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XXXX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44944835       资源大小:900.02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XXXX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0页 共30页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熊汉忠2012年5月21日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目录前言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压力分析第三部分:变化趋势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第五部分:致谢 前言从2009年开始,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相继推出了“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每一次年度调查报告的发布,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报告中提到的“零月薪”、“外归因”以及“高压硕士”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就业压力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现象,更是引起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会是怎样的呢?本着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广大大学生“挑战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能力”,并为政府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类机构提供相应参考的基本目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继续与新浪网教育频道以及新浪微博合作,于2012年4月1?28日期间,在新浪网推出了“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同时在北京部分高校发放相同题目的纸质调查问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有12525人参与新浪网网上问卷的填答,经系统自动剔除无效信息后保留4649份完整的问卷,同时回收的纸质问卷639份。根据设计中的甄选题进一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参与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总数为4388份。我们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统计软件,对438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部分:基本信息1、性别比例    图11 性别比例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448人,占总数的55.9%;女性1932人,占总数的44.1% ,另有8人未填写此项。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2998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980人,占总人数的22.4%;硕士生372人,占总人数的8.5%;博士生25人,占总人数的0.6%。另有13人没有填写此项。 3、是否独生子女图13 独生子女比例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1792人占总数的41.4%,非独生子女2540人占总数的58.6。另有56人未填写此项。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179人,占总数的26.9%(已入职7.6%、未入职19.3%),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45人(5.6%),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284人(29.3 %),在校13年级学生1680人(38.3) 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 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 如图15、16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68.0%的人表示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兼职活动,在校13年级学生中有68.5%表示有过兼职经历。 6、是否学生干部 图17 学生干部比例 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9)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 7、生源图18 学生生源情况 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2082人,来自中小城市1362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824人,其他地区18人。另有43人未填写此项。 8、学科分布 图19 学科分布 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 法学205人、中文246人、外文227人、经济/金融531人,管理/营销660人、计算机/电子信息595人、教育183人、社会学37人、物理36人、艺术213人 、数学58人、历史33人、哲学3人、化学160人、生物161人、食品88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01人、建筑198人、测绘22人、电气269人、机械3人。 9、家庭收入情况  图110 家庭收入情况 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12000元以及2001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29.3%与37.7%。10、学校类别图111 学校类别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地方院校、国家211以及211以外重点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28.1、24.6%、21.4%。 11、期望月薪与期望工作地点 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1)  图1-13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2) 114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 如图112、113、1-14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3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接近300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500元;硕士生接近5000元;博士生超过7000元。 图1-15 期望工作地点 本次调查中,共有680名学生(14.4%)表示希望在直辖市工作,2378名学生(55.0%)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1000(23.1%)名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城市工作,250名学生(5.8%)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33名学生(0.9%)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39名学生(0.8%)选择了其他地区(海外),另有21人未填写此项。图116 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标准 本次调查对于学生们选取工作城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查。绝大部人(54%)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了首要选择标准。可见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 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图117 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只占18.4% ,“愿意”去的为35.4%,“可以考虑”的比例为46.3%,另有23人未填写此项。 13、毕业选择图118 毕业选择 在毕业选择中,超过一半的人(51.3%)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只有两成的人(20.8%)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不到两成的被调查者(17.9%)认为应该自主创业。极少数人(5.5%。)