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

    • 资源ID:44903888       资源大小:324.19KB        全文页数:1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37页 共137页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目 录前言(1)导论(1)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1)第二节 东北古民族的起源(5)第三节 东北古民族的融合与嬗变(11)第四节 东北古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16)第一章肃慎系古民族的发展(20)第一节 肃慎族的发展与演变(20) 一、肃慎族及其居住地(20) 二、肃慎族的社会发展(21) 三、肃慎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23) 四、肃慎的流向与融合(24)第二节 真番族的发展与演变(24)一、真番的族源及居住地(24)二、真番的社会发展及文化(25)三、真番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关系(26)四、真番郡的设置 (27)第三节 挹娄族的发展与演变(28)一、挹娄族的族源 (28)二、挹娄的社会发展及文化(30)三、挹娄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关系(33)第四节 勿吉族的发展与演变(34)一、勿吉族的族源及居住地(34)二、勿吉族的风俗习惯(35)三、勿吉族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交往(37)四、勿吉族的融合与流向(38)第五节 黑水靺鞨的兴起与发展(39)一、黑水靺鞨的起源(39)二、黑水靺鞨的居住地(40)三、黑水靺鞨的文化习俗(41)四、黑水靺鞨通使中原(42)五、黑水靺鞨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及其流向(43)第六节 粟末靺鞨及其创建的渤海国(45)一、粟末靺鞨的来源及居住地(45)二、“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建立(46)三、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48)四、渤海国与邻国邻族的关系(49)五、渤海国的衰亡及人民的流向(51)第七节 女真族及其所创建的金王朝(53)一、女真族的形成及金王朝的建立(53)二、女真族的文化 (55)三、金朝的衰亡及女真族的流向(57)第八节 女真族在元明时期的发展(58)一、元代的女真族 (58)二、元代女真族的社会经济(60)三、明代女真族的变迁(61)四、明代女真族的经济发展(62)五、元明时期的女真文化(66)第九节 满族的兴起及清王朝的建立(67)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67)二、入关前满族的社会结构(70)三、清王朝的建立与满族入主中原(72)四、满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73)五、清朝的灭亡及满汉的融合(76)六、满族文化的发展融合(77)第十节 肃慎系其他各族的发展与演变(78)一、骨嵬族的发展与演变(78)二、吉里迷族的发展与演变(80)第二章秽貊系古民族的发展(83)第一节 秽族的发展与演变(83)一、秽族的族源及居住地(83)二、秽族的社会发展及相关文化(86)三、秽族与中原的交往及其衰亡(87)四、朝鲜半岛的秽族(90)第二节 貊族的发展与演变(92)一、文献记载中的貊族(92)二、貊族的迁徙及进入东北(92)三、貊族的社会结构及文化(94)四、貊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95)五、关于小水貊(97)第三节 箕族的发展与演变(99)一、箕族的起源(99)二、箕族的始居地(100)三、箕族与商王朝的关系(101)四、箕子东迁及箕族的融合(102)第四节 古朝鲜族的发展与演变(104)一、关于古朝鲜的称名问题(104)二、箕子东迁古朝鲜的历史证据(106)三、箕子东迁的时间及再迁古朝鲜的原因(107)四、“八条之教”(110)五、古朝鲜族的居地及文化(112)六、周秦时期古朝鲜族的发展(114)七、汉代古朝鲜族的发展(117)第五节 高夷的发展与演变(119)一、高夷的族称与居地(119)二、高夷的流向(120)第六节 橐离族的发展与演变(121)一、橐离族的族源(121)二、橐离族的居地(122)三、关于“橐离文化”(123)第七节 良夷(梁貊)的发展与演变(125)一、良夷的族源(125)二、良夷的居地及其与中原的关系(127)三、关于“梁貊”(128)第八节 发族的发展与演变(129)一、发族的起源(129)二、发族与殷商的关系(131)三、发族与周王朝的关系 (133)四、发族的居地及社会发展(134)第九节 白夷的发展与演变(135)一、白夷的起源(135)二、白夷与“成周之会”(136)三、白夷的居地(136)四、白夷的发展(137)第十节 夫余族的发展与演变(138)一、夫余的族称及族源(138)二、夫余族的崛起(139)三、夫余族的居地及王城(142)四、夫余国的社会经济(143)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45)六、古老王国的消亡及人口的流向(147)第十一节 高句丽的发展与演变(149)一、高句丽族称的含义(149)二、高句丽与夫余关系考辨(151)三、五部的构成(154)四、王国的建立(155)五、建国初期对周边部族的兼并(157)六、高句丽经济的发展(159)七、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161)八、高句丽族的人口及流向(168)第十二节 沃沮族的发展与演变(170)一、沃沮族的族源(170)二、沃沮族的居地(172)三、沃沮族的社会发展(173)四、沃沮族的流向(174)第十三节 豆莫娄族的发展与演变(175)一、族称的含义与族属(175)二、豆莫娄的居地及社会发展(176)三、豆莫娄的流向(177)第三章东胡系古民族的发展(179)第一节 山戎族的发展与演变(179)一、山戎的来历(179)二、山戎的始居地(181)三、东北山戎的发展与消亡 (182)第二节 东胡的发展与演变(183)一、东胡的族源(183)二、东胡的活动地区(184)三、东胡的社会发展(184)四、东胡的演变(186)第三节 鲜卑族的发展与演变(187)一、鲜卑族称的来历(187)二、汉代以前的鲜卑(190)三、鲜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191)四、鲜卑的演变(193)五、东部鲜卑族(196)六、北部鲜卑族(199)第四节 乌桓族的发展与演变(201)一、乌桓族称的含义(201)二、乌桓族的居住地(202)三、乌桓族的风俗习惯(203)四、乌桓族的经济发展(205)五、乌桓族的社会发展(207)六、乌桓族的演变(208)第五节 