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docx
-
资源ID:44511892
资源大小:69.53K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docx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方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川的酷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憧憬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酷爱大自然的教化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教具学具打算: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肯定理解,老师必需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终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法学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李白、杜甫的诗 2、读诗三遍 3、自学生字 4、你弄明白哪些问题?还有什么不懂?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展示课前收集的李白、杜甫的诗,指导背下面的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闻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瀑(P)。 2、指名读诗,正音。 3、简介作者,沟通收集李白、杜甫的资料。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主动的浪漫主义色调。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出示古诗注音,读出韵律美。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沟通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点拨) 全班沟通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耀,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殊好!(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渐渐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其次行诗,理解遥看、川。 探讨:遥看:远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丽。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这里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似乎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改变,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颖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耀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速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宏伟壮美,尽情抒发了作者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日(ry)生(shngsng)紫(zzh) 川(chuncun)三(shnsn)尺(chc) 山(shnsn)上(shngsng)窗(chungcung) 2、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庐()炉()芦()瀑()爆()暴() 鸣()呜()鸦() 3、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川:生:疑:鸣:含:泊: 4、说说古诗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2、疑是银河落九天。 5、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次课时 预习要求:1、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和古诗 2、读诗三遍 3、在明白的问题打对号,不明白的问题打问号。 课前积累:背诵古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嘀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默写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其次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留意诗的停顿和 重音。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颂,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索: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老师顺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老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头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顺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老师讲解:窗户似乎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顺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安逸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生:透过窗户望见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岸着到东吴去的客船。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备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根据什么依次来支配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调明丽,勾画出草堂旁边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安逸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留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宏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 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2、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奇妙、宏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打算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分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欣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喜闻乐见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其次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耀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视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速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光明的光带,夹杂着很多闪耀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妙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老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分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育自学实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爱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视察瀑布的?视察的依次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视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视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视察。 除视察细致、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妙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视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其次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行h2ng泊b$ 四、出示其次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说明“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翱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视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美丽) 2.体会作者用词精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美丽,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绘声绘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调显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绘声绘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详细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殊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美丽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讨诗人视察景物的依次。 眼前的、天涯的、窗外的、门前的。 依次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酷爱祖国山河,酷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老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整。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衬托,构成一幅色调显明、生气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终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旁边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与评析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与评析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养教化的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索、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加和全程参加(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支配自学环节,激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沟通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老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其次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化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建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动身,敬重学生的特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加的爱好,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尝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建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养教化,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看法,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探讨会的论者,老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激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其次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老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相识。依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远眺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相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老师还要留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绽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其次,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概;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概;第四,观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建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养教化,还要留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长到课外,初步培育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实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高校生信息量的沟通。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爱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爱好。 师:谁情愿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知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嘹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日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留意了课内外结合,老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宠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当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开心的状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似乎是一座珍宝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登记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察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留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速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特别精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留意听,刚好发觉同伴的特长。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意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速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明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速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似乎”!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像”。 生:“可能是”。 生:“犹如”。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丽!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概。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雄伟的气概。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丽。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似乎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沟通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赞扬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索,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丽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丽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其次首诗,一边读一边绽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爱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爱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宠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察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接着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当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接着。 生:门口停岸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逍遥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特别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然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岸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说明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观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动,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情愿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开心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快乐。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当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足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调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接着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精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会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化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接着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也许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变更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学问延长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育了自学实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变更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日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支配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探讨,相互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支配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敬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子,老师只是一个参加者、合作者。 为了变更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运用力气。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其次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支配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仔细思索,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议商议,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育自学实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奇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