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国际会议礼仪2.docx

    • 资源ID:44927695       资源大小:107.5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会议礼仪2.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2页 共52页礼遇、礼仪和礼宾礼遇、礼仪和礼宾程序问题,总之核心是一个“礼” 字。 “礼”仅是一种习俗,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却是相互关系的润滑剂。给予什么礼遇反映关系的亲疏。是否重礼还反映一个国家、机构和个人的文明程度。而礼宾程序则是工作规范的一个方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之美称。“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派出的国际会议代表和工作人员在待人接物及工作交往上尤应重礼,争为人先。一、礼遇国际会议都必须借某个国家举行。这个国家便是会议的所在国或称东道国。国际组织的所在国家往往是其国际会议的永久性东道国。临时召开的国际会议则选定某个国家作为其临时的东道国。不论是永久或临时的,东道国都给予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定的优待和便利,而国际会议也相应给予东道国某些回报。这就形成了国际会议和东道国之间的相互礼遇。礼遇构成了国际惯例的一个部分,也是国际会议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给予礼遇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也是为了提供工作方便。有的国家更是注意给予国际会议代表优厚的礼遇,以表示它对会议的重视和表现它的好客传统。有的国家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不惜耗费巨资兴修会议场所,免费提供机票和举行盛大仪式。但优遇并非是单方面的义务,而是在对等基础上互予的。A国给B国代表优遇,或者东道国给予国际机构优遇都可以指望从对方得到相等的回应。礼遇是个敏感问题,可以测知政治关系的冷暖。如果派出的代表受到东道国的冷遇,例如,对方故意拖延时间,不及时给予入境签证,或入关时有意刁难,下次对方代表入境恐怕也会遭到同样报复。在国际会议中,相互给予的礼遇很多。举其要者列举如下:一、会议代表抵达时,派人在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协助办理通过海关的手续,派车送至下榻地点;二、联系有关旅馆给予会议代表优惠价格;三、免费提供与会务有关的市内交通工具;四、为会议代表举行欢迎宴会、招待会或文娱晚会;五、政府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并讲话、合影等;六、为会议代表代订返程机、车、船票;七、组织会议代表参观、游览;八、免除国际机构公用物品的关税;九、向会议代表赠送纪念性礼品;十、为会议代表的配偶组织活动。这些礼遇并非是东道国必须尽到的责任,但多已形成惯例,通常在条件许可时,有关国家都会尽力做到。但如经费拮据或东道国对会议重视程度较低,某些活动便可能删减、降低规格或由代表自费。各国国情不同,有的国际会议没有国家或大企业的财政支持,就不显得那么慷慨大方。如会议组织者确已尽力,外国代表便不应攀比和苛求。对于重要代表,尤其是政府领导人,东道国往往做出特殊安排,包括:一、指派专用小轿车及司机;二、允许小车上悬挂派出国国旗;三、安排舒适、安静、便利的寓所;四、指派专职随身保安人员;五、外出时警车开道。这些安排既是礼遇,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安全保卫的需要。某些国家的城市交通拥挤,为保证代表集体活动的及时抵达和车辆安全往往也警车开道。联合国召开正式会议时,有关联合国机构往往强调,根据国际公约,联合国官员及与会代表履行公务时发表的言论和所做行为应免受所在国的法律诉讼,但有些国家认为联合国会议鱼龙混杂,难免有人借口执行公务进行有损东道国利益的言行,因而持有异议。为此,某些东道国协议规定,在不影响给予所有与会者特权、豁免和便利的条件下,每个与会者有责任尊重东道国的法律及条规和不干涉其内政。这一规定既承认了所有与会者的特权、豁免和便利,又对他们的言行作了限制。对于东道国的失礼行为,特别是由于疏忽而造成者,国际会议代表往往表现政治家风度,可能有所表示但不会大吵大闹,以免“显得愚蠢”。对于明显的歧视、冷遇和刁难,他们当然也不会漠然置之。例如持外交护照的代表出入东道国国境时应享受行李物品免验的待遇。如海关人员坚持要翻箱倒柜,定会遭到拒绝。原则上,东道国对所有与会代表应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但东道国给予少数特别友好国家的代表某种特殊礼遇也不少见,然而做法上都较巧妙,如突出其身份、贡献,或寻找其他礼宾借口,使人无从指摘。国际会议也给予东道国相应的礼遇。其一,选举东道国的有关领导人为会议主席。这几乎已成为惯例。其二,邀请东道国的要人莅临致词。