奚族的发展与演变(210)一、北魏以前的奚族(210)二、迁入东北地区的奚族(212)三、奚族的发展与演变(214)第六节 契丹族的发展与演变(217)一、契丹一词的含义(217)二、文献中契丹的先世及其族属(219)三、契丹建国前的居地及风俗习惯(221)四、契丹社会的发展(222)五、辽朝的建立和发展及其灭亡(226)第七节 乌洛浑的发展与演变(230)一、乌洛浑的起源和发展(230)二、乌洛浑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231)第八节 室韦族的发展与演变(232)一、室韦族先史(232)二、室韦族与州边各族的关系(233)三、室韦族的发展(237)四、室韦族的社会经济(239)五、室韦族的风俗习惯(240)第九节 蒙古族的发展与演变(243)一、蒙古一词的含义(243)二、蒙古族先世诸说疏证(247)三、蒙古建国前各部的发展(256)四、各部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259)五、元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263)第四章其他古民族及汉族的发展(266)第一节 古燕族的发展与演变(266)一、古燕族的起源(266)二、古燕族的发展(267)三、古燕国对东北的经营和管理(270)第二节 孤竹族的发展与演变(273)一、孤竹族的起源(273)二、孤竹族的居住地(274)三、孤竹族的发展(276)第三节 令支族的发展与演变(279)一、令支族的起源(279)二、令支族的居住地(281)第四节 俞人、屠何、青丘、周头族的发展与演变(283)一、俞人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3)二、屠何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5)三、青丘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7)四、周头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9)第五节 霫、地豆于、流鬼族的发展与演变(290)一、霫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0)二、地豆于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2)三、流鬼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3)第六节 驱度寐、儋罗、鞠、俞折、駮马、大汉族的展与演变(295)一、驱度寐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5)二、儋罗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6)三、鞠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 (296)四、俞折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7)五、駮马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7)六、大汉族的居住地(298)第七节 东北地区汉族的发展(298)一、先秦时期的华夏族进入东北(298)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北的汉族(300)三、隋唐五代时期东北的汉族(302)四、宋辽金元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增加(304)五、明清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激增(307)主要参考文献(312)第一节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3市1盟。习惯上又有“东北”、“东三省”、“东省”、“东北三省”、“关外”、“关东”等诸多称呼。在历史上,中国东北地区则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今朝鲜半岛大部、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左岸地区,包括库页岛等,都曾是中国东北的范围。显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古民族,都是中国的历史民族,都在中国东北古民族史研究的范畴之内。东北地区自远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古史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将今辽宁省地区置于幽、营二州管辖。当时的情况是:“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昔虞舜经天德嗣尧,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此时的肃慎族居住在今辽西地区,而发族则在今吉林的南部。夏商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并将幽、营二州分别归入冀、青二州管辖。以肃慎、孤竹、古朝鲜等为代表的东北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如史所言:“成汤卒受天命,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到了周代,武王克商后肃慎族首先来贺,以后又多次朝贡“楉矢石砮”。此时的肃慎族,迁徙到了今牡丹江、黑龙江流域。另外,在周初的“成周之会”上,东北地区的十几个民族都到中原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所以,周王朝明确宣布:“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周代管辖的东北地区,其东部已达今黑龙江流域,南部包括了今朝鲜半岛的大部,初步奠定了东北疆域的基础。战国时期,燕国在击退东胡,统治古朝鲜后,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东北地区设郡自此开始。此3郡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朝鲜半岛、辽宁全部、吉林南部等地。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第一次正式在这一地区设治管理。汉置辽东、乐浪、玄菟、真番四郡,郡下设县,使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进一步完备,有效地管理着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夫余、鲜卑、乌桓、挹娄、秽、沃沮、貊、豆莫娄等民族。统辖的范围较之前代又有所扩大。