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4.2%)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意向,而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14、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图1-19 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个人素质中,“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今年新增加的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在候选的16项素质中,排在前三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为了跟往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以便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之间是否相关,期望能够借此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最终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提升。一、压力源分析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以及2012年新增加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统计,一共包括13道题目。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 图21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 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压力源上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基本相似。 2、不同学历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 在本次调查中,不同学历人群表现出来的大部分压力源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专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压力源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学历人群。总体来看,有一种随着学历的升高,压力源减小的趋势。但个人压力源维度上,不同学历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136)。 3、不同入职阶段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 不同入职阶段的人群压力源差异极其明显。其中“往届未入职”人群面临的压力源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未入职”的,而在校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压力源得分均较低。 4、不同性别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4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 尽管女性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性,但压力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不显著)。 5、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源得分 图25 不同期望工作地点的压力源另外一个影响压力源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工作地点,可以看出期望在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这样的中小城市工作的人,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源显著的多于其他人群;而在个人压力源维度上,期望去乡镇工作的人群要高于其他人群。总体而言在直辖市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处于最低的程度。 6、属地与压力源得分图2-6 属地与压力源 图2-6显示:被调查者来源属地越偏远(乡镇),他们在各个压力源上的感受就越强烈,而来自繁华的省会以及以上城市的人群则正好相反。7、家庭收入与压力源图2-7 家庭收入与压力源由图2-7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8、期望月薪与压力源图2-8 期望月薪与压力源不难看出,除了期望月薪在1000元档的人群(可能自身限制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参与调查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减少。二、压力感受分析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1、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29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表21 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平均数16.93众数18.00标准差7.36标准差4.196全距30在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而在2010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2011年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8.00)与去年基本吻合,而今年得分为16.93,可见由于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就业压力逐年下降且基本趋于稳定与常态。2、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图210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由图210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仍然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而行为体验则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3、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图211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就业压力体验也就逐渐的升高,或许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心以及竞争力等相对较弱或者逃避现实等特点有关。图2-12 选择工作地点的因素与压力体验 进一步分析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所考虑因素时发现:以“生活成本”、“竞争程度”以及“收入”这样的更为现实的物质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的人群,他们在情绪、生理、行为三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突出;而以“社会人脉”、“个人发展”这样更积极的因素为主要因素的人群,他们在三个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较少。4、 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体验图213 学历与压力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专科生在行为与情绪两个方面都有着相对更高的压力体验,而并没有出现以往的“高压硕士”现象。 5、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图21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 不难看出,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普遍的压力体验会高于已经找到工作的人群。而在校1-3年级学生的压力体验则较显著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往届未入职的人群一如既往的成为压力体验最高的人群。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压力源得分结果完全一致。6、 性别与压力体验图215 不同性别的压力女性压力体验在情绪与生理方面上相对较为显著,尤其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女性的敏感特质或许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7、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图2-16 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图2-16的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明显影响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体验:收入越低,压力体验越强。