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拓展领域战略行动计划.docx

    • 资源ID:44919434       资源大小:74.83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拓展领域战略行动计划.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2页 共72页山西气象事业发展行动计划第三章拓展领域战略行动计划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是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回顾我省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历史,分析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我省气象部门在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方面应当重点做好气候综合监测体系、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体系、.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化的山西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一、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业务服务领域的历史(1)观测站网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山西省共有省观象台、侯马、榆社、大同观测站等4个基准气候站,分别于1987年、1991年、1993年、1994年正式开展基准气候观测。国家基本气象站网山西省属国家基本气象站有右玉、河曲、五台山、五寨、原平、兴县、离石、阳泉、介休、隰县、临汾、长治县、阳城、运城市共1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网在全省各县市建有山西省属国家一般气象站共91个。(2)地面观测仪器设备各级气象台站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使用的常规观测仪器设备,按用途有以下几类:大气压力测定仪器设备、空气温度、湿度测定仪器设备、地面风向、风速的测定仪器设备、降水测定仪器设备、日照时数测定仪器设备、蒸发量测定仪器设备、其它测定仪器设备。 (3)探测项目和任务常规地面观测天气观测的基本项目有:天气现象、风、云、能见度、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等。农业气象工作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包括:国家级农业基本观测站14个,省级农气基本观测站17个。这些站点的农业物候观测包括作物发育观测、生长高度测量、植株密度测定和生长状况评定等。高空气象探测1)探测站点无线电探空站:山西省无线电探空站只有太原山西省观象台探空站1个。经纬仪测风观测站:大同市气象局观测站从1959年9月15日开始,于1989年1月1日停止测风观测。河曲县气象站从1950年10月1日开始,于1990年1月1日停止测风观测。隰县气象站从1959年10月15日开始,于1990年1月1日停止测风观测。2)探测任务与项目探空观测:山西省观象台探空站担负探空、测风综合观测任务。探空观测自由大气各规定等压面上的温度、温度和相应的高度,以及各特性层的气压、气温、湿度、零度层的高度、温度等。高空测风观测各规定等压面和规定高度及对流层顶上的风向、风速以及最大风层出现高度及其风向、风速。1990年1月1日以后保留07、19时二次探空、测风和01时一次单独测风观测。高空测风:大同、河曲、隰县3个经纬仪测风观测站在承担测风观测任务期间,为经纬仪单点小球测风,每日07、19时进行二次观测。3)高空探测技术装备太原探空站使用电码式-59型探空仪和GNZ-1型记录器,配备全国统一的探空计算机编报和测风计算机编报软件和室内固定式701型测风雷达。气候观测气象台站定时气候观测除基本观测项目外,不同台站可根据气象服务需要增加日照时数、地温、冻土、蒸发及其他观测。本省所有气象台站都开展浅层地温(5、10、15、20厘米)、40厘米地温、冻土和雪压观测。开展电线积冰观测的有大同、右玉等18个站。开展E-601型蒸发观测的站点有大同、忻州等12个站。配备观测风向风速自记仪器的站点有大同市、右玉等28个站。航空气象观测航空气象观测站点由部分天气发报站和非天气发报站组成。观测要素有云、水平能见度、天气、地面风以及部分重要天气现象等。观测时次分固定和由用户预约两种,在承担任务期间,一般为每小时观测一次;危险报在危险天气达到发报标准时进行观测。(4)气象通信新中国山西气象事业初创时期,主要进行简单的电报通信。随着邮电通信的发展,逐步改用有线专线电话。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气象通信和信息网络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建成由省级气象信息中心和11个市地气象信息分中心以及全省109个气象站计算机终端组成的山西省气象信息综合网络系统。技术手段是由卫星通信、地面有线、无线辅助通信组成的,采用分组交换、有线拨号、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联接全国气象信息广域网,通信速率大幅度提高,为气象部门内外提供高中速数据通信、图形图像传输和卫星电话等多种服务。(5)天气预报和服务公众天气预报服务1956年6月1日,本省天气预报公开向公众发布。1958年9月,太原、大同、长治气象台在当地各电影院放映本地24小时天气预报,在火车站、汽车站建立天气预报牌,扩大公众服务面。全省各级气象台站先后开始制作旬、月、季、年长期趋势天气预报,并将2天中期天气预报、旬天气预报定期通过广播电台和当地报纸向公众播出和刊登。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县气象站普遍开展了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决策天气预报服务1958年6月3日,太原气象台开始制作、印发每日天气日报,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各主要国民经济建设生产部门决策指挥服务。同年9月,太原、大同、侯马气象台先后开始制作旬、季、年长期趋势天气预报,向有关部门、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商业、科研等单位提供决策参考。1995年,山西省气象台引进了“省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省气象局决策服务领导组先后向省委、省政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了28种专题服务材料。省、地(市)气象台还结合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开通了微机远程服务终端,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天气预报、警报和各种气象综合信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传输快捷,初步实现了决策服务的现代化。气象专业服务从1981年开始,先由山西省气象台和晋中、运城等几个地市气象台以及少数县气象站试行专业服务。1984年8月初制定下发了全省气象部门改革的十二条意见(试行),明确提出了各级气象部门要开展气象专业服务。当年全省气象台站普遍开展了此项服务。1985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同意全国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5月,省气象局制定了开展有偿专业气象服务的十条意见和有偿专业气象服务收费的原则规定。到1986年,全省所有气象台站都开展了此项服务。1995年,专业服务领域已发展到农业、林业、水利、工矿、煤炭、电力、交通、建筑、城建、财贸、环保、保险、旅游、储运、文化、体育等50多个行业和部门,服务用户发展到9450个。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发展到全面为四化建设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提出拓展领域战略以来的飞跃近年来,山西省气象局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提升了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综合实力。(1)深化发展现有业务气象监测方面,正在建立健全我省密度适宜、布局合理、遥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高空、农业气象、特种观测站网。自动气象站建设全面展开,已经建成55个自动气象站。省观象台将建设GPS卫星定位探空系统。