其后,虽然中原政权不断更迭,但每一个王朝都对东北进行有效的管理,历朝相沿,多袭秦汉郡县之制。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东北地区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唐朝在消灭高句丽地方民族政权后,首设安东都护府,下设都督府9,州41,县100,管辖今辽宁省全境,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又在今黑龙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以当地部族首领为都督和所领诸州刺史,因之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纵都督,朝廷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又在今乌苏里江口设勃利州;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设越喜都督府。至此,唐王朝已把西起今贝加尔湖,东到鄂霍次克海及今库页岛,北起今勒拿河中下游,南到今朝鲜半岛汉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置于其直接管辖之下。自此,古代中国的东北疆域基本固定下来。辽、金王朝崛起于东北地区,承袭了唐代东北的疆域。元朝建立后,在辽阳设行中书省,另设岭北行省,以管辖东北全境,于行省之下又设路、府、州、县,斯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更加完备,使东北的疆域更加巩固。明朝为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于洪武十四年(1381)命大将徐达在今山海关长城处修筑关城,因与关城连为一体,背山临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以后,山海关成为关内外的一道人工分界线,也是塞内外之界线。关之内为内地,亦习称之“关里”,关之外即为东北,或称“塞外”、“关东”。此外,明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在北至开原,南至旅顺,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大致为今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司于辽阳,下设卫25,州2。在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设奴儿于都司,置卫400余,辖开原以北,至大兴安岭内外的广大地区。清朝建立后,为便于管理,先后析东北为三省。顺治六年(1649),设奉天昂邦章京,此为设辽宁省之始,后又改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吉林省之设,始于顺治十年,称“宁古塔将军”,并辖黑龙江,后移治今吉林市,名为“吉林将军”。而黑龙江省之设,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称“黑龙江将军”,先治瑷珲,后移治今齐齐哈尔市。1850年代,沙俄侵略势力向远东扩张时,咸丰九年(1860)清王朝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两年后,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至库页岛的大片领土再次失陷于沙俄。自此,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边界缩至成现状。东北地区南部的朝鲜半岛较为特别。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疆域情况自高句丽灭亡后,其地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后来有部分被新罗金氏王朝所蚕食,但由于新罗是唐朝的藩属,所以被蚕食的领土唐朝并没有主动收复。但唐王朝对半岛北部拥有主权,却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蒙古兴起之时的公元13世纪。蒙古兴起后,统治朝鲜半岛的是高丽王氏王朝。蒙古汗国继承了前代东北的疆域,于公元1259年驻军朝鲜,1270年在其地设达鲁花赤(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行政管理。半岛北部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但由于蒙古官员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野蛮,于350年代被逐出朝鲜半岛。王氏高丽亦随之灭亡。明朝建立后,李氏朝鲜王国亦随之建立,并成为明王朝的藩属。明朝与李氏朝鲜王国商定,以今鸭绿江、图们江划线,南为朝鲜管理,北为明朝管理。当时以此为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两地民众越线生产。但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所以当时,包括清代于公元1712年的穆克登查边,鸭绿江、图们江一线尚不具有近现代以来的国境线含义。20世纪初,李氏朝鲜与清王朝彻底脱离藩属关系,在沙俄的怂恿下,朝鲜士兵不断进入图们江北岸清朝辖区,经双方交涉,1904年签订中朝边界善后章程,规定“以图们江为界,各守汛地”。这是中朝正式划界的基础。清宣统元年(1909)9月4日,在中朝边界善后章程的基础上,清与朝鲜正式划分了边界。划界条约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明确规定:“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这样,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地区,第一次以正式条约的形式划归朝鲜所有。中国东北地区的南界也从此固定在鸭绿江、图们江中心线以北。综合前论可见,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东北地区疆域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近代以来疆域的逐步缩小,无不与满清王朝腐朽统治下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密切相关。第二节东北古民族的起源这里所说东北古民族,一般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之东北广大地区的各种人类共同体。