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的客观落实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docx
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的客观落实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胜利的教化,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的方方面面,而起确定作用的是学校教化,学校教化千头万绪,而德育工作落实的好坏干脆影响着当前素养教化的效果。 素养教化虽已在基础教化工程中全面推动,但“分数”仍是相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这个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缘于缺乏完整、科学的学业衡量评判标准和德育需求。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已转化为教化竞争,追求学业成果成为了学生的第一须要,学习好就可以上高校,上名牌高校就是好学生。德育自然丢失其首要和中心的地位。主、客观上德育须要的力度趋弱,如不赐予调整,还会慢慢萎缩,甚至消逝。因此,更新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即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多种类型性、多种规格和多种层次性,建立新的人才评判标准、整个社会结构里对德育的需求机制已经刻不待时、势在必行。同时我们不仅要明确最紧迫的任务是从应试教化转向素养教化,或摆脱应试教化的束缚,然后建立和完善素养教化的模式,还要明确基础教化的目的、任务和性质。是仅仅为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高校,甚至送出国门,还是要为整个国民素养的提高打基础?是为少数学生的发展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仅仅着眼于学问的发展,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即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回答应当是后者。只有重视全面发展、符合将来社会须要的教化才是胜利的教化。 既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应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创建实力和显明特性等,作为教化工作者,应分析和探讨:构成真正高素养的各品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起主导作用的素养是什么?哪些地方是我们有了肯定相识但一时还难以身体力行地给以重视的缺口等诸多相关问题。在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中,深感基础教化在近几年的转型中,虽然学生素养状况有比以前进步或提高的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只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化的现象依旧突出。本人认为,不仅不能轻德育,而且应当把它作为基础品质中的基础来重视,失去肯定社会意义的道德品德的人即使学问素养超群,对社会和他人也只能无益有害。基于以上思索,本文就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几方面问题作一探讨。 一、德育是素养教化的首要任务 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在世界上的生存与发展,必不行少的素养之一就是道德。确定一个人的其他素养是否能正确发挥,最终是否有益他人和社会,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化就是使人成为人”(康德),这是全部的文明都认可、提倡与追求的培育人才的导向和基础思想。 在西方,道德被认为是“教化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我国现行教化法及党中心全面推行素养教化的方略中都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和中心地位,培育跨世纪的接班人,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德育工作的立足点 德育工作对象是学生,实施者是老师。笔者作为一个教化工作者,面对当前中学生的有关道德的种种不如意,如: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拜金主义思想较严峻等等作了仔细反思,明确了所在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爱国主义意识。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化的主要阵地,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合力,激发建设祖国的使命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公民意识。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加强法制观念;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 第三是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惜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信任通过言传身教、由浅入深、循循诱导和志向教化可以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意识到这些种种的不如意来自学校教化方面,至少是学校的德育过分强调其适应性,甚至以压制、灌输的单一模式复制“产品”,其结果必定是学生愈听愈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既然道德有利于个体自身在社会上的存在与发展,社会也因拥有了健康的道德规范而得以发展前进,那么就不难将道德与志向联系起来。德育工作应当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其主体意识,塑造其创建型人格,引导其追求美妙的将来,从而使之树立远大志向,增加信念,大胆开拓,进取创建,而不是仅仅仿照过去和模范。作为老师,应更新我们的德育观念。用美妙的将来激发学生的道德须要,使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相识。不断开拓,使主体精神世界不断得到升华。惟有寓德育于学校教化的整个过程,才可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达到教化的最高目的。 三、德育既是学校教化工程也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素养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一代进行教化、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意义重大,必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首先,把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纳入德育的范畴必不行少。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成员。在信息发达、快节奏、高效率的当今时代,学校已不再是真空中的象牙塔,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只能是局部的,而非全面或肯定的。面对困难的社会问题,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使学生不致产生消极、悲观、厌世心情,不致对学校德育产生怀疑或反感,使德育陷于死胡同。 其次,德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职责,不应把德育的全部任务都加于学校身上,通过全社会和全部家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化目标。 综上所述,无论是着眼于个人还是社会,无论是着眼于现实还是将来,无论是着眼于中国还是世界,素养教化的确应成为每一位教化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只有德育成为素养教化中的重头戏,并渐渐获得全社会的共识、关注和支持,才能达到教化的最终日标。 (实习编辑 刘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