甘肃园林机械项目实施方案(参考范文).docx
泓域咨询 /甘肃园林机械项目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6一、 项目概述6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7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8四、 资金筹措方案9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9六、 原辅材料及设备9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0八、 环境影响10九、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10十、 研究范围11十一、 研究结论12十二、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14一、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4二、 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15三、 行业竞争格局19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22一、 行业壁垒22二、 行业壁垒24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27一、 项目选址原则27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7三、 创新驱动发展30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3五、 产业发展方向36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9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40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0二、 董事43三、 高级管理人员47四、 监事50第六章 项目节能方案53一、 项目节能概述53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54能耗分析一览表54三、 项目节能措施55四、 节能综合评价56第七章 原辅材料及成品分析57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7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7第八章 劳动安全58一、 编制依据58二、 防范措施60三、 预期效果评价66第九章 组织机构管理67一、 人力资源配置67劳动定员一览表67二、 员工技能培训67第十章 投资计划方案70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70二、 建设投资估算71建设投资估算表75三、 建设期利息7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77四、 流动资金77流动资金估算表78五、 项目总投资7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9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0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82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82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6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8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89五、 偿债能力分析8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1六、 经济评价结论91第十二章 风险评估分析92一、 项目风险分析92二、 项目风险对策94第十三章 招标方案97一、 项目招标依据97二、 项目招标范围97三、 招标要求98四、 招标组织方式98五、 招标信息发布100第十四章 项目总结分析101第十五章 补充表格10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03建设投资估算表10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6流动资金估算表10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1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1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17能耗分析一览表117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甘肃园林机械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5、项目联系人:林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99.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产品规划方案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xx套园林机械/年。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地区出口农机产品总额为984,339.62万美元,占我国2016年农机出口总额的35.97%。“一带一路”沿线65国大多为农业生产大国,且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属于发展中国家,且农业机械普及度较低,农机市场前景较大。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未来我国农机出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判断,我省“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依据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准确把握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增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的趋势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趋利避害、主动作为,在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动力上实现新转换,在化解矛盾上打开新局面,在补齐短板上取得新进展,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甘肃精神,弘扬“铁人”精神、“南梁”精神,带领和团结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4520.2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1061.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31%;建设期利息587.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8%;流动资金12871.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61%。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54520.2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0546.87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3973.40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117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89415.58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6306.9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3.72%。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39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9282.86万元(产值)。六、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钢材、铝材、铜材、切削液、导轨油、自动化设备零配件。(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CNC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干磨床、水磨床、线切割机、攻丝机、台钻、空压机。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八、 环境影响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该项目建成后落实本评价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认真履行“三同时”制度后,各项污染物均可实现达标排放,且不会降低评价区域原有环境质量功能级别。因而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而言,该项目是可行的。九、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和长远规划;2、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建设单位规划方案;3、可靠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4、其他必要资料。(二)编制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2、选择成熟、可靠、略带前瞻性的工艺技术路线,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3、设备的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用地;4、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积极推进“安全文明清洁”生产工艺,做到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和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注意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可操作弹性;5、形成以人为本、美观的生产环境,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6、满足项目业主对项目功能、盈利性等投资方面的要求;7、充分估计工程各类风险,采取规避措施,满足工程可靠性要求。十、 研究范围报告是以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国家有关法令、政策、规程等以及该项目相关内外部条件、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针对项目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对该项目建设工程的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规模、市场需求、建设内外部条件、项目工程方案及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测算和论证,以确定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效益的合理性。十一、 研究结论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十二、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6000.00约99.00亩1.1总建筑面积137627.471.2基底面积40920.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405.692总投资万元54520.272.1建设投资万元41061.852.1.1工程费用万元36386.032.1.2其他费用万元3529.922.1.3预备费万元1145.902.2建设期利息万元587.352.3流动资金万元12871.073资金筹措万元54520.273.1自筹资金万元30546.873.2银行贷款万元23973.404营业收入万元1117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89415.58""6利润总额万元21742.65""7净利润万元16306.99""8所得税万元5435.66""9增值税万元4514.78""10税金及附加万元541.77""11纳税总额万元10492.21""12工业增加值万元36028.49""13盈亏平衡点万元39282.86产值14回收期年5.3915内部收益率23.72%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1340.66所得税后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一、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为创建起步阶段,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标志,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奠定我国农业机械化基础的阶段;1978-1995年为体制转换阶段,是以农机户成为农机投资和经营主体为标志,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1996-2003年为市场引导阶段,是以跨区作业标志,农业机械化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大发展的阶段;2004年以来的依法促进阶段,是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农业机械化进入法制化发展的阶段。