自先秦迄明清而见于历代史籍记载的肃慎、真番、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女真、秽、貊、箕、古朝鲜、高夷、夫余、高句丽、橐离、良夷、发族、白夷、沃沮、豆莫娄、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奚、契丹、室韦、蒙古、乌洛浑、古燕族、孤竹、令支、俞人、屠何、青丘、周头、霫、地豆于、驱度寐、鞠、俞折、駮马、大汉族、流鬼、狗国、吉里迷等等,还包括华夏一汉民族,差不多有近50个,都属东北古民族之列。现在东北地区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朝鲜族、部分汉族等,多由东北古民族发展演变而来。1东北地区现在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期猿人“庙后山人”,距今四五十万年,与著名的“北京猿人”同时,生活地点在今辽宁省汤河河畔。继“庙后山人”之后,距今二十多万年前至十五万年前左右,是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的“鸽子洞人”以及建平的“建平人”、“金牛山人”、“鸽子洞人”、“建平人”属于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此已开始向氏族制过渡。从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的古人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晚期智人,有“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青山头人”、“前阳人”等。其足迹已遍布于东北地区的南部和中、东部。东北地区的古民族是否与这些古人类有关;换句话说,这些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期猿人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是否全部或者有一部分发展演变成了历史时期的东北古民族,现在还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距今一万年至四五千年左右,也就是夏王朝建立前中国社会的部落及部落联盟时期,亦即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发现了“札赉诺尔人”,有了昂昂溪文化、新开流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红山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等等。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分布于今黄淮及江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特征。所以,苏秉琦、殷玮璋指出:“假如把长岛的出土物与辽东半岛上旅顺郭家村和长海广鹿等地的出土物加以比较,却可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刘俊勇说:“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往来必然很密切,影响必然很深。最迟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就开始了确信无疑的文化交往。”刘俊勇:史前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交流初探,载东夷古国史研究第2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这种广泛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器型制的相似。辽东半岛上考古发掘的石器形制,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很多的共性。比如在平面上以直刃、斜刃为主;横断面上以长方形、方形为主;纵剖面则多为单刃和陡双刃。“这些成了山东、辽东半岛石斧、石锛共同的特征。北到铁岭铁帽山,东到鸭绿江畔的桓仁,西到新民的沙岗,都与山东半岛的石器类型相似,因而也都反映了山东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佟冬等:中国东北史第1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第二,蛋壳黑陶等器具相似。众所周知,蛋壳黑陶以及鬲、鬶、豆等器形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在东北地区也多有存在。大连的郭家村上层遗址有镂孔豆、带把杯、环足器、环梁器盖等山东龙山文化中的某些器类。旅大地区小珠山中层和郭家村下层遗址,又有大汶口文化早期和中期的某些器类,例如三足觚形器、盆形鼎、实足鬶等。许玉林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器时代文化概述,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第37页。又如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北票丰下第五层出土的陶器,具有浓厚的山东龙山文化风格,磨光泥质黑陶占很大的比重,而某些罐、豆的器形基本相同,一些盆、壶、鼎等也都有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特征。第三,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等的器物造形以拟鸟形为最突出。此类器物,东北地区亦习见。如小河沿文化赤峰市石棚山遗址出土的鸟型壶,短尾斜背,昂首张嘴,似小鸟嗷嗷待哺。红山文化朝阳八宝庙遗址出土的鸭形壶,圆胸翘尾,怡然自得,似鸭戏水。新乐文化新乐下层遗址出土的一枝木杖,细长扁平,柄部浮雕成鸟首的形状。密山新开流遗址的鹰头骨雕,利目锐喙,神态极为矫健。属红山文化的东山嘴遗址、福兴遗址、胡头沟遗址等,都有数量很多的玉鸟出土。以至于有学者推测这些玉鸟“也许是与玉龙同为被崇拜的动物偶像之一”。佟冬等:中国东北史第1卷,第117页。第四,体现在彩陶的风格相近。东北地区出土的彩陶,与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在风格上极为相近。例如:红山彩陶具有与大汶口文化相似的勾叶圆点纹。红山文化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三官甸子等遗址,其弧形三角双勾涡纹彩绘,与江苏东海县城钓鱼台和山东蓬莱紫荆山下层基本一致。小河沿文化中,发现了极富特色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八角星彩绘图案。在大连小珠山中层的彩陶花纹中有圆点勾连花纹,而圆点勾连花纹是大汶口彩陶的主题花纹之一。第五,有大量的玉礼器及装饰品。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普遍出现精美的制骨、制玉工艺,出土有玦、环、璜、琮、璧等礼器及大量的装饰品。