太原、临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已经基本建成;大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正在建设中。晋城、运城713雷达建设进展顺利。省卫星遥感中心已建设EOS卫星接收系统。大同沙尘暴监测站已经建成;榆社沙尘暴监测站正在建设中。信息网络方面,已经完成省气象台到人工增雨太原基地的2M宽带专用光缆。开通了省市间2M宽带网和22个自动站到市局的DDN专线,完成五台山气象站的2M宽带专线建设。气象信息加工分析和预报方面,以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为重点,综合运用气象卫星和大气参数反演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和自动站网等探测资料,增强综合分析、集成和决策能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方面,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现代化程度得到提升;不断提高气象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开发报纸、电台、视屏等公众媒体栏目,提高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建立省地两级气象信息网站,共享涵盖气象部门所有业务服务产品的资料,集文字、图形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成为公众服务的优势载体。开发气候影响评价系统,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气候评价。将大气环境评价向大气环境治理工程服务延伸。(2)拓展延伸业务服务领域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向精细化方向延伸按照定点、定时、定量的要求,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所需的地点、某个时间、某个时段的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对MICAPS2.0版系统进行二次开发;2004年6月份正式启动了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省(市)气象台的流域面雨量预报已经投入业务化运行。省气象台引进了并行计算机和MM5数值预报模式,已于2003年汛期投入业务运行;长治市、临汾市气象局参与并引进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973中国暴雨”课题中尺度暴雨预报模式,2004年汛期前已投入业务运行。与地方有关部门合作开展新型业务服务2004年6月1日,省气象台与省国土资源厅环境监测中心合作,正式开展了山西省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在省电视台电视节目中进行了业务化播出;全省已有5个市气象局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开始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与水文水资源局已经开始了气象、水文资料的共享与交换;我局与水利部门合作进行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已在省级和2个市局开展,并正式对社会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产品。已经开展了风能资源评估工作,评估工作进展顺利。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服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了森林火灾监测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监测信息,为森林防火灭火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在指导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省气科所已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第一批92个具有规划环评资质的环评推荐单位之一,环评工作得到良好开展。在电力设计服务、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预警、发电厂空冷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业气象预报在专业预报方面,省市气象部门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晨练指数、上下班天气预报、人体舒适度、紫外线强度、公路铁路沿线预报、风寒指数、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潜势、穿衣指数、医疗指数等几十个专业气象指数预报;每天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络、121、手机短信、服务终端对外发布,为社会和广大公众服务。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保护体系和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体系继省级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以来,各市也相继由地方政府投资开展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防灾减灾保护体系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科技中心的市局有7个。发挥部门技术优势拓展业务服务领域进行了偏关县农业气候细线条区划工作;与地方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完成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全省各地防雷资质和施放氢气球资质审查进入政府办公大厅。研制开发了“水库水情监测系统”、“全自动单雨量站”、“风向风速自动记录仪”等产品,并在相关地区布设。开发建成“山西省雷电预警信息传播系统”,采用手机短信为专业用户传递雷电预警信息及防范对策,指导用户的防雷工作。加快自动气象站建设在城市各防洪主要地段和菜园、果园布设多要素自动站,既提供了气象服务,又收集了气象观测资料。在部分乡镇布设加密自动雨量站。为神华集团安装了5个自动雨量站。开展特种观测大同沙尘暴监测站投入业务运行;中韩合作的榆社沙尘暴监测站.建成。在宁武县南岭建设了覆冰气象观测站,在五台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了专业气象站。拟在全省建设多座40M以上的梯度观测塔,安装自动气象站,形成覆盖山西的大气边界层观测网;已购置2部激光雷达,对边界层特征进行动态监测。 (二)现状分析、我国普遍水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业务服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方法明显改善,在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建设和规划中,气象业务服务起到了参谋和决策作用,业务服务效益显著。社会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面向广大公众开展的各种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指数等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成为公众工作、生活和出行的好参谋。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对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公众的服务以及对国防、科技、教育、工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海洋、盐业、环保、旅游、民航、邮电、保险、消防等100多个部门的服务。气象服务产品已由最初单一的气象预报服务发展为多种业务服务为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业务服务,各种天气预报警报、气象情报、气象资料、气候分析应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气象卫星和雷达信息分析应用、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雷电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服务产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于电视、电话、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开展的气象服务,使用户能够比较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气象信息。