8、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图2-1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 显然,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小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 9、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图2-18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1) 图2-19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2) 由图2-18、2-19两图可以看到:期望月薪正好与压力体验成反比,期望月薪越低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生理、情绪还是行为体验都揭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果。 三、压力应对分析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种应对方式,分为向内的“自我调节”与向外的“社会支持”,每种方式分别设计了两个题目,共计四个题目,试图寻找每个维度的积极使用或是消极使用,在计分方面,我们采取了反向计分,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节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节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与主动,或者采取的是相对被动与消极的模式,并因此带来很多的压力。1、压力应对方式 图220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 2-2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均值5.47中位数5标准差1.419全距10 图221 自我调节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2-3 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均值5.10中位数5标准差1.475全距10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47)略高于中位数(5),同时采用“自我调节”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1)也略高于中位数(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无论是积极的采取自我调节,或是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行为都是略显不足的。这一结果基本与前面2009-2011三年的结果一致,说明正确的减压途径和理念还是有待宣传和推广的。 请看下表:表2-4  应对方式与压力得分相关相关性 压力感受-情绪压力感受-生理压力感受-行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调节压力感受-情绪Pearson 相关性1.382*.453*.155*.451*显著性(双侧) .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生理Pearson 相关性.382*1.493*.101*.338*显著性(双侧).000 .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行为Pearson 相关性.453*.493*1.164*.441*显著性(双侧).000.000 .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应对方式-社会支持Pearson 相关性.155*.101*.164*1.255*显著性(双侧).000.000.000 .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应对方式-自我调节Pearson 相关性.451*.338*.441*.255*1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 N4388438843884388438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社会支持的应对方法还是自我调节的应对方法,都与压力感受形成了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只要应对消极不够主动,必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体验。  2、就业阶段与应对方式    图222 不同就业阶段的应对方式 由图中可见:就业状态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也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就业状态有着较为集中的压力应对方式倾向。不难看出,未入职的人群较已入职的人群应对方式都更为消极(得分高),而其中又以“往届未入职”人群最为明显。 3、兼职、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应对图223 兼职与压力应对方式 从图中不难看出,无兼职经历的人在两种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有过兼职经历的人群,表明没有兼职经历的人群在压力应对上显著的要比有兼职经历的人被动消极。      图224 学生干部与压力应对方式 对比而言,在两种压力应对方式上,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群显然更要消极一些。 4、期望月薪、不同学历以及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应对图225 期望月薪与压力应对方式 由图2-25可以看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自我调节也逐渐的趋向积极,这一点或许与高期望月薪人群,低压力,高能力,高竞争力的特点有关。 图226 学历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 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学历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上,即:随着学历的上升,应对方式渐趋积极,但博士生较为例外,其原因一方面或许与博士生数据相对较少有关,另外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或许博士生在寻找工作时,无论从定位到心态,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227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应对方式 从期望工作地点来看,不难看出随着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大部分人群的自我调节也趋于消极被动。 图228 选择工作地点的标准与压力应对方式 但即使是选择同一类别的工作地点,随着看重点的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仍有差异。不难看出,看重生活成本与收入、竞争程度的人群,在自我调节上都较为被动,而看重个人发展与社会人脉的人群则相对积极。这与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积极选择可以改变消极命运不谋而合。 图229 总体消极应对与压力感受 进一步分析消极应对与压力感受之间的关系发现: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模式的人群,其压力感受得分显然越高,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四、幸福感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增设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问题,其中题目采取反向计分,即得分越高,幸福感越低。得到结果如下图2-30 总体人群的幸福感 表2-5 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幸福感4388052.791.074有效的 N (列表状态)4388        从图2-30以及表2-5我们可以看到,受调查人群的幸福感总体来看更偏向“比较幸福”一侧(平均值2.79<3),而更多的人群其幸福感主要集中在中间水平(“一般”)。 图2-31 幸福感与压力体验 图中可以看到:幸福感与压力体验正好成反比,幸福感越高的人在求职时的压力体验越低,而越觉得不幸福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幸福感与各种压力指数有着显著相关。 