这些,东北地区也有大量的发现。红山文化即以精美的制玉工艺闻名于世,出土玉雕的重要遗址,计有胡头沟、东山嘴、三官甸子、建平牛河梁、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地。器物的造型题材,以动物类的龙、鸟、龟、鱼最为引人注目;此外,便是玉环、玉璜、玉璧、玉坠、玉棒、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等礼器。也正是因为如此,考古学者们在总结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体系时,将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归入大汶口-青莲岗文化系统中,在具体类型上,属于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指出:“大汶口-青莲岗文化系统是沿着东北-东-东南-南方的绿色地带,多江河湖海、川泽低湿之地。两大文化系统(另一系统指半坡仰韶文化系统)的接触线是沿黄土高原东侧、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壤的冀南豫北地区,向北及东北至辽河上游的赤峰地区。”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载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我们知道,考古学上的文化体系与民族学上的民族共同体涵义是相同的。换言之,只要分属于一个共同的考古学文化体系,缔造了这一考古学共同文化体系的民族共同体,无论其相距多远,都应有着相同的族源。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既然与黄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同属于一个系统,有着广泛的共性特征,那么,两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主人必定有着相同的起源。山东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人是东夷族系各个民族或支族;而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人则有相当大的部分就是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各个民族的先人。所以,从考古学文化上看,东北古代各个民族是祖源于东夷族系的。大约“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开始,东夷族系就有部分支族迁出了始居地,至少迁向东北地区的一支是如此”。李德山: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第96页。自此之后,东夷族系中以邾娄族为主的各个支族便络绎不绝的迁进东北地区,经局部地区的演变与融合后,最终便发展成了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同起源和相近文化的各个民族。2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上看,东北古民族也是渊源于东夷族系的。东夷,是中国古代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总称。周礼·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五戎、六狄之人民。”注:“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这个被称为“东夷”的族系,中心活动区域在今黄淮及江南部分地区。其北界在今河北南部,西界在今河南东部,南界已抵今浙江。为这一地区的土著族系。在这个庞大的族系内,包融了众多的同源氏族、部族与民族,东夷族系“在族共同体上,各姓氏集团之间的通婚互渗,迁徙往来使得民族共同体的自我意识日益加深,对外形成甚为鲜明的整体特征”。王振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43页。自夏至周,又泛称其为九夷。古本竹书记年称其名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风夷、阳夷、玄夷。此外,还载有蓝夷一名,如果拘泥于数字,该是“十夷”。国语·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韦昭注:“九夷,东夷九国也。”此九个(或十个)支族,大约就是东夷族系中的主干部分。东夷民族与华夏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古代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时间虽较东夷为晚,但各种记载中,无论是早出的肃慎、秽、貊、东胡、山戎、古朝鲜、孤竹、箕等,还是中间的鲜卑、乌桓、室韦、高句丽、夫余、挹娄、靺鞨等,以及晚出的蒙古、契丹、女真、满族等,均被称为“夷”或“东夷”。许多正史在为其作传时,均直接冠以“东夷传”;称其为“东北夷”。由此可见,中国历代的学者在东北古民族渊源于东夷族系这一观点上,是有着广泛共识的。3从风俗习惯上看,古代的东北民族也与东夷族系有着强烈的共性特征。简言之:(1)两地之人都流行头骨人工变形习俗,也就是民间习称的“睡扁头”。(2)东夷族系以蹲踞为礼,东北各民族同样流行蹲踞或箕踞习俗。(3)东夷族系是中国音乐、歌舞的发明者,逄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第60页。东北各民族也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4)两地之人的占卜习俗相同。(5)东夷族系是中国冷兵器,诸如箭矢、刀矛等的发明者,东北各民族同样以此闻名于天下。(6)两地都流行石棚墓葬的习俗。(7)两地都使用猪、狗、羊等家畜以殉葬。(8)两地共同流行始祖卵生神话。(9)两地共同崇拜鸟、犬、龟、龙等动物。(10)两地共同具有左衽的服饰特点。(11)都以披(被)发为主。(12)都有发达的造船和善水技术等等。因此,从风俗习惯上考察,虽然时间和空间都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或者说主要特点,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最后从双方的族名上看,绝大多数都有着对应的关系。有的族名虽然表面上不同,但如果绳之以古音韵,马上就可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书中的各编各章都有详论,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前论不难看出,尽管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众多,但其起源却并不复杂,这些民族的主源都可追溯到东夷族系那里。