在制度保障、财政支持以及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成绩,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8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耕作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区机械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部分省已达到80%以上,但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有的不到40%,相差一半以上。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覆盖的人口超过60%。根据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至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标为达到70%,至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标为达到75%以上,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已经进入结构优化和克难攻坚阶段。二、 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历经从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到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应用,并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显著特点是以机械装备为载体,融合电子、信息、生物、环境、材料、现代制造等技术,不断增强装备技术适应性能、拓展精准作业功能、保障季节性强劳动作业可靠性、提升复杂结构制造高效性、改善土壤动植物-机器-人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发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实现“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1、农业生产规模化及季节性使农机工业集中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农业生产规模化必然促进农机工业集中。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兴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机械成套化采购的需求增加,对农机零部件的互换性要求提升,对技术要求、零部件的标准化、“三包服务”便利性的要求亦有所增强,从需求端促使农机企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农业生产存在的季节性、地域性特性促进农机工业的集中。单一农机产品的生产企业,因不能分摊淡季成本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同时也不能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对成套化采购的市场变化,将面临淘汰。而拥有全面、全程机械化产品体系的农机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互补等方式,既可分摊淡季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满足农业规模化产生成套化采购需求,有较强竞争优势,能有效集中市场份额。2、集约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集约化,一是指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方式,加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可以实现“一机多用”,实现农机功能集约化,从而提升装备水平;二是指我国农机化技术的储备、研发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及运作的集约化,能够实现从单一研发技术到技术互享,从而提升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实力。受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农业专业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迫在眉睫,其不仅对农机产品全面、全程机械化采购需求强烈,对产品的功能需求更多的体现在多功能、集约化。例如:拖拉机同时牵引犁和耙两种机具,同时完成耕地、耙地两种作业,可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农时。3、大型化农业机械适度向大型化发展,是指在农业机械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提升农业机械动力、作业幅度等指标,从而提升农业机械的运作效率。在我国,农业耕作地域主要分为平原、丘陵、山地。丘陵、山地因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农业大型化。在平原地区,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加速,“土地托管”模式的兴起,我国平原地区土地打破小块分割的局限,逐步适宜专业化农业生产,加上受农机专业户、农业专业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效率提升的需求高的影响,在我国平原地区等地理条件适宜发展大型化农机的地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发展已成为趋势。4、信息化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在信息技术(机械电子、自动化、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机械化生产及农机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渗透、应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衍化的装备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包括:农机制造信息化、农机产品信息化、农机生产作业信息化、农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及农机售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信息化可以提升促进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的战略思维,在全程作业环节中,通过信息分享,有效决策和控制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协同效应,亦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决策,提升农作物产量,从而提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提升农作物生产质量,从而维护我国粮食、农业等方面的安全。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装备性能、装备水平需求的提升,加之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利用上述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农机装备进行改造、维护等,促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升级已成为趋势。5、智能化农业机械智能化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机械电子、光学物理、传感控制、信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农业机械高效、简便、安全、可靠的完成农业作业任务。智能化农机具有较好的易使用性、可靠性、有效性,能够更好的实现人与机、机与物之间的交互性,在工作运行过程中,能够表现的效率更高、更快,作业质量更好。随着智能化装备研发的深入,加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装备在性能、装备水平需求的提升,围绕提升劳动生产率、减缓农业劳动强度,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运用,提升农机产业升级,使农机装备实现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成为农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三、 行业竞争格局全球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已形成农机生产巨头规模化竞争与小企业专业化竞争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国际农机竞争市场出现了重组并购浪潮,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欧美地区形成了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爱科公司、克拉斯公司和赛迈道依兹公司五大农机集团,其中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和爱科公司占据了全球农业机械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份额。日本则形成了以久保田株式会社为首的四大农机生产巨头。这些农机巨头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涵盖宽、销售收入高,建立了全球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以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爱科公司、克拉斯公司和久保田株式会社五大集团为例,它们在全球拖拉机市场的占有率近70%,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大企业并购重组形成行业巨头的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坚持自主产品特色,走专业化路子,形成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小巨头企业。这些小巨头企业通过某些具有特长技术的产品,占领细分市场,与大集团形成互补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业机械企业数量达2,536个,总营业收入达4,498.91亿元,单位营业收入达1.77亿元。2011中国农机工业50强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7亿元,同比增长了12.91%,占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8.20%;利润总额73亿元,同比增长了23.71%,占全行业利润的40.29%。中国农业机械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仍比较低。由于目前农机行业产品结构并不丰富、科技含量较低,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导致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同时无序竞争的产业环境也是目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但随着近年来农机行业的迅速发展,农机消费者拓展了对原有农机产品种类需求,增大了精细化农机的需求比例,从客观上对农机企业研发、制造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农机财政补贴在有效刺激销售的同时,由于需要生产企业垫付补贴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对规模和资金实力的要求;随着行业迅速发展,服务水平逐渐被提升到和产品性能并行的高度,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农机整体需求的快速增长、不断加大的国家财政补贴以及农机服务覆盖领域继续扩大导致的产品结构升级,中国农业机械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得到增强。园林机械的竞争格局与农业机械较为类似,在园林机械市场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凭借生产技术、品牌以及销售渠道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厂商包括德国STIHL、意大利GGP、美国MTD、美国TORO、瑞典HUSQVARNA等。国内的园林机械厂商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中部及西部地区企业较少,地域集中趋势明显。从参与竞争的企业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两大类:外资企业主要为整机生产企业,具有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在中、高端园林机械整机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包括STIHL、HUSQVARNA等:本土企业包括整机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具有代表性的整机生产企业有中坚科技、沃施股份、派尼尔科技以及中马园林等,其自有品牌主要占据国内中低端产品市场,同时也以OEM、ODM的方式为外资企业进行贴牌生产。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行业壁垒1、技术壁垒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农业机械,尤其是各类农牧收获机械、耕作机械等,技术复杂,并且多数为专有技术,同时由于产业链长,配套技术种类繁多,难以短时间掌握。同时产品还需要各种研发技术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对现有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性改进和研发新产品,并需要先进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的经久耐用。技术积累是保证企业研发、制造装配水平的先进性、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对潜在竞争者形成一个无形的行业准入限制。