业务服务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单一的公益服务已发展为较为专业化的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安全服务,特别是科技服务发展迅速,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和其它符合各地实际的管理办法,使有偿服务在与市场的接轨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气象业务服务管理和法制建设取得进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配套的业务服务法规,并相继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气象业务服务走上了法制轨道。2、我省的水平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省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省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气象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服务深得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赞誉和好评;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开始拓展,贴近民众生活需要的各种环境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深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气候资源分析评估和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等业务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和要求。而我们目前的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这些新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分析我省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业务服务能力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2)拓展领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拓展领域的力度和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3)大气探测观测网较疏,对局部性、突发性天气预警能力低,离遥感、遥测、连续、自动化的目标还有差距。已有自动站仅实现了时间密度上的加密观测,空间密度上仍然较疏,对生态环境、大气化学等的监测几乎是空白。(4)气象信息通信传输速率仍然偏低。(5)天气预报决策仍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短期气候(月、季、年)预测水平仍较低。(6)气象服务方面,距离连续性、无缝隙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气象服务内容仍较笼统,针对性还不强,敏锐性不够。(7)大多气象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设备利用率低。二、需求分析(一)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气象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气象科技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没有气象的参与是不行的。特别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增多,空气变坏了,环境被污染了,气候也在持续变化,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和深远的。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气象局确定了未来十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必须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特别是安全气象,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从战略高度为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从而使气象服务的理念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防灾减灾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天气、气候和环境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也越来越大,对防汛抗洪、防台抗灾、防雹增雨等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连续性以及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密集,局地性、突发性灾害在某种程度上对生命安全带来更大威胁,迫切要求气象服务领域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综合,需要体现气象预报对象由“自然属性(如风、温、压、湿等)”向“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发展。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季风进退异常和年际变化、生态环境的脆弱影响以及旱涝、高温、冷害等各种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我国既是天气、气候灾害严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全球46次大灾中,中国就达15次之多,为世界各国出现大灾之首,接近世界大灾次数的1/3。值得指出的是,在这15次大灾中,前50年为11次,后50年为4次,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世界的趋势相反,这充分说明我国自建国以来所做的大量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各级气象部门以准确的天气预报和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夺取防灾抗灾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气象部门还积极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建立了由天气预报和警报、气候分析应用、科技辐射、农业气象、城市环境气象、森林火险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多种手段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建成了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专项服务、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网络系统,为各级政府指挥防灾、抗灾、救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大大增强了我国预防和抵御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能力。我省地处黄河流域,这里地肥水美,自然条件优越。“翠柏烟峰,清泉灌顶”,森林覆盖率在西周时期达53,中华民族在这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然而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的活动,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以至出现荒山秃岭、沟壑纵横、草木不生的状况,水土流失面积达78.9。