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doc
-
资源ID:4488060
资源大小:59.0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之道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doc
大学之道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2.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3.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重点难点】 1.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2. 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满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天”的理想,把生命的进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今天我们循着古圣贤修德治政的脚印,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二、解题。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一) 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文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注释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4.诚:使真诚。意:心意。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推究。7.庶人:普通百姓。 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四、解读“三纲”“八目”。(一)三纲1.何为“三纲”?明确: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如果)不止于规矩,爽(违背,差错)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王阳明亲民堂记(二)八目 1.何为“八目”?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资料补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尊敬老人)而民兴孝,上长长(敬重长辈)而民兴弟(“悌”),上恤孤而民不倍(通“背”,背离、背叛,背弃信义),是以君子有絜xi矩之道(模范作用)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推行教化)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长辈对晚辈的爱)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关键)如此。诗云:“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合家相亲和睦),而后可以教国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诗经上说:“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对于)其所亲爱而辟(偏见)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同情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惰(傲慢,懈怠)而辟焉。故好(喜欢)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偏好),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慊,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家中独处)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遮遮掩掩、躲避),掩其不善而著(彰显)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严峻)乎!”富润(装饰)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礼记大学(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六、课后作业1.背诵本文,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2.学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谈一谈,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