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2小学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44511944       资源大小:67.92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2小学语文教案.docx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2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喜闻乐见、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念之时,全部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假如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喜闻乐见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一诗,是张籍的作品。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微环节,特别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忧匆忙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动身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暖和、安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肯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特别简洁,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纳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爱好。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打算】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日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珍宝,今日又到了边巡游边观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爱“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爱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爱。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惦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观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朝气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或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或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说明?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漂亮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相互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一派色调斑斓的秀丽风光。这种“绿”色呢?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望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季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知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改变)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学问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其次家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心情和急迫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长学问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呈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示意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羡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接着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其次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留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觉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深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沟通。 8、引读“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奇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 13、全班沟通,师引导注意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行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行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家乡的惦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留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二、激发学问冲突 1、读一读第今日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三、拓展延长学问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古诗词三首练习(五下) 一、拼一拼,写一写。 zumtnjlnhunhn 沉()()()() milinpenychunwdo 明()()()()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草铺(pp)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ozho)坐船中。 3清平乐(yul) 4最喜小儿亡(wnw)赖。 5溪头卧剥(bob)莲蓬。 三、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蓑()醉()媚()脱()蓬()茅() 衰()碎()眉()锐()篷()矛() 四、依据提示填出诗句。 1牧童中的_,_两句诗,写出了原野上草色葱郁,晚风中笛声悠扬;而_,_两句诗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牧童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形象。 2舟过安仁中的_,_两句诗,写出了两个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 3清平乐村居中的_,_两句词,突出了老年人生活的安详,精神的开心;而_,_两句词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五、先说明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野:_弄:_ 句意:_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喜:_亡赖:_ 句意:_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_ 句意:_ 六、手拉手(读一读,连一连)。 宋杨万里牧童世外桃源乡村图 宋辛弃疾舟过安仁牧童晚归休憩图 唐吕岩清平乐村居渔童稚气可爱图 七、欢乐阅读。 (一)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应在诗中的读音是_,意思是_。 2这首诗中的主子公是_,文中对他的称呼是_,它的意思是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 4你喜爱这个钓鱼的孩子吗?为什么? _ (二)稚子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ng)。 敲成玉謦(q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稚子:小孩子。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态像钟。 1依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_ (2)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_ 2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B比方C拟人 _ 3读了这首诗,你眼前出现出怎样的情景? 八、练笔新时空。 这三首古诗词都写出了童年生活的情趣。你最喜爱哪一首呢?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尝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妙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家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日,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沟通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其次家乡。这首诗是他其次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动身,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岸”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打算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远眺。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出现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漂亮的江南啊!最终,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5)推敲诗句用词的精确(结合课堂作业本第9页第(2)小题学习) “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探讨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看法。 4.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完成作业本第9页第(3)小题。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秋思 1.由上首诗引入: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千里寄相思,家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2.自由朗读故事,沟通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见: 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望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很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舞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意万重: 孤寂、孤独、哀痛、无奈的张籍好不简单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挚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变更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恐: 书成封就之际,好像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忙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准确的“恐”,促使诗人毫不犹豫地作出“又开封”的确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最终“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3.写话: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舞,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动身,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内容参考课件。 四、课堂作业1-2题。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爽;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诗词 四、思索: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状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丽!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稳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安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暖和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涵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别的世界,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裂的心。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比较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小结: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八、课堂作业3、4题。课后收集表达思乡心情的诗词,沟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身心 在征途系家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打算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日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爱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沟通.(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惦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观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漂亮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相互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一派色调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望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季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知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改变)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莫非我们在平常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许.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美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也许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其次家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心情和急迫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来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其次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呈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一寸衷肠,更示意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羡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其次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家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呼喊.家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家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留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觉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深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沟通. 8.引读“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挂念. 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奇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 13.全班沟通,师引导注意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行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行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2小学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ylj18****7094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