这也几乎是国际会议开幕式或闭幕式上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是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常以会众鼓掌欢送其退席而结束,隆重程度可见一斑。其三,邀请东道国的有关人士作为贵宾出席开幕式或闭幕式。会议组织者常为这些贵宾安排荣誉座位。二、礼仪国际会议是多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与会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其他国家的与会者总是把你当作派出国的代表来看待。因此,每个与会者的一言一行都应表现自尊、自信与自爱,而切莫把在国际会议上的穿着、举止和言谈当作个人生活小事。别人总是通过你的举止言行来判断你所代表的国家的经济水平、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这就是国际会议礼仪问题的实质。那么,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呢?一、穿着。国际会议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办公。参加国际会议绝不同于去游乐场、赴运动会或出席舞会。一切不合规范的衣着随意搭配的西服上下装、大红大绿的衬衫和领带及商标缝在袖口上的西服上衣,更不用说奇装异服,都在禁忌之列。通常,男士要穿上下一色和经常笔挺的西服。衬衣要合身,领口不宜过大,袖子也不宜过长。领口、袖口尤其要保持清洁。凉鞋、布鞋、运动鞋不应穿着。遇隆重场合,如开幕式、闭幕式、宴会、重要接见时还应穿深色西服。女士的衣着可多样化,但不要浓妆艳抹,也不宜穿得花枝招展,应更多地表现职业妇女的庄重和风度。各种场合,请帖上都会提示应穿的服装,或礼服及民族服装,或是西服,或是便装。除非来不及更换,受邀人都应尽力遵行。穿着异样,虽不致引起公开非议,自己也会感到与众格格不入,很不自在。许多国人爱穿两用(春秋)衫。这是介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服装,适用于多种场合。对穿着无把握时,明智的办法是,同周围的人比较一下,如发现与众不同,就要及时更换。二、举止。国际会议的参加者应当注意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以下情况尤应注意:1会场内轻步走路。国际会议进行中,为了磋商、请示、拟稿,与会者进出会场习以为常。这是国际会议的特点决定的,并无失礼之处。当然,最好是选择在两个发言之间的空隙进出,以示礼貌和不影响会场秩序。在会场内行走定要蹑足而行,以免发出响声。标准的国际会议会场均铺有厚地毯,即为吸声之用,特别令人讨厌的是女士们穿高跟鞋走在硬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咋咋”尖响之声。这在一般场合中,被视为一种风度,在国际会议会场中却是禁忌。2不要挤占他国席位。在正式的国际会议中,每个代表团都有固定的席位,并标有国名。有时会议组织者,为照顾人数较多的代表团,分配给他们略多的前排座位。但许多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均分配数额相等或相差无几的席位。这就为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出席会议造成困难,容易发生挤占会场中邻国席位的事情。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往往是大国,尤要注意克制,以免因“扩张”座位而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应因邻国代表暂时缺席便翻倒其国名桌牌,以增加自己的前排席位。临时占用他国后排座位,见到该国人员到来时,应立即退还。会场工作人员对挤占行为也可能进行干预。3注意起身让路。国际会议的席位一般排列较紧,前排和后排间的空隙较小。就像在戏院一样,中途入座或离座者往往须在别人的座位前经过。临时入座或离座者总是对被影响者表示歉意,而被影响者也应起身让路。如别人已说“对不起”,而你仅是将腿一侧,让人擦过,就会予人不耐烦的感觉。为避免因多占空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便,坐后排座位时最好不要跷起二郎腿。4不要把呼机或手机带进会场。国外绝少发现此类情况(特殊场合,如安理会例外)。在中国代表中会不会发生令人担忧。目前,两机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既然有人已把两机带进音乐会,怪声大作,迫使外国指挥把演奏停下来,恐怕就难免在国际会议上发生类似情况,但愿这仅是杞人忧天。5,招待会上不要狼吞虎咽。国际会议的招待会有两种。一种是管吃饱的,另一种是不管吃饱的。这从招待会是否定在正餐时间,便大体上可作判断。在管吃饱的招待会上,多吃点主人会高兴。当然也要斯文些,不要争先恐后。不管吃饱的招待会提供的食品不多,客人便应自我克制,不要狼吞虎咽。否则即使主人为难,又不雅观。自助餐一般管吃饱。冷菜、热菜、甜点心,应依次换盘取用。有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次性地将三种菜满满装了一盘,然后慢慢享用,实在有失体面。6不要把饮料、食品带进会场。国际会议休息时,组织者往往提供咖啡、茶水甚至小点心。这些都应在指定地点享用,不应带进会场。许多会议在场内提供冰水,供与会者饮用,这是例外。