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七).docx
-
资源ID:44513249
资源大小:43.66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七).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育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相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写一写,老师巡察 2.学生汇报三种动物的数量:大象(2)只,大熊猫(5)只,小鹿(3)只 3.学生展示各自写的数字,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二、探究新知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老师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课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兴奋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假如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思索并回答(够或者不够),老师适时出示课件揭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老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老师说明:有1只小猴,就有1个桃,有3只小猴也有3个桃,小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 ,这个符号叫等号.(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 (2)老师指导:有1只小猴,就有1根香蕉,第3只小猴没有香蕉,3只小猴,2根香蕉,小猴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我们就说3大于2,这个符号叫大于号。(板书:“”),请学生跟读“3大于2”。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小组探讨,看有什么发觉。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指导“”“”和“”书写 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察指导。 三、巩固练习 (一)教科书第18页第3题,老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有几只小狗,几只小猫,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有几只蜜蜂,几朵花,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老师留意巡察,刚好批改。 (二)课件中的“动脑筋”,老师说明题目意思,学生思索并回答。 四、梳理学问,总结升华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五、布置作业 第17页,做一做。 第19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3 3>2 3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挚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肯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旧知,有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这一节课内小挚友要相识三个符号挚友“”、“”和“=”,还是有肯定困难的,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最终支配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说课稿教案、小初高资料、最新资讯 尽在“老师窗”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驾驭100以内数的依次,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引导探究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1。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发展思维实力。 教学重点:驾驭100以内数的依次,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探讨法、激励发 教具打算:例4放大图两幅、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化 一、上课的时候仔细听课。 二、五月是份民族团结、所以常常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十位是8的两位数有 (80.81.82.83.84.85.86.87.88 .89) 2. 比89多1的数是( ) 比89少1的数是( )。 3. 84是由( )个十和( 4 )个一组成的。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你们把昨天的数的依次驾驭的很好了,那么我们今日来学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授。 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视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当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 (2)出示小棒图2。 老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依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42 37 老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3另一幅图创设情景,帮小乌龟回家: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察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比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2.击掌辨大小嬉戏:出示卡片,并根据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大的那个是就大。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比较大小。 板书: 比较大小 2337 教学反思:看似简洁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晰,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劲,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需加强训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相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相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驾驭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打算:课件、图片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师:今日,小猴子们摘了许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究竟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让学生发觉问题,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小组探讨: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独立思索,学生依据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小组沟通。 (3)、全班沟通 汇报。依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状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设计意图: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能自觉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 2、相识等号。(探讨第一种状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数的方法来比较。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相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依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相识“>”、“ (1)相识“>”。 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依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相识小于号。 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依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沟通相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老师都加以确定。 5.以嬉戏方式,熟识、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举得对: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看谁摆得好: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并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的实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运用“”“”书本P17练习 师:小白兔分萝卜的结果怎样?小挚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沟通: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觉: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视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觉了什么?(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3)揭题:我们今日相识了“>”、“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老师巡察,再讲评。 (5)嬉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挚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沟通) 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3,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嬉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问题,培育学生的综合实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日我们学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一年级小挚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肯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有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一节课内小挚友要相识三个符号挚友“”、“”和“=”,还是有肯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态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嬉戏,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终支配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育学生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育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老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 同桌相互检查、订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视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老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兴奋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育学生关切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假如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老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老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视察“”,老师刚好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小组探讨,看有什么发觉。