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对象动态特性的测定 (2)精选文档.ppt
-
资源ID:44742619
资源大小:2.02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过程控制对象动态特性的测定 (2)精选文档.ppt
过程控制对象动态特性的测定本讲稿第一页,共十一页用实验方法测定制冷空调对象动态特性的方法用实验方法测定制冷空调对象动态特性的方法一、反应曲线试验法;一、反应曲线试验法;二、脉冲反应特性(矩形波)试验法;二、脉冲反应特性(矩形波)试验法;三、频率特性试验法;三、频率特性试验法;四、机组启动四、机组启动运行运行停车数据动态分析法。停车数据动态分析法。此外尚有随机函数试验法,其基础为相关函数,计算工作此外尚有随机函数试验法,其基础为相关函数,计算工作量较大,目前在制冷空调自控工程中应用尚少。量较大,目前在制冷空调自控工程中应用尚少。本讲稿第二页,共十一页一、反应曲线法(亦称飞升曲线法)一、反应曲线法(亦称飞升曲线法)方法:方法:输入阶跃干输入阶跃干扰扰 作为输入信号,作为输入信号,记录下输出信号记录下输出信号(被调参数)(被调参数)随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曲线间变化的特性曲线。特点:特点:此法比较简此法比较简单,容易实现。单,容易实现。本讲稿第三页,共十一页二、脉冲反应曲线法(矩形波反应曲线法)二、脉冲反应曲线法(矩形波反应曲线法)方法:方法:在短时间内,在输在短时间内,在输入端加入一矩形波干扰作入端加入一矩形波干扰作用,记录下输出端被调参用,记录下输出端被调参数曲线。数曲线。特点:特点:反应曲线与脉冲反反应曲线与脉冲反应曲线均是随时间而变化应曲线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的。它们分别称为反应特性它们分别称为反应特性和脉冲反应特性。亦称为和脉冲反应特性。亦称为过渡函数和脉冲过渡函数。过渡函数和脉冲过渡函数。本讲稿第四页,共十一页三、频率特性法三、频率特性法方法:方法:在输入端加周期性在输入端加周期性的干扰(如谐波信号输入)的干扰(如谐波信号输入),输出信号(被调参数),输出信号(被调参数)亦为周期性波动。分析输亦为周期性波动。分析输出信号振幅与输入信号振出信号振幅与输入信号振幅之比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幅之比随频率变化的关系以及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以及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差随频率而变化的关相位差随频率而变化的关系,并由次来确定对象的系,并由次来确定对象的动态特性。动态特性。特点:特点:输出信号与输入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差为信号相位差为 ,振幅,振幅比为比为 。若改。若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则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则相位差与振幅比亦随之相位差与振幅比亦随之改变。采用此法需要正改变。采用此法需要正弦发生器等设备,测试弦发生器等设备,测试工作量亦比较大。工作量亦比较大。本讲稿第五页,共十一页四、机组启动四、机组启动运行运行停车数据动态分析法停车数据动态分析法方法:方法:制冷界工程人员习惯于让对象(如电冰箱,空调器)制冷界工程人员习惯于让对象(如电冰箱,空调器)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启动、运行、最后停车,对需要的参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启动、运行、最后停车,对需要的参数作动态自动记录,绘成曲线(如电冰箱冷冻室温度动态数作动态自动记录,绘成曲线(如电冰箱冷冻室温度动态特性),和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数值解进行比较。特性),和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数值解进行比较。本讲稿第六页,共十一页例题例题1:干式空调系统:干式空调系统例例2-4 某厂恒温室,容积某厂恒温室,容积51.5(面积(面积16.3,高,高3.15),要求恒温),要求恒温20,由电加热器加热送风温度。,由电加热器加热送风温度。室内有室内有40W 日光灯三盏和三人操作,换气次数日光灯三盏和三人操作,换气次数10次次/h,试验时,先将空调装置稳定运转在额定工况附近,试验时,先将空调装置稳定运转在额定工况附近,然后突然增加或减少电加热器功率然后突然增加或减少电加热器功率 作为作为阶跃干扰输入,同时记录送风口、回风口及空调室阶跃干扰输入,同时记录送风口、回风口及空调室内温度变化,将记录数据绘成反应曲线,见下图。内温度变化,将记录数据绘成反应曲线,见下图。本讲稿第七页,共十一页本讲稿第八页,共十一页例题例题2:淋水室:淋水室本讲稿第九页,共十一页例题例题2:淋水室:淋水室本讲稿第十页,共十一页例题例题2:淋水室:淋水室表表 淋水室淋水室“露点露点”飞升特性测量结果飞升特性测量结果本讲稿第十一页,共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