另一种例外是,会议超过正常用餐时间或占用早晚休息时间,为缓解与会者的饥饿或疲劳,主席有时同意在场内供应咖啡或点心。三、言谈。言为心声,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据。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也往往通过言谈而反映出来。因此,在国际会议的场内外,对自己的言谈都应多加检点,诸如:1大声喧哗。有些人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在国际会议的场内外,大呼小叫的举止,包括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都被视为不文明的表现。在会场内,特别是会议进行期间,说话一定要轻声,只可“窃窃私语”,以不搅扰他人力度。2开小会。有些人开会时不注意听讲,而是喜欢与人聊天。谈得起劲时手舞足蹈,声惊四座。虽旁人侧目而视,仍不自觉,非等有关人员出面制止,才肯罢休。3扎堆。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现象,多见于招待会上。所谓“扎堆”无非是同胞、同行、同事自成热闹的小圈子,旁若无人。招待会的本意就在让参加者得以来回走动,多方接触,自由交谈。熟悉的人多谈几句是很自然的,但是从头到尾老是接触那么几个人,就没有很好利用社交的机会。特别是当自己的代表团或单位举行招待会时,每一个成员都应是殷勤接待和与来客亲切交谈的主人。如果主人自己扎堆,客人定会感到受冷落。即使语言有困难、身份不等或熟人不多,也应适当分散活动,尽量避免扎堆现象。三、礼宾礼宾通常指外交交往及国事庆典中排列级别、身份先后的规则和正确的程序。国际会议是外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礼宾问题。从广义上讲,礼遇和礼仪也是礼宾。这里着重讨论礼宾次序问题。在早期的国际会议中,人们经常为进出会场的先后和座位高低等礼宾问题而争吵不休。随国际会议的逐渐成熟和走上正规,各国达成了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避免因礼宾问题而影响集中精力和时间于实质性问题的讨论。无论是编制与会者名单,悬挂与会国国旗,还是安排与会代表座位,一般都是按参加国英文国名字母顺序排列。这就同中国姓名按笔划多少排列一样,分不出高低贵贱。但在实践中,有些国家也大鸣不平,因为按照例行做法,某些其他国家的席位总是占前排或居中,而它的国家老是坐后排或居两侧。为解决矛盾,联合国大会采用每年抽签决定哪个字母打头的做法,被抽中者便坐第一席,其余仍按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形成了大轮回。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非是唯一的礼宾次序。在国际会议中,其他可供选择的标准还有:一、按被邀国家通知其代表团已组成的时间先后排列;二、按被邀国家答复它决定应邀派团与会的时间先后排列;三、按派遣国代表团抵达的时间先后排列。这三种做法可以鼓励被邀国早日作出与会、组团和抵达的决定,有利于准备工作的进行。同时它又是一种客观标准,没有偏爱任何国家。在与会国家中划分高低贵贱违反所有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不可取的。但实际上按组织关系的紧密程度分别对待,却屡见不鲜。例如,会员国可分正式会员国和准会员国。准会员国的礼宾排列总是靠后。会议也有正式代表和观察员。观察员的排列次序也靠后。国际机构的位置又常在成员国之后,没有人认为有何不当。按照与会代表个人职务、地位高低给予不同待遇也是无可非议的。这并不涉及对其派遣国的态度问题,但对同一级别的代表须注意按通知该代表团组成的时间或姓氏的字母顺序等排列。至于左右两方的高低区别,中国人有“虚左以待”的说法,但在国际会议中通常以右为上。如左右两侧同时排列座位时,主席右侧的第一个座位居上,左侧次之。抽签实行座位轮回时,抽中的第一席便是从主席右侧起算,其余按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或接反时针方向排列。一言以蔽之,礼遇、礼仪和礼宾仅是国际会议的一种形式,但如果与会者相互都能以礼相待,每个个人又都知书识礼,集体行为也有一定的规矩可循,国际会议的气氛便可更加融洽,而进行也能更加顺当和有序。会议语言、外语和翻译国际会议是个讲坛。在这个讲坛上,与会者彼此以语言相沟通。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明显的特色。人们将这种语言称为会议语言。会议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外交语言。外交语言同我们通常说的“外交辞令”不同。外交语言非但应具有婉转、含蓄、巧妙和有礼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应有法律语言的严肃性和准确性,甚至有文学语言的美和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国际会议史上,曾传颂过许多不朽之作,载入名人演说之中。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精辟地论述了“求同存异”,对于扭转当时的爆炸性形势起了关键作用,堪称国际会议讲演的典范。