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 .docx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 关键词 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脑血管病 高危因素 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高血压、脑血管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独立危急因素,是中老年的高发病,探讨其发病机制,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有重大意义。 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近20年临床及基础探讨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起病隐匿,后期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出现严峻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极大地威逼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脑血管病是导致老年人残疾的主要缘由,近年来国内外探讨表明,这两种病具有高度相关性,OSAS是睡眠过程中由于呼吸浅慢和暂停导致睡眠障碍的反复发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症,甚至酸血症,是导致或加重呼吸衰竭、并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危急因素。目前认为OSAS是一种多因素、困难的和多基因的疾病。 OSAS是由于某些缘由而致上呼吸道堵塞,睡眠时有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症状,是一种较困难的疾病,好发于肥胖的老年人。OSAS表现为鼾声响度>60分贝,阻碍同室睡眠者及伴睡眠期呼吸暂停,7小时呼吸暂停总次数>30次或呼吸暂停指数>5(老年人>10),夜间血氧饱和度测值偏低,在睡眠期呼吸暂停期间胸腹部可出现用力呼吸动作,于憋气末可听到一阵爆发响鼾,并呼出一口长气。经纤维内窥镜及CT多导睡眠图等协助检查可利于诊断。4060岁人群中多见,男性超重中老年更多见。 OSAS与心肌梗死、脑血管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相关,可导致很多急性病理生理变更,如间断低氧、严峻睡眠中断、急性血压上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胸内压变更及心输出量降低等。长期反复的上述变更,最终可导致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OSAS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者分别占40%86%,其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并发症。探讨OSAS对刚好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有特别重要意义。 OSAS与心脑血管病及心律失常、高血压有亲密相关性。OSAS患者反复发作上气道堵塞,造成低氧、高碳酸血症以及明显的胸腔内压力变更和觉醒,进一步引起血流淌力学、凝血机制变更,以及血管壁损伤等。 OSAS患者慢性缺氧可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除主要促进骨髓内原始红细胞加速发育成熟外,还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与促进骨髓内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释放的的作用。其结果是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OSAS患者多汗与张口呼吸,致水分缺失较多,晨起时血液相对浓缩,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以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病。 血小板活性增加与心脑血管事务和病死率的增加亲密相关。OSAS男性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无OSAS者,反复的缺氧、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变更、体位变更、胸腔内压变更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和血管内皮功能变更均参加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血栓性病变形成,血小板聚集、增加与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和心脑血管事务、心脏猝死高危因素改变明显相关,假如经一夜的持续正压呼吸通气(CPAP),血小板反应性降低。 高纤维原血症与脑血管病、心血管事务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凝血功能相关。可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血流淌力学及产生内皮细胞损伤而促进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 OSAS是独立于年龄、体重、饮食、遗传等因素的高血压发病因素,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危急因素。夜间严峻低氧血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儿茶酚胺增加,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缘由,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急因素。 探讨发觉,OSAS对脑血管病危急性的影响大于吸烟和心脏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急因素,可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习惯性打鼾史,脑干动脉硬化影响了脑干等部位的供血,引起咽喉肌肉张力减低,诱发或加重睡眠呼吸紊乱,反过来又可加重患者的血压和血液动力学变更。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科导致脑水肿,影响脑血流循环,导致颅内压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老年患者以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急性脑血管病为首诊症状时,往往忽视OSAS的存在。近年来随着睡眠医学探讨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医师对OSAS的相识逐步提高。整夜的多导睡眠检测仪检查(PSG)是确定OSAS的金指标,应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是治疗OSAS的主要手段。限制OSAS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urray C,Lopex A.Mortality bycause for eight regions of the wor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Lancet,1997,349:1269-1276. 2 Young T,Palea M,Dempsey J,et al.The occurrence of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 aged adults.N Engl J Med,1993,328:1230-1235. 3 Wright J,Johns R,Watt L,et al.Health effect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evideace.Br Med J,1997,314:851-860. 4 Levinsan PD,Mc Gravey ST,Carlisel CC,et al.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en wits obstructive sleep apnea.Chest,1993,103:1336-1340. 5 冯惠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血小板黏附因子。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4-7. 6 Nobilr L,Schiari G,Bozano E,et al.Morning inerease of whole blook viscosity o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0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