据统计,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4.6,灾害重的年份经济损失约200亿元。就受灾面积来说,在80年代以前,全省每年平均受灾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37,1990年以后,全省每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3。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的变化,遭受自然灾害的频次和面积有增加的趋势。2、公众需求气象工作和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事业越来越关心。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预期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舒适的自然环境,避免天气变化给人们的身体、生活、出行带来的不适。这就要求我们制作天气预报不仅要预报出未来出现的天气、温度、风向、风速等情况,还要制作天气对周围环境、人体健康等影响的预报,对各行业的影响的预报,气象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外部环境,面向人民群众的环境预报应运而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的气象问题越来越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城市热岛、雾、雷电、渍涝、大气环境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十分关心而且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影响到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人居与健康、大气污染的调控与防治、城市交通管理以及城市灾害预防等领域。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更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衍生品(各种气象生活指数),需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内容的更深、更广、更细、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建设小康社会,公众要求能够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气象服务,同时能从气象服务中感悟科学、文化和艺术魅力,学到更多知识,享受新生活的乐趣。如用图表的形式发布逐时天气预报产品等,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立显示屏幕等。3、社会活动需求重大政治社会活动关系到国际声誉和国家形象,要求研究和建立适应社会政治活动需求的、稳定可靠的气象业务和服务管理体系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中小尺度探测网建设,加强中尺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精细化的预报预警产品,为政治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保障服务。4、文化体育需求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是奥运会、世界性的体育比赛等对气象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高科技含量、较强针对性、较快反应能力的气象服务予以全面支持。5、农业需求我省处于东亚季风区,夏半年多雨,降水量多但流失严重,仅有的降水量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冬半年干旱少雨,降水量严重不足,有时连人畜吃水都有困难,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气象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技术、方法、目标、对象、范围等也必须随之进行改变,以便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6、水文水利需求新的治水思路从由控制洪水转变为对洪水全方位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并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对暴雨洪水要求提供更精细的监测与预报,其中包括运用雷达、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地监测暴雨中心的强度和走向、江河行洪,湖泊洼地、蓄滞洪区的蓄洪以及洪泛区的淹没范围等;对水库蓄水与发电等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有准确的短期暴雨洪水预报,同时更要求可供水库调度运用的中期以上的降雨径流预测;对干旱的监测和预报要从只对降水、气温的观测扩展至对土壤缺水状况、蒸散发、河、湖、水库最低水位与枯水流量的监测、估算以及未来干旱发展趋势的预报、预测。同时气候变化和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与水环境恶化,要求如何从气候与天然水循环所维系的固有的生态功能,以及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圈生态功能的异化来探讨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修复;如何从气候系统的观点和理论研究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资源消耗量与可再生量的影响,探讨水资源形成、衰减和再生性的维持机理,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对策。7、交通需求(1)从气候角度分析交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设计和决策部门提供项目建设决策服务。(2)气象对在建和新建骨干交通工程建设的全程服务,对在建和新建骨干交通工程所在区域天气气候条件的分析与预测。(3)对已有交通建设工程进行气候评估,建立天气气候与已有交通建设工程的双向影响评估系统。(4)高速公路、重点铁路沿线能见度、降雨(雪)量等重要要素自动监测。(5)影响交通安全的天气气候灾害预警。(6)航空气象发展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天气对航空运行安全与效率造成的危害,整体服务水平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需要为航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与服务,保证做到:因天气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比例不增加;因天气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百分率逐步下降;为优化空域结构和流量管理提供可靠的气象情报。建立适应我国民用航空业发展的气象监测网从天气角度保障飞行安全从气象和安全的角度合理安排航班机场地勤、设施等安全保障服务。8、工业需求(1)气象部门的气温预报可使建筑部门争取到更多的施工时间,在降水频繁和气温骤变的关键时刻掌握好混凝土的浇灌,以确保工程质量;及时掌握大风信息以确保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2)电力部门对供电的调度,也依赖气象部门的预报,依照季节、天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供电量将会有所变化,及时调节电力供应,以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大型变压器的检修,需要在绝对无雨、相对湿度偏低的条件下进行,准确的预报可保证检修的顺利进行;长途输电线路的畅通,也需要掌握常规天气预报之外的气象信息,在供电网络上,污闪(受电解质的污染使电阻减小而引起的灾害)易引起电网频繁掉闸、输电网络中断发生,需要气象部门及时做出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的预报,使供电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 (3)煤矿作业安全需要气象信息。暴雨可能造成矿井进水,不利的气象条件是产生瓦斯等有害气体大量堆积的重要原因。