一、会议语言的风格国际会议高手云集。许多代表无不想“露一手”,借机表现自己的才华、聪明和学识。这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坛,反映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有的人言简意赅,有的人则是夸夸其谈;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则是锋芒毕露;有的人谈笑风生,有的人则是讷口少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比较和借鉴的机会。在社交及非正式场合中,个人的谈话风格尽可各异,不受拘束。但在正式国际会议上,代表们的发言却不能视作个人即兴之作,可以姑妄言之,而是在水银灯下表达派出国家和机构的立场和观点,字字作数。有的会议更是逐字记录在案。不能以辞害意,放荡不羁。应提倡在国际会议上慎言,即不作无准备和无把握的发言,力求言必中、言有物。当然,慎言不等于寡言或不言,而是注意影响和后果。慎言也不等于停留于读稿,而不敢根据现场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也不等干只能用刻板的词句,而不敢以生动活泼的言语讲话。难点是在“慎言”和“善言”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中国人在国际会议上的语言风格是5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那时,我们的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比较险恶,养成了我们以明白无误的语言、斩钉截铁地声明我们的立场的习惯。同意就同意,反对就反对,不满就不满,直截了当,没有多少拐弯抹角。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语言也逐渐“同国际上接轨”,更多地注意语言的技巧,以适应复杂的需要和达到最佳的效果,但至今仍保留它的核心实事求是、朴实无华。花言巧语、矫揉造作、口是心非,仍是我们所鄙视的。二、会议语言的套式每个行业都有一套自己的行话。除了使用许多术语外,国际会议也有一系列的套话。所谓套话就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的固定程式。有人称之为“陈词滥调”,但国际会议既不能排除形式,浮语虚词便也难以完全避免。与会者应当熟悉这些套话,既是为了入境随俗,也是为了免得显示自己是个“外行”或“生手”。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与学习,这一套是不难学会的。例如:开会时,主席把木槌一击,头句话便是:“请安静,现在会议开始。”遇有代表举手或举牌要求临时发言时,主席便会说:“我注意到代表要求发言,现在请他讲话。”代表得到发言许可,常以“谢谢主席先生”启始。发言转题时,称呼一声“主席先生”,起转折作用。最后总是以“谢谢主席先生”而结束。比较难学的是在国际交往中会话的委婉语。外交语言以婉转而著称,许多委婉语就富于套话之中。有人称委婉语是,用一种不便明说但又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其辞的话,来代替令人不悦的暗含之意,或不够礼貌的表达法。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切中要害。委婉语使用甚广而且花样翻新。举例如下并试作注释:同意的意见,对我来说没有困难(意即可勉为其难同意之);我想亟力理会的发言(意即至今仍不得要领);这个问题是众所周知的(意即不必多费口舌);我可以考虑表示的忧虑(意即准备妥协);我提请注意(意即对有保留意见);我对同意感到有点为难(意即不愿接受);我有点担心(意即存疑);我希望没有人会反对(意即估计有反对意见);我猜想(意即看法没有把握);我原则上同意(意即抽象肯定,留有余地);我个人认为(意即不是官方立场);按照目前情况,我认为(意即事过境迁,另作别论)。有人认为,在会议语言中使用修饰语应特别注意。修饰语的轻重,反映了分寸的掌握。会议的参加者应当学习从不同的修饰词中品出不同的味道来。譬如说,形容某个建议是“建设性的”、“积极的”、“向前看的”、“重要的”、“可取的”,意味说话人对它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如果说它是“令人失望的”、“消极的”、“有待改进的”、“需作进一步研究的”则是表示说话人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如果说某建议“挺有意思”、“未曾想到”、“印象深刻”又是什么含义呢?很可能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评价,不说明什么问题;也可能是说话人有意回避明确表明立场的委婉表示。我们经常可从报纸上读到会谈公报、联合声明及对记者的谈话。从这些报道中,也可以体会到不同用词所暗含的意思:会谈是诚挚友好的气氛融洽、和谐;达成了共识看法相近或相似;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分歧较大,没有弥合;各自申述了立场各说一套,没有谈拢。国际会议较讲礼貌。即使表示异议,也先讲几句客套话。文章往往做在“但”字上。