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部编版.docx
-
资源ID:44643726
资源大小:15.9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部编版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为“树雄伟志向,表赤子情怀”,单元导语是以明朝闻名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篇洋溢着剧烈的爱国热忱。单元选文的设置,将人文主题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立为两个大方面: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务,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写书信。古诗三首,本课学习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古诗,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怜悯,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斗争,使国家安静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备结合的佳作。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扬,豪情满怀,表现当时斗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凄惨、苦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融情入景想象画面,在阅读中感受剧烈的爱国情怀。二、教学目标 (一)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利用树状图,深化理解诗意,感受爱国情怀。(二)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激起学生对唐诗的爱好。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爱国主题的古诗,体会爱国情怀。难点:通过学习出塞,再自学凉州词,实现方法的实践迁移。四、课前打算 教学课件出塞凉州词+X解密边塞诗 思维可视化工具:树状图 课文学习单:比较阅读, 解密边塞诗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诗情 假如要选择一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猜猜老师会选择什么?(古诗)一首古诗,往往不过数十字,却能将诗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浓缩包含。(二)切入题材,架构宏观意识 古诗的类型有许多, 有一类诗歌,往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梅花,我们叫它咏物诗; 有一类诗歌,往往山水秀美,自然风光,如:望庐山瀑布,我们叫它写景诗; 有一类诗歌,往往深情款款,恋恋不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叫它送别诗。今日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题材的诗歌边塞诗,什么是边塞诗?(生说)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戍边斗争的都叫边塞诗。今日我们要学的出塞和凉州词都是边塞诗,其中,出塞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我们就用这首出塞来叩开边塞诗的大门,共同感受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三)理解题目 题目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就是边塞。(出示边关的图片)看到边关,你有什么感觉?(环境艰苦,荒无人烟,没有城内的喧闹繁华,荒芜、清冷). “出塞”是指什么?(到边疆地区戍守边关) 为了巩固国家政治,防止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古代的统治者都派重兵驻守边关,保卫国家疆土,所以边关是特别重要的。从题目就能看出它是一首边塞诗。(四)诵读诗歌,读出味道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通顺,读出古诗的味道。读出塞(单生读、齐读) (五)创设情境,品意抒情 孩子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老师的朗读,你们想象画面,“秦时明月汉时关”你看到了什么?概括出两种景物,找关键词。(明月、边关)(板书)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射着清冷荒芜的边关,提起明月,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乡)古代的诗人往往以月寄情,通过描写月亮来抒发思乡之情。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露是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远离家乡、奔赴戍边,也把思乡之苦寄予在这一轮皎皎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吗?(不能)哪个词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引出“人未还”。为什么回不去?(有的战死沙场,有的终老边关)。(出示资料)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验了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边关照旧是秦汉时期的边关,明月边关没有变,还有什么没有变?(斗争)斗争从秦汉时期以来始终没有停留过。(出示资料)我们看资料,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后又从三年延至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出示斗争的图片)这就是当时的战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你感受到了什么?(斗争的残酷,将士们的苦痛,斗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和苦痛)。保卫边关的将士们,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哀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读) 守关将士的亲人们,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读) 这都是因为斗争啊!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伤、生气、对斗争的愤恨,对将士们的怜悯)。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斗争常见的边关,守关将士们也在盼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在盼望谁?可以参考注释。(汉代飞将军李广)当时是唐朝,李广还在吗?(不在) (出示资料)我们看资料,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精通骑马射箭。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李广斩杀匈奴首级多数,匈奴数年不敢侵扰。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精通射箭、英勇奋战、勇往直前) 那我们读出豪迈壮烈、勇往直前的气概。(生读) 你读懂了什么?诗人希望什么?(希望朝廷能起用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英勇奋战、保卫边关) 是啊,要是李将军在,匈奴就不敢入侵中原,将士就能与家人团聚,要是李将军在,国家就会太平,百姓就能过上安静的生活。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们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对良将的期盼。(板书:期盼良将, 渴望和平) 孩子们,虽然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但他们仍旧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英勇奋战,保卫边关,就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酷爱,有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板书:爱国) 你认为这首诗中最关键的句子和精髓是哪两句?(后两句)。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怀。出塞这首诗描写了荒芜的边关,讲解并描述了人们对良将的期盼,对和平的渴望,抒发了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不愧是七绝中的“压卷之作”。(六)总结学法 1、借助课文注释,帮助理解诗意。2、抓词语,抓诗句,圈画出来,帮助理解诗意。3、结合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进而理解古诗。4、多读诗,多感悟。看图想象画面,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诗人感受到了什么情怀? (七)自学古诗凉州词 下一首凉州词,先自己读两遍古诗,再用以上几种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快速完成任务单。从诗的前两句中,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板书: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 葡萄酒、夜光杯、琵琶都是边关当地的特色。用这几种景物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情景?(将士们举起精致的夜光杯,斟满香甜的葡萄酒,刚要开怀畅饮,突然听到琵琶声从立刻传来) 诗人想到了什么?(醉就醉吧,醉倒在杀场上又有什么呢,不要见笑,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 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什么样的精神?(板书:视死如归 精忠报国) 这也是一种爱国情怀。我们想象将士们上战场前开怀畅饮的盛大场面,读出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八)由点及面,拓展运用 “边塞诗派”的王昌龄还有一组边塞诗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先自己读两遍诗。从诗的前两句中,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板书:青海 雪山 玉门关) 用这几种景物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情景?(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远方的玉门关)。从诗中的后两句中,诗人发出怎样的感叹?(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盔甲,不战胜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什么精神?(板书: 誓死杀敌 建功立业) (九)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对比这三首古诗,看看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描写了荒芜边关的景物,讲解并描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戍边斗争的残酷和频繁,都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之情。(十)布置作业,培育情感 课下搜集一些边塞诗,用刚刚这些方法,体会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虽然现在不是斗争时期,但我们依旧要学习将士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长大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凉州词任务单 前两句中,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 _。用这几种景物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情景? _ _。后两句中,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_ _。 选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斗争之事。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4.穿:磨破。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7.孤城:当时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