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课件(20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pptx
红烛 闻一多,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3、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时代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意象:象,物象;意,诗人的情感或哲理”意象“特点?,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上述特点举例“花”与“鸟” 如:感时 乱花,朗读感知文本,任务一:沉浸其中,含英咀华,任务二: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问题,“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分别象征了什么?,解构成:红烛的色、红烛的光、红烛的泪、红烛的灰,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烛的“红”象征什么?,这里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朗读2-4节,思考“红烛”光的象征义,“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第三节中“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第四节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当时的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朗读5、6节诗,理解红烛泪的象征义?,“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自读第七节,思考写的红烛的那个部分?,红烛燃烧后剩下的灰。它象征着什么?,“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 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段解: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朗读8、9节诗,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二,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再读课文,思考,思考一: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思考二: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歌的引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1、不仅引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2、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再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