表2-6 幸福感与压力源以及压力体验的相关性 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社会压力源-个人压力感受-情绪压力感受-生理压力感受-行为幸福感Pearson 相关性.232*.228*.139*.207*.346*.272*.328*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4388438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不难看出,幸福感与各种压力体验以及压力源和行为都有着较为显著地正相关,即是说,低幸福感的人拥有高压力体验以及高压力源和更为消极的应对方式,这说明压力是影响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更加强调了正确缓解压力对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三)(2012-05-21 11:37:07) 第三部分 变化趋势 一、就业压力总趋势图3-1 2009-2012年就业压力趋势 在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而在2010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2011年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8.00),而今年得分为16.93,可见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逐渐落实并发挥作用,加上求职者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几年的就业压力在总体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期望工作地点图3-2 2011-2012年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 从2011年开始增设了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2011、2012连续两年的结果都显示:对求职者而言,二线城市(省会以及计划单列城市)比一线城市(直辖市)更受青睐。 3、毕业选择:就业与考研的趋势图3-3 2011-2012年的毕业选择 2011、2012两年的数据显示:2012年的考研比例略有上升,但也只在20%上下徘徊,与每年30-50%甚至更高比例的实际考研大军相比显然不相匹配;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比例也在20%上下,这与近年来实际创业的不足2%的比例相比同样也是不相匹配的。选择直接就业的人群比例都在半数以上,依然成为每年的绝对主流人群。 4、去基层岗位的意愿图3-4 2009?2012年对于去基层的态度变化趋势 对比四年的数据发现:尽管明确选择“愿意”去基层岗位就业的人群比例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明确表示“不愿意”的人群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而表示“可以考虑”的人群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表明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而可能去基层岗位的潜在人群数量在明显增加。 5、期望月薪图3-5 2009-2012年期望月薪变化趋势(1)图3-6 2009-2012年期望月薪变化趋势(2)从2009到2012年,连续四年的期望月薪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2011年达到一个相对峰值以后于2012年略有下降。 第四部分 思考与建议 一、发现与思考结合连续四年的调查结果发现,2012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就业压力逐年下降连续四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19.1),而在2010年明显下降(17.8)之后于2011年略有回升(18.0),但仍然明显低于2009年的压力值,而2012年又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并达到四年来的相对最低点(16.9)。2、期望月薪更趋现实2011年曾经出现期望月薪翻番的现象,除了与物价上涨过快的客观因素有关外,求职者的主观愿望可能也有些偏离现实。与2011年相比,此次参与调查人群的期望月薪略有回落,除去物价上涨因素,今年的期望月薪更为现实。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依次为(单位:元):2890、3480、4840、7160。显然,今年的期望月薪也更为合理了。3、二线城市更受青睐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以一线城市(直辖市)作为首选的人群比例进一步下降(2011年20.5%,2012年14.4%),而以二线城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作为首选的人群比例在上升,并超过一半(2011年46.8%,2012年55.0%)。因此,本次调查不仅没有发现“逃回北上广”的趋势,反而发现了更为明显的逃离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半数以上(54.0%)的被调查者以“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标准。4、基层岗位引力增加在“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调查中:尽管明确表示“愿意”的人群比例变化不大,但明确表示“不愿意”的人群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09年39.2%,2010年23%,2011年21%,2012年18.4%),而表示“可以考虑”的人群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四年的数据依次是31.7%,45%,42%,46.3%)。5、实践意识渐成主流无论是总体被调查人群还是在校低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比例都接近七成(68%、68.5%);而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比例也超过一半(56.9%)。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再单纯注重书本与理论,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就业更顺利地走向社会积累经验。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注重实践的人群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加积极主动,而且在压力源、压力体验以及幸福感方面都呈现出良性循环,因而表现出更少的压力源、更低的压力体验以及更高的主观幸福感。6、考研不热创业不冷对于毕业选择:超过半数(51.3%)的人认为应该直接就业,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一直以来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都是主流选择;而赞成考研与自主创业的人都在两成左右(考研20.8%;创业17.9%),这种“意愿性”的调查结果,与考研以及创业的实际情形正好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实际考研人数近年来都在30-50%甚至更高的比例,因此,“想”考研的人远少于实际考研的人数,这样一对比就会让人觉得考研并不是真的“热”;而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一直都没有超过2%!这样一对比自然会让人觉得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心其实并不“冷”,可能只是因为各种条件不具备而暂时限制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梦想。7、女性就业压力偏大女生找工作相对较难的现象已非一日,此次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从心理层面证实了这一现象。对于就业压力,无论是在感受到的“压力源”得分,还是在具体的“压力体验”得分,女性的平均分值都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的就业相对于男性而言确实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8、学历越高压力越小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四类被调查人群中,往年的“高压硕士”现象今年没有出现,而是随着学历的增高压力感受逐渐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期望月薪的高低也与压力大小成反比:期待月薪更高的人群压力感受得分相对较低,而期待月薪更低的人群却在体验着更高的压力。一方面,可能与今年的总体就业压力趋缓有关(外因),另一方面,被调查者更现实更灵活的就业态度自然也是导致这种似乎更加合理的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内因)。因此,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专科生以及能力与自信心相对较弱而对月薪期望偏低的人群就成为整个人群中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人群了。9、压力应对有待改进在压力应对的具体方式上,无论是采用向外的寻求“社会支持”还是向内的“自我调节”,被调查者的主动性与积极度都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这些年轻求职者的主动意识显得相对缺乏。多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人应对各种压力的最为重要的外在资源,同时也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紧密。而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会支持方面的资源相对单一,更多的都是来自家人,而其他社会资源相对缺乏。构成社会支持体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的是长期的、积极主动的付出并善加维护(类似于投资与存款),而不是一味地索取(类似于消费、取款甚至透支)。因此,在采用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上,需要加强对求职者专业化的指导。