我们说古代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国的古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员,上述便是最主要的一些历史证据。第三节东北古民族的融合与嬗变习惯上,人们把中国东北地区的古民族分作四大系:一是汉族;二是肃慎系;三是秽貊系;四是东胡系。之所以要这样划分,主要是因为以下的几点原因:第一它们的居住地不同。汉族主要居住在东北的南部;肃慎系居住在东北的东部;秽貊系居住在东北的中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东胡系居住在东北的北部。第二,它们的经济类型不同。汉族务农;肃慎系以渔猎为主业;秽貊系以农耕为主业;东胡系以游牧为主业。第三,把它们分门别类,各有所系,是为了研究的方便。除了以上的原因,这样的划分说明不了其他问题。各个族系之间绝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甚至不乏同源同族的关系。只是因为居住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才产生了一定的差别。我们在研究古代东北民族的起源、发展、演变诸问题时,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既要看到不同族系的差别,更要看到不同族系间的诸多一致之处。1肃慎系各族,一般包括肃慎、真番、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女真、满洲等民族。在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复杂的发展演化。从这个族系中,曾一次又一次地分化出先进的部分,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迁徙出去,先后分别与其他民族融合。肃慎族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之一。早在史前传说年代的尧、舜时期,肃慎族就已经和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夏商周三代,联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周代,肃慎族屡次向周天子贡献“楉矢石砮”等方物。周王朝十分重视长度仅有“尺有咫”的楉矢石砮,其原因并不在于它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而在意于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它是一种“政治上服从的表示”。奚柳芳:楉矢石砮解,载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图书馆1982年版,第118页。所以,周王朝明确宣示:“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左传·昭公九年。汉代以降,继之而起的是挹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养猪。其特产为“挹娄貂”,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深得中原人的喜爱。北朝至隋唐,史书中又分别以“勿吉”和“靺鞨”称呼肃慎和挹娄的后人。隋朝时靺鞨族已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分布于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至嫩江,南抵今吉林市,北达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在今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震国(一作“振”)的政权,因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遂又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国的国都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东京城。中唐以后国势强盛,有户十余万。辖境所及,南达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日本海,北至松花江下游,西南方以今辽宁省开原县至丹东市的斜线为界。渤海王国的政治和军事及文化制度均按唐制建立。渤海王每次继位,均受唐朝册封,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当时被褒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在享国200余年后,为契丹族的辽国所灭。渤海的遗民绝大部分南迁至辽河流域,与汉族、契丹族、奚族等杂居,以后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渤海灭亡后,黑水靺鞨继之而兴,契丹人称他们为“女真”,此后女真这一称呼就逐步取代了靺鞨。辽朝把女真人分为生、熟两部分。其中“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北岸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达今鄂霍茨克海,社会发展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公元10世纪末,生女真中的完颜部迁至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什河流域),在此后的百年间,生产力迅速提高,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女真各部落逐渐统一。公元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金朝。此后,先后灭亡辽和北宋,迁都燕京(今北京),大部分女真族也陆续迁入中原定居。到金朝后期,人居中原地区的女真族已完全与汉族融合。留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在明朝时分为建州、海西和东海(野人女真)三大部。明朝中叶以后,建州、海西女真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南迁至辉发河和浑河流域定居,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各部中居于先进水平。16世纪下半叶,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以此为核心吸收其他族众形成一

    注意事项

    本文(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