(二)信息时代更加重视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工作的效益发挥,离不开气象信息的传递。世界气象组织(WMO)把2004年的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强调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在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其中气象信息的充分和创新性的利用,可以提高社会安全和生产力,增强国家竞争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载体日益丰富。根据不同特点和需求的服务对象,电视、报刊、电台、电话、传真、寻呼系统、警报器、互联网、光缆专线、微机终端、公报专报等手段被普遍应用。1、广播电视气象服务通过人民广播电台,每日发布多次天气形势和城市天气预报,深受听众好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设“早、中、晚、夜间”气象服务节目,内容丰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主持人播讲的形式、播出频道增多、次数增加、节目形式不断改进,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并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报刊气象信息服务报刊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传媒之一。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报纸相继开辟了48小时天气预报专栏,刊登一周天气展望,使用价值较大。此外,许多大城市也先后开辟了报纸气象信息专版和专刊,专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深受群众欢迎。3、气象信息电话、寻呼、手机气象信息服务近些年来,气象信息电话服务发展迅速,效果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内容也不断发展和丰富,不仅有当地的、外地的,甚至有国外的预报,不仅有24小时预报、48小时预报、甚至周预报都不缺。从单一的天气预报服务扩展到各类环境气象指数预报服务,满足了社会公众不同层次、不同的需求。电话气象信息服务手段简便、迅捷,贴近群众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好帮手、好参谋。另外,利用无线寻呼台传递气象信息也已成为方便实用的手段之一,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气象寻呼台网。近年来手机短信息服务成为气象电信服务的后起之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经超过600万户,气象信息短信服务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4、计算机网络气象信息服务近年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气象服务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这种集报纸、电话、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的气象服务方式快速发展。各地都建立了气象服务网站或者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包括采集基本气象信息产品、多媒体服务产品加工、信息分发服务和系统数据库管理等内容,实现了产品加工与分发自动化。采用专用光缆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专门制作的气象信息节目,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气象信息远程终端;各省(市)也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了气象信息远程终端。此外,各地依托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的建立,不断地把气象信息向农村输送。(三)大气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天气预报的制作首先建立在获取足够资料的基础上。世界气象组织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性质,有效地组织了全球的气象资料共享,为各国制作天气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在观测、通信和计算能力方面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发展,气象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决策者、公众和其他用户对我们的气象服务的信任和渴望。随着大气科学的发展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大气变化的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准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可以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模式比较准确地模拟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变,从而认识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包括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我们科学地制订政策和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气象科学家们开发研制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为预报人员提供未来一周的天气形势和天气要素数值预报产品,现在的天气预报是建立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基础上的。卫星探测资料的接收和应用,使科技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覆盖在我们上空的云系及其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可以了解整个大气层结构和成份的变化,使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的信息比原来更多、更丰富。新一代雷达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我们提供了短时间周围 50 到200公里的大气的状况,使短时天气预报和大气变化预测成为可能。大气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将其应用在天气预报工作中,更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我们的思路,拓展工作的领域。(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气象部门的职能与作用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上由政府布局和安排的各部门的职能与职责,已经逐步显现出竞争性。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方式的转变,对各部门职能与作用的重新调整以及全面规划势在必然。特别是随着气候问题超越科技范畴逐步上升到政治层面,并且由于气候问题对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地球环境系统的广泛影响而使得扩大与气候有关的职能与作用成为一个潜在的“金矿”,使得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国家气候事务当中,并且形成了针对政府管理气候事务的竞争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和充实各自的职能,增强这些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成为许多部门迎接挑战的主要选择,业务的延伸、服务领域的拓展已成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趋势。部门间相互合作的同时,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发展态势也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对未来气象事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要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抓住机遇,拓展业务服务领域。