因此,如果你听到了褒词,切莫高兴过早,请注意后面的贬意。例如:我对代表怀有深深的敬意,但;刚才代表以机敏和自信叙述了他的看法,可是;我专心致志地聆听了代表的发言,不过;我想代表讲的很有道理,然而。在连接词“虽然”、“如果”、“即使”、“尽管”、“除非”等词的后面也往往引出一些和主句的意思相左或带有先决条件的内容,需予注意。例如,虽然有代表表示怀疑,我仍坚持我先前的主张;如果多数代表给予支持,我代表团将乐于接受这一提案;除非做重大修改,这一建议是不可行的。某些用语添加之后也往往使原意大为减色,请比较:会议将认真考虑这一建议。会议将在适当的时候认真考虑这一建议。(可能遥遥无期)这一计划将会受到欢迎。这一计划,只要切实可行,将会受到欢。(可能被否定)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方案付之实施。委员会一致同意尽可能将方案付之实施。(可能半途而废)某些表示不确定和反映客观立场的用词又可缓和说话人的语气,使某些话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代表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代表也许是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这一建议违反了议事规则。这一建议可能违反了议事规则。我认为会议难以如期结束。我似乎认为会议难以如期结束。这种设想难以实现。这种设想看来难以实现。说话听音,锣鼓听声。国际会议语言暗藏许多“弦外之音”,需要我们细加琢磨,从委婉中窥见真意,并学会以委婉对付委婉。(关于国际会议常用词语请参见附录二)以上实际上只是讨论了语言的技巧使用。下面我们还须回到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一个民族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如汉语、英语、俄语等,以及它在国际会议这一特定场合中的作用。三、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上面已经讲了,国际会议的代表彼此以语言相沟通。问题是:世界上现在约有30O0种不同的语言。如按使用人数多寡排列,主要有汉语、英语、兴都斯坦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马来语及孟加拉语。这些语言的发音、形式及意义都不同。那么,国际会议是以某种共同的语言来交流,还是每个代表均可使用各自的语言呢?在相当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国际交往是以拉丁文来进行的。后来它又为法语所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同为战胜国。凡尔赛和约于是确定英语及法语为国际正式语言。历来外交官只用一种语言的局面被打破,国际会议上出现了英、法语的广泛使用和对译。1945年联合国初建时规定,联合国刊行会议文件与决议,以及进行会议讨论时,应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及汉语为正式语言。后来又增加了阿拉伯语。换言之,联合国的主要文件都应以上述的6种正式文字刊出,与会代表以任何6种语言之一在大会上发言时,都应译成其他5种语言。既然联合国规定了6种正式语言,包括汉语。使用汉语便是我们中国人的权利。纵观各国,在使用本国语言上最为执著者莫过于法国人。在法国人看来,在国际会议上尽量使用法语不仅是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宣扬法国文化之需。至于其中是否还有怀旧的心理,旁人也不便断言。这些年来,随着外语的逐步普及,中国代表有时在正式国际会议上也直接用外语发言。不可否认,直接用外语讲话,较之通过翻译,有快捷甚至更能达意的长处。但也派生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用汉语者主要是中国。如果中国人自己不用汉语,国际会议何必提供传译?这的确是国际机构秘书处考虑过的问题。作者不反对在国际会议上直接用外语发言,但认为在正式会议上应尽量使用汉语,而在非正式会议上则可考虑中、外语并用。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权利,也是为了表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和对母语的热爱。除正式语言外,国际机构和会议也常常规定工作语言。所谓工作语言就是某种使用广泛、能为各方所接受的、便于会议的自由交流的语言。工作语言的确定往往因地制宜,种类较正式语言为少。例如,联合国规定了6种正式语言,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的工作语言却仅有英语、法语、汉语和俄语。这是由于亚太经社会成员中没有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国家之故。在亚太经社会的会议上也不是所有会议,不分正式还是非正式,是大还是小,都一律使用4种工作语言。为节约经费和人力,并为提高工作效率,经与会者协商决定,不少国际会议仅选定一二种语言为工作语言。例如亚洲地区的会议就很可能确定本地使用最广泛的英语为工作语言,而非洲的会议则可能根据地域的不同分别确定英语或法语为工作语言。