因此,对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有很高的技术壁垒。2、资金壁垒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农业机械的研发、机型的改进、生产线的建设、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渠道的建设往往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予以投入,将决定行业新进入者能否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生存和发展。3、人才壁垒对于农业机械的研发、试验、产品鉴定、制造装配而言,需要有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研发人才:对于农业机械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而言,需要一批既懂得农机市场营销又懂得维修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而前述人才在目前农机行业较为稀缺。因此,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约束的制度体系,是行业新进入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4、销售渠道壁垒由于我国农机消费具有高度差异化和分散化以及农户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高的特点,农机生产企业的经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主要通过经销商进行销售的农机企业而言,农机企业往往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建立能够覆盖产品需求市场并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经销商网络。5、农机的推广许可2004年开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我国政府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农民购置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的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通过定期发布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对国家推广支持目录进行调整,引导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但只有获得省级及以上农机部门的推广许可鉴定证书才能进入该目录。而为保证农业机械的性能和质量,国家对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鉴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程序。因此能否获得农业机械的推广许可鉴定以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对行业新进入企业至关重要。二、 行业壁垒1、技术壁垒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农业机械,尤其是各类农牧收获机械、耕作机械等,技术复杂,并且多数为专有技术,同时由于产业链长,配套技术种类繁多,难以短时间掌握。同时产品还需要各种研发技术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对现有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性改进和研发新产品,并需要先进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的经久耐用。技术积累是保证企业研发、制造装配水平的先进性、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对潜在竞争者形成一个无形的行业准入限制。因此,对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有很高的技术壁垒。2、资金壁垒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农业机械的研发、机型的改进、生产线的建设、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渠道的建设往往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予以投入,将决定行业新进入者能否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生存和发展。3、人才壁垒对于农业机械的研发、试验、产品鉴定、制造装配而言,需要有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研发人才:对于农业机械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而言,需要一批既懂得农机市场营销又懂得维修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而前述人才在目前农机行业较为稀缺。因此,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约束的制度体系,是行业新进入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4、销售渠道壁垒由于我国农机消费具有高度差异化和分散化以及农户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高的特点,农机生产企业的经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主要通过经销商进行销售的农机企业而言,农机企业往往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建立能够覆盖产品需求市场并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经销商网络。5、农机的推广许可2004年开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我国政府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农民购置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的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通过定期发布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对国家推广支持目录进行调整,引导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但只有获得省级及以上农机部门的推广许可鉴定证书才能进入该目录。而为保证农业机械的性能和质量,国家对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鉴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程序。因此能否获得农业机械的推广许可鉴定以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对行业新进入企业至关重要。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所选场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特别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性目标。项目建设区域地理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并且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常住人口2647.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871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05.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532.8355.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95元。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能够实现6%左右的预期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左右。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取得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总的趋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在抢占技术优势的同时强化经贸规则主导权,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通道,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转型升级阶段,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旧转换时期。我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上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资本、技术、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结构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从面临机遇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倾斜支持,释放了一系列发展利好政策,为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小康增添了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为我省以开放促开发带来了新契机;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新空间。从面对挑战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延续疲弱复苏态势,对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力减弱,对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需要努力化解。国内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下行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减速、工业品价格下跌、实体企业盈利弱、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负面传导效应需要努力化解。我省属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滞后,经济总量小,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弱外送不足,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重化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和成本压力风险加大;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并存,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保障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活力不强;高精尖和实用型人才缺乏、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人才支撑能力较弱,这些困难和矛盾需要下大力气化解。三、 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撑”,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手段,以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重点,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富民兴陇。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兰洽会和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用好外部大市场,做优节会大平台,拓展合作大格局。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不断增强我省影响力、竞争力和承载力。着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三千里战略通道优势、坐中联六的区位优势、与中亚西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以及保税区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开发进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网建设,强化能源就地消纳和转化利用,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着力打造文明传承大平台。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坚持绿色引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突出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短板,在完成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发展预期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达到37000元左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投资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7.5%,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万人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