否则,墨守成规,仅仅局限于“温、压、湿、风、雨”等常规要素,就可能失掉生存和发展空间,工作覆盖面将会萎缩,部门的影响力就会减小,竞争力最终会丧失。三、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天基、空基、地基、常规与非常规手段相结合,覆盖全省的天气、气候综合监测系统。建成以气象信息为主,融合水文、农业、生态、环境等多种信息的资源共享枢纽。形成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能分析、诊断、预报、预测不同尺度天气、气候的天气、气候预报模式。所提供的连续、滚动、无缝隙的精细化天气预警、预报产品和气候预测产品的准确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与小康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全方位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所建成的基本业务、服务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服务能力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二)阶段目标1、2005-2010年建立新一代气象业务体系,在全气象行业的所有组成部门内建成具有按“四个一流”要求建设的整体系统;建立覆盖全省的以自动、遥测观测手段为主的天气、气候地基探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无线电探空、雷达、风廓线仪和其他特种观测手段与生态观测设备组成。发展探空技术,实现双向(探空仪上升和下落)无线电探空和火箭探空。天气监测的重点将从对天气系统或天气现象的外部宏观特征及演变的监测逐渐向对其内部结构特征及细致变化的监测转变,即向高分辨、定量监测的方向转变。精细数值天气预报和集合预报将是中短期天气预报最坚实的基础,预报员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对重大影响天气的分析、预报和警报上。将建立起时间为1小时间隔、空间约10千米间隔的大气要素短期定量预报业务和以集合预报为基础的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5天以内的大气环流形势预报和15天的多种气象要素预报可以直接应用数值预报结果;对暴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和其它重大影响天气以及转折性天气具有无缝隙预报及预警能力,可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全程、详尽的气象信息和预报服务;大力加强天气雷达、卫星、雷电监测仪、自动气象站、其它地基和空基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和动力诊断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逐步建立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对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达到可以发布警报的水平。开展雷电、冰雹、龙卷等预报警报业务。2、2011-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监测、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信息化系统,对天气、气候和相关地球系统实施综合观测;自主开发天气、气候系统模式系列;各种尺度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大大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成为国家公共信息网络系统的主要平台、为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服务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国际地球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在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某些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起前导作用。天气监测已进入完全依据大量空基和地基遥感信息及其它非常规观测进行全天候无缝隙监测的时期。天气监测已经实现了对天气系统或天气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及细致变化的监测,即高分辨、定量监测。从临近至延伸期的全程精细滚动预报业务已经实现;天气预报业务开始进入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主的新阶段;天气预报对象从大气基本要素拓展为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以及空间天气现象,产品内容丰富、特征分明;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已与国际接轨,并充分展现出与通信、网络、计算机智能等技术的最新发展的融合。天气预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显著提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灾害性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发性暴雨和雷雨大风、冰雹预警水平明显提高。四、主要任务(一)拓展业务领域1、拓展业务领域,提升现有业务水平和能力(1)依托国家“大气探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山西省扩展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工程计划”及“山西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建立健全我省密度适宜、布局合理、遥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高空、农业气象、特种观测站网,实现基本(准)站、一般站全面遥测化,增大雨量观测密度和酸雨观测密度。完善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适当更新或布设卫星资料接收设备,提高对天气、气候、灾害和环境的监测能力,建立多普勒天气雷达与数字化雷达组成的天气雷达监测网,并实现双偏振功能,完善雷达拼图;启动GPS/MET、EOS卫星接收等先进监测业务建设;加快边界层探测站建设;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和保障措施,建立相应运行机制,提高大气探测精度。(2)继续采用国家公用网与气象专用网、地面通信网与卫星通信网、有线通信网与无线通信网相结合的方针,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大气探测接入网、宽带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主干为光缆通信、速率达千兆以上的省城城域网建设,以建成一个联通全国、覆盖全省、信息畅通、高效可靠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继续坚持数据库在信息网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开发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可提供一年以上各类实时资料的、省地两级不同规模的实时数据库系统,以承担对自动化监测资料和其它气象产品的收集与管理。从有限区高分辨数值模拟预报系统的需求出发,跟踪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配设性能较高的计算机系统。(3)建立精细化预报业务。继续坚持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以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为重点,综合运用气象卫星和大气参数反演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和自动站网等探测资料,增强综合分析、集成和决策能力,提高

    注意事项

    本文(拓展领域战略行动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