过多的工作语言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欧洲联盟原为12国,工作语言却有9种。为此,欧盟就需雇用通晓三国语言的同声传译70O人。仅使用一种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议不提供翻译。与会者必须通晓该种语言,或自带译员,以耳语方式,从旁协助。某些工作会议,就某一语言的文本进行磋商或定稿,就很难或不可能依赖翻译。四、连续口译国际会议允许有限制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与会者又不一定都懂外语,即使某些人有外语能力也不都熟悉所有的正式语言或工作语言,因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操不同语言的人士中进行沟通。这种职业就是翻译。最早出现的翻译是连续口译,即当事人发言后,口译者随即将其所述内容译成其他语言。口译可以一次完成,即整个讲话结束后一口气译出,也可以在讲话的停顿间歇,分段甚至逐句翻译。有经验的当事人会尽量照顾口译者的困难,增加间歇的次数。一个长篇的讲话可以长达20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译员要有极强的记忆力或学会速记,才能把长篇讲话完整、准确地用外语复述一遍。从翻译业务角度来看,逐句翻译是一个效果更好的办法:一、讲完即译,译员记忆犹新,不易发生疏漏;二、每句话都有抑扬顿挫,及时译出易将讲话者当时的神情反映出来;三、一句接一句地译,免得听众长时间等候,注意力更能集中。对当事双方来说,连续口译有利有弊。它的最大好处是,当事人可以利用翻译的间歇思考问题和准备下面要说的话。最大的缺点是,一句话等于讲了两遍,当事人说一遍,口译又用另一种语言重述一遍。这在时间上亟不经济。如使用连续口译,会议时间等于延长一倍。为节省时间和保持讲话的连续性,有时当事人只念讲话稿的头尾两段,而由译员全文一口气译完。在会议限制发言时间,而讲稿又较长的情况下,这是克服矛盾的良策。特殊情况下,例如译员缺席或传译不能达意时,懂外语的人员也可自讲自译。使用双语时,一般可先讲外语,把意思表达出去,再用母语复述,较为便捷。五、同声传译最初使用同声传译的国际机构当推国际劳工组织。“国联”也曾试用,后因故停止。联合国成立后又重新启用至今。同声传译即同步口译。连续口译有当事人讲话和译员翻译先后两道程序。同传则是在当事人讲话的同时,由译员使用同传设备进行翻译,受话人以耳机听取。如两种语言结构相似,同声传译可以基本上做到同步。否则,仍稍有先后。同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连续口译十分费时的一大矛盾。同传是个特殊的专业。担任此项工作者一般都需有高级外语水平并经过特殊训练。目前世界上已造就了一支比较庞大的同传队伍。由于进入这支队伍的选择标准高,并有其职业优越性,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专业。但要把同传工作做好,也决非易事。一、配合代表团工作。同传和连续口译工作者一样,在国际会议上是母语国家代表团的喉舌和主要的服务对象。双方配合是否默契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的质量。为此,代表团的发言稿可能的话,事先应送给同传一阅,以便同传在思想上和语言上有所准备。重要发言的关键部分甚至也可向同传指一指,以引起注意。将发言稿交给同传参考,是通行的做法,也是会议秘书处所提倡的。少数同传工作者自恃是“沙场老将”不重视代表团的供稿或提示,便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重要段落或句子的漏译或误译。二、掌握传译速度。由于中外文音节长短不一、语序顺倒不同,表达同一个意思讲汉语和译成外语所需时间长短有别,发言者一定要照顾同传,不能把稿子念得太快,致使同传来不及翻译。同传也有权利举起“放慢”的牌子,要求发言者放慢速度。不得已时,同传只好跳译或节译,使原意遭受损失。懂外语的发言者不妨同时用耳机监听翻译的进度,以调整自己发言的节奏。在有译稿的情况下,同传更要注意配合发言者,不可埋头念译稿,使翻译同发言脱节。在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中国外长致词,将近结束时全场突然响起热烈掌声,打断了他的发言。外长只好等掌声平息后继续将发言讲完。原来是同传抢在外长前面,提早把译稿念完了。为保证重复,有时代表团要求在本国领导人讲话时选派有经验的同传做翻译,但较难同国际机构的秘书处讲得通。秘书处会坚持自己的同传都是经过遴选的,同传A和同传B没有区别,轮到谁就是谁上。看来这只能商量着办。三、熟悉专业词汇。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国际会议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除政治、经济外,原子能、高科技、统计、人口、艾滋病、环境、人权、捕鲸等都是国际会议关注的题目。同传应有最广泛的知识面,以适应各种专业的需要。但正如俗话所说“隔行如隔山”。任何出色的同传都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译好自己所不熟悉的专业。好在每次专业性的国际会议都有本行业的里手行家参加,这是取得业务知识和专业词汇的重要来源。四、有错必改。翻译出错是难以避免的。