三、建议与对策与往年一样,本项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期望在社会层面为各级政府、高校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类专业机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依据;另一方面,也期望在学生层面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以及已经走向社会但时间不长的年轻人等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建议。(一)、社会层面1、政府:政策倾斜、提供机会、加强指导尽管今年的就业压力有所下降,但就业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不容忽视的一个工作重点。在今年的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现象可以为政府相关机构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像“二线城市更受青睐”、“基层岗位引力增加”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缓解就业压力。如果能够在就业政策上更加倾斜于二线城市与基层岗位,并且能够把政策真正落实到位,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都市的就业压力,而且在促进二线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年轻人并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聪明才智,最终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实践意识渐成主流”这一现象,对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加强在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正确指导,必将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2、媒体:正面宣传、客观对待、积极引导就业压力的大与小,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所感觉到的就业压力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压力却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媒体的功劳。因此,媒体的正面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不要夸大就业压力,同样也不要忽视就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将就业压力常态化对待,既有利于政府更客观地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同时也可减轻整个社会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形势、案例等相关信息以及方便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方法等,不妨多加报道,这样的媒体才能真正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3、高校:重视实践、专业调整、给人所需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其责任不仅仅是给每个大学生一张漂亮的文凭,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人才。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实践意识渐成主流”的现象,高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协调在校大学生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保证了大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不耽误学习,从而免除挂科之类的后顾之忧。如果能够针对社会需求而对传统专业以及一些课程设置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增加专业与课程本身的实践比重,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各类人才。“给人所需”而不是“给我所有”,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之于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4、家长:挫折教育、鼓励独立、尊重选择离开高校走向社会,对于如今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有点类似于让他们从温室走向大自然,能否在大自然中“存活”并健康成长,就业是他们需要闯过的第一道关。而在就业过程中所经历的求职、面试、上岗等环节,自然会遇到在“温室”中不一样的风雨与阳光,习惯在顺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可能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而增加就业压力体验,这种时候的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所有社会支持体系中,对于刚刚走向社会而尚未“独立行走”的大学生们来说,来自家长的支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了。支持而不是被依赖,需要在心理上支持他们的同时,鼓励他们独立前行。调查发现的“考研不热创业不冷”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内心本不想考研,而另一部分毕业生内心却在向往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选择,家长应该做的是理解与尊重,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从而逼迫他们考研或放弃自主创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家长提供一定的条件甚至搭建一定的平台,以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部分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学子们凭着自身的真正兴趣、利用自身的所学而大展身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5、用人单位:开放空间、充分包容、陪伴成长针对大学生“实践意识渐成主流”的现象,用人单位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也可以适当开放一定的空间,比如建立参观机制,以方便更多的有兴趣的大学生实地参观,从而让大学生直观了解与感受用人单位的历史与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与流程等,也可以借此吸引到更多的真正有相同价值观的大学生融入进来。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稚嫩、怕苦怕累、眼高手低等许许多多的不足,而用人单位的接纳和包容显然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一份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记忆深刻,只不过记忆有好有坏罢了。好的记忆不仅可以促进刚入职的大学生健康成长,还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弟学妹的到来,从而形成一个与就业有关的良性循环,在为大学生减轻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可为用人单位发现更合适的人才,从而大大节省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二)学生层面1、积极应对压力在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上,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总体来讲相对消极和被动,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正确的专业指导之外,还与大学生应对压力时积极和主动的意识不强有关。因此,作为就业的主角,广大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积极心态、采用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方式去应对包括就业压力在内的各类压力,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等。2、加强个人素质调查发现,在16项候选的个人素质中,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3项素质依次为“沟通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而“进取心”、“刻苦精神”、“协作能力”、“工作热情”、“道德修养”等却并不为广大的大学生们所看重。在就业、职场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都不是单一的。如果把所有的个人素质按照通俗的“为人处事”而主观分成两类,一类是“为人”,一类是“处事”,那么,前者显然更为重要,而后者似乎更显得功利。在如今的社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更注重的是“处事”方