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育学生推断、分析问题的实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允?(培育学生处理问题的实力)? 小组探讨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问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老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老师留意巡察,刚好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 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嬉戏:看谁找得快? 1.老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日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嬉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九) 课题:5以内数的练习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娴熟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以及语言表达实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娴熟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沟通。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沟通,最终全班评价展示。评比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细致视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觉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激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培育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育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刚好的激励和确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相互沟通,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当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当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当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知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先视察这几个数字,再填入正确的括号里。使学生体会4大于2,也可以说成2小于4。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视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用水彩笔涂一涂,最终把数量填入括号里。 三、拓展延长 完成教材第19页思索题。 师:这只猴子说的对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后思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索题。 【教学目标】 1.相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育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 【重点难点】 相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打算】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打算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漂亮的大森林里玩耍的状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晰每种水果各有几个,你怎么就起先吃了? 引导学生视察思索: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 其次种: (5)提问:视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进行新课】 学习比较大小 (1)数字“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爱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一样多,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知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数字“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知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态。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态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态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沟通相识记忆“”“”“=”的方法。如:“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 b.以嬉戏方式,熟识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举得对,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看谁摆得好: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例 看图填“”、“”、“”,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分析:第一组图,一只兔子对着一个胡萝卜,4只兔对着4个胡萝卜,兔子的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同样多,可用“=”表示;其次组图,一只兔对着一个桃,兔有多余的,桃没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桃的个数多,也就是说4比3大,用“”来表示;第三组图,兔和梨也是一个对着一个,兔没有多余的,梨却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也就是说4比5小,可以用“”来表示。 答案:4=4 43 45 要点综述: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视察可发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课堂作业】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答案】 1.第1题 第2题 = 2.可以先数再比较 【课堂小结】 提问:今日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相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旧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课后作业】 1.第19页练习三第6、7、8题及思索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发爱好,贯穿始终 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音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学问。 2.按部就班,突破难点 “”和“”特别相像,学生往往辨别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播放,引起学生留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印象; (3)同桌小组沟通识记“”和“”方法,帮助记忆; (4)设计两个嬉戏强化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让学生视觉、听觉、沟通嬉戏中完成了对学问的识记。学生玩得兴奋,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五) 学习目标: 1、相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培育视察、分析和表达实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重点:相识符号“”、“”、“=”的含义。 难点: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导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究竟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二、导学 1、小组探讨: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独立思索,学生依据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小组沟通。 2、相识等号。(探讨第一种状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相识“=”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依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相识“>”、“ (1)相识“>”。 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相识小于号。 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 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区分“”、“”和“”。 5、以嬉戏方式,熟识、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三、导疑导疏 1)练习运用“”“”书本P17做一做, 练习三:3、6、7、8 2)引导发觉: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四、导评 今日我们学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四) 1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究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相识符号“ =”、“>”和“ 3、培育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实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1-5的相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比大小。在第一单元的学习打算阶段,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学问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的同时,相识” =“、”>“和”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 =“、”>“和”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学问 小挚友,你喜爱小动物吗?小猴带来了几个数字,你们能帮忙把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活动2【讲授】探究新知 (一)创设童话情境引入新知 几只猴子在漂亮的大森林里玩耍,玩的肚子饿了,他们就在绿色的草坪上,打算吃水果。我们要帮忙把水果分给这三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一个桃,一根香蕉和一个梨吗?大家一起摆一摆。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小挚友摆的真棒,你们能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吗? 1、教学”3=3“,学习相识”=“。 小猴子最喜爱吃桃子,每只猴子能吃到一个桃吗?猴子和桃子的个数各是几?哪个多?哪个少? 猴子和桃子的个数都是3,同样多,我们就说3=3,读作:三等于三。你们见过这个符号吗?它叫做等号,表示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同桌说说静静话,说说这个符号长得是什么样子,怎样记住他呢?我们一起用小棒摆出这个符号。小挚友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式子,谁能再说一个左右两边可以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呢? 教学”32“,学习相识”“。 小猴吃完了桃子又想吃香蕉了,香蕉够分吗?为什么说不够分呢? 小猴和香蕉不相等,猴子是3只,香蕉是2个,2和3这两个数字谁大谁小呢?3比2大,我们就可以说32,读作:三大于二。 这个符号也是我们今日相识的新挚友,他的名字叫做”大于号“,前面的数大我们就用大于号连接,大大嘴巴朝大数。 请小挚友们用小棒摆出这个符号。还有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