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境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 .docx
-
资源ID:44629611
资源大小:13.8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无止境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 .docx
无止境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验作者/ 赖正清一、小是小了点,但好用2012年3月16日,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周国华,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编辑部主任。在电话中,周老师提出想在第四期的杂志中做一个关于“选文中的删改”的选题,并向笔者约稿。第四期就要用I时间很紧,笔者能行吗?周老师却说,他曾在一次备课会上听过笔者的一个讲座,认为笔者对教材的“修改比较”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依据,写这样一篇文章应当不会有困难。后来,周老师又在邮件里谈了他的想法:“从原作与课文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谈删改掉的内容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也就是谈如何善用原作,来帮助课文理解,帮助感受文本魅力,以及引入原作教学时要留意的别的问题。很想用一种建设性的看法去面对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常见话题,而不是指责与埋怨。”笔者留意了前面的话,但把“不是指责和埋怨”忽视了。而正是由于这一忽视,导致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曲折与反复。说实话,小学语文笔者只是在创刊之初看过几期,后来就没有怎么关切,更谈不上在上面发表文章了。现在编辑特约,心有小喜。恰好,笔者正在为“师徒结对”活动要上的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解读,发觉这篇课文有好多处与原小说不一样的地方,不是正可以利用这个例子来谈谈教材修改资源的利用吗?假如论文能够侧重于教材的比较解读、修改商榷及修改资源的教学运用,并含着对教材编者选编意图的揣测,应当是符合周老师预报的要求的。笔者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电脑上写好了稿子。这篇稿子有三个方面,首先揣摩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所在这个单元编选者的意图,再谈了课文凤对原作的修改状况。笔者不想一篇文章大标题、小标题过多,弄得“五官太困难”。所以前两个方面并没有标题,只是在第三块内容的“教学运用”列了四个小标题:一、词语的锤炼;二、标点的推敲:三、情节的补充;四、人物的相识。整篇文章4200多字。论说范围不大,取例只是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小了一点,但感觉好用。3月22日,笔者把稿件发给周国华。这就是第一稿从编选到教学。二、大是大了点,但朦胧除了邮箱的自动回复,我没有收到周老师的任何说法,也许“功德圆满”了吧?不料,3月30日周老师又出现了,“想请你再改一下文,把文章改得更大一点有个想法,觉得这个话题,以及现在文章的基础,完全可以做一篇重量更重的文章。用一篇文章把关于教材删改话题的大问题一网打尽”,“除了你后面的案例分析,那种很细的教学操作,感觉离得稍远一点更好”,并给了一些详细的修改建议。“一网打尽”,好家伙,第一稿的“小网兜”被否定了。依据周老师的看法,增加两块内容:一、关于教材删改的意义与争议,二、教材中的课文删改状况。要做大一点:1.回应社会舆论,即对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教材的争辩有一个明确的回应,2.站在教材的层面而不是一篇课文的层面来谈。在撰写的过程中,逼得自己要大量搜集材料,比如社会上对语文教材究竟有哪些抨击,有怎样的回应:关于教材的修改,已经有哪些人在探讨以及他们的成果。比如在天际论坛上有网友lujianhong6688的“转帖”<得不偿失的经典修改>,同时笔者自己也有对教材的基本估价以及对教材修改状况的探讨和基本看法。笔者认为,语文教材总体是好的;其中的某些所谓缺陷只是“公婆之见”,某些缺陷也是用放大镜乃至显微镜来照的,有点“危言耸听”;编者对原作做必要的修改完全是应当的。笔者还从电脑中翻出了自己的“陈谷子烂芝麻”。2006年省级备课会上,笔者做过讲座钻研教材,开发文本资源,有一个板块就是“教材的修改资源”和“教材的缺陷资源”。这样,笔者形成了其次稿删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三、新是新了点,但过激稿子虽然写好了,但自己觉得还不太满足。一是文字太多,大约有9000字。二是这样的长文章缺少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总感到朦朦胧胧,好比“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因此一时没有发给周老师。“心有戚戚兮”,早上、晚上、漫步、熬炼都在想这一问题,老是在考虑文学作品和教材的关系。文学文学,突然跳出有关文学的一个通常说法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教材呢?是不是可以说教材也“源于文学,高于文学”呢?笔者反复地思索着这个命题,自认为是有道理的。教材课文大部分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这就是“源于文学”;而课文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必需符合教学的要求,至少有“教化”“语文”“儿童”三个边界,不能越“界”,那就须要修改,所以教材应当是“高于文学”的。笔者自认为发觉了“新大陆”,有点成就感。观点明确了,思路也就有了,因此就有了第三稿-<源于文学高于文学。这一稿,笔者彻底变更了原稿的思路,形成了以下三个部分:一、高于生活,应当删改;二、源于文学,不能滥改;三、删改比较,形成资源。对文章的观点、论据,自己觉得比较满足了。此稿基本上把周老师的修改建议体现出来了。当然笔者也有点担忧和不满足,比如没有完全根据周老师的思路,尤其是其次块:“不能滥改”,会不会让人误会为人教版教材对文学作品是“滥改”的呢?那不是“人教版”邀请我打它的耳光吗?题目是简洁醒目了,会不会有独树一帜、武断偏激之嫌?再一个担忧是文章还有8000来字,长了一点。想要删掉一些,但“割爱”总是痛的。而且,那几天正是师徒结对,自己要上“下水”课,另外还要打算一场讲座,也实在没时间再推敲,就在4月3日把稿件发了过去。四、累是累了点,但欣慰4月4日,周老师回复说:“现在的格局还是不错的,就是有些说法要微调一下。”笔者听出了言外之意,估计问题出在“不能滥改”上,可能会引起误会。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