任何最优秀的口译人员,包括同传,都有错译、漏译之时。发言者发现大的错情,应当提示,但切忌当众指责,使翻译下不了台。有经验的代表会把原话重复一遍,让口译者自己更正。口译者遇到此种情况,应处惊不变,沉着处理,把错情迅速和尽可能自然地纠正过来。这样做,对代表团和自己都较有利。口译者只对会议秘书处负责,有何问题可在会下向有关负责人提出。同传与代表团是紧密合作的关系。代表团应尊重同传的劳动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配合。但职业特点也容易使同传变成“翻译机器”。同传要提高敬业精神,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会议的局外人或单纯的被雇用者。除关心和了解会议的进程和问题,以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应不断提高传译业务能力,真正达到国际水准,使代表团切实感到同传是可以信赖和得心应手的助手。这里还要提一下非正式语言的翻译问题。联合国允许与会代表用6种正式语言以外的语言发言,但有关代表团须提供用6种正式语言之一写成的译文,经秘书处认可后,由同传译成其他正式语言。在国际会议上,要求用非正式语言发言的代表大部来自富裕的,只能或坚持用本国语言讲话的国家。有时,这些代表直接雇人进入同传的密封工作间,在其代表发言时做口译。六、笔译还应提到国际会议的无名英雄笔译者。他们没有口译者或同传出头露面的机会,但他们的工作也十分重要。笔译工作量特别大。口译者和同传都是在开会期间工作,而笔译者从会议准备阶段起,到会议结束后,都须坚持工作。国际会议文件浩繁惊人,一般都要经过他们的手译出。在译文的准确性上,对笔译的要求尤为严格。这不仅因为笔译往往有时间推敲,也可使用字典等工具,甚至经第三者审核。更重要的是,文件还是工作的依据和归档的记录。它们更需经得起检查。有时,笔译还有很大的实惠性。一个发言稿、提案或报告书急用时,笔译者就要刻不容缓,甚至通宵达旦,将译文赶出。译文要求“信、达、雅”。就会议文件而言,“信”就是准确性,是第一要求。若将国际会议文件的译文加以推敲,时可发现错情,有时甚至不可原谅,例如成段漏译。笔译者也不能把自己当作翻译机器,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在一篇讲演中,总有一些重点段落、句子和用词,分量不同。应当善于抓住这些关键,反复核对和推敲,防止在紧要处出纸漏。当然,审校在把关上更负有责任。其次,译文要符合中文习惯。不懂外文的代表往往反映译文看不懂,或读起来十分吃力。如何把长句切短,又不损原意,是翻译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难题。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是保证国际会议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少代表依靠翻译工作,懂外语者更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会议秘书处更有责任,按照规定,提供服务。对此,代表团完全有权提出要求。如果主要文件的译文未到,或因提供较迟,当事人未及阅研,代表团有权要求推迟会议的开始,或拒绝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如果发生语种上的歧视,例如未经协议仅提供某种正式语言而未提供其他正式语言的翻译,或减少某种语种的翻译量,代表团均可进行严正交涉。代表团和代表“代表团”是个大家熟知的名词,然而如果有人问你何谓代表团,可能你一时也答不上来。字典告诉我们,“一个团体的交涉事项或出席会议所推派的代表在三人以上者”为代表团。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个定义是正确的。各机关、企事业、团体、区社都可以组成代表团出席本系统或本省市的会议。然而,我们这里讲的是国际会议的代表团,涵义有所不同:一、国际会议主要是国家间的会议。尽管国际上有非国家级的、国际团体间的,甚至是私人代表团的聚会,国际会议上彼此辨认的主要标志是国别,主要的周旋对象是他国的代表;二、国别代表团是构成国际会议的最基本单位。代表团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协调成员间关系,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独立开展活动;三、参加国际会议者还可以有国际机构的代表。专家也可以以个人身份与会。但他们都是以咨询、列席、服务者的身份出现,没有投票决定权。四、代表团必有正式委派单位。国家级的代表团的委派者是国家机构。重要的政府间会议代表还应持有上级机构的全权证书。如果代表团负有签约任务更是如此。五、代表团一般没有严格的成员数量的概念,换言之,有数百人的代表团,而一二人也能自成代表团。除非是分裂国家,一个国家在国家级的正式国际会议上总是仅有一个代表团。省、市、机构也可能派出自己的代表团,甚至同国家级代表团同时出现于国际会议,例如北京市代表团、江苏省代表团,但它们不能同时使用“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参加多行业的国际会议,应组织综合性代表团。例如讨论能源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不能同时出现“中国电力代表团”、“中国水利代表团”及“中国煤炭代表团”。有时由于国内缺乏沟通或由于会议组织者的有意安排,一个国家也可能派出一个以上的国家级代表团。这种不正常现象,临场发现时应予纠正。在某些场合下,也可能同时存在一个国家的两种“代表团”。一种是仅为参加本次会议而组成的临时性代表团(delegation),另一种是派驻国际机构的常驻代表团(mission)。常驻代表团并非会议的直接参加者,但可协助临时代表团工作。常驻代表团等于一个驻外使馆,只是使馆的派驻对象为国家,而常驻代表团的派驻对象为国际机构,例如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代表团。一、代表团的组成代表团的组成首先要符合国际会议的要求,包括代表的级别、人数、构成比例、专业要求等。代表团的级别主要由团长的级别体现,如团长是部长、参谋长、董事长,那么不论其他团员是何级别,该代表即为部长级、参谋长级、董事长级。联合国规定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代表最多不超过5人,副代表最多也不超过5人。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更为具体:6名代表中,政府、雇主及工人的代表各为2名。有的国际会议还明确妇女代表的比例。专业会议更有可能限定主要代表必须是本行业的专家。派出国在考虑代表团组成时一般都会尊重国际会议的要求。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团通常由代表、副代表、顾问、专家等组成。正代表即是团长,又可在副代表中指定一二人为副团长。代表缺席时,由指定为副团长的代表代行职务。团长,副团长原则上是内部职称,一般不列入与会者名单。副代表又可分成两个档次,即担任副团长的副代表和其他副代表。在英文中,前者称为deputy,具有“第二把手”的含义,后者人数可以较多,称为alternate。有时代表团还指定秘书长。秘书长也是内部称谓,是代表团的总管。从落实会议日程到照料团员的生活起居都是他的职责。有时还担负对外联络。组织代表团要注意吸收有关部门参加。过去政治性的国家代表团通常都是由外交部牵头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参加。随着非政治性业务的扩展,其他部门牵头组团的情况日众。人大、公安、金融、科技、商贸、文艺、体育等部门都可组团,但也要注意吸收其他有关部门参团。这是由于产业分工和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而部门间相互关联也越来越密切。例如环境就是一个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参加环境问题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仅由单一部门组成势难胜任。又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也牵涉许多部门和行业。这样,出席有关国际会议的代表团就必然是一个由经贸部牵头的综合性代表团。多部门的参加往往衍生代表团人数问题。出于控制会议规模的考虑和囿于接待条件,会议组织者倾向于压缩会议人数,而派出国,如无经费困难,则往往要膨胀人数。任何一个有关部门都认为自己有权参加某个代表团,而且往往认定能否参团同本部门的利益和声望有关。这就为组团带来很大困难。扩大人数易,削减人数难,这是许多组团者的共同体会。通常一个代表团的成员同属一个国家。但也有数国共同组团出席国际会议的事情。例如,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就可能组成比荷卢联合代表团,北欧国家也可能组成斯堪的纳维亚联合代表团。某些国家利益相近,组成联合代表团可以壮大声势和节约开支。为解决团内多国籍的矛盾,联合代表团往往由某国人士任团长,而由另一国籍或具有双重国籍的团员任副团长或特别顾问。许多国际会议,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国际会议,对于派遣非专业性人员为代表,表现了越来越大的抵制。这是因为非专业人员,尤其是一般的政府官员,对专业问题难以发表真知灼见。这是有道理的,但造成此种情况,政府官员也不无责任。在某些国家中,对外联系权多操于政府官员手中。他们很可能把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留给自己或给予自己的关系户,而排斥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从而招致不满。总之,代表团的构成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代表团的高度一代表的层次(级别、职务、威望、影响等);二、代表团的广度代表性的广泛程度。三、代表团的深度代表的专业水平。如果这三方面都能照顾到,代表团的组织质量便基本上有了保证。二、代表团的影响力在国际会议上,一个代表团有多大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代表团的组成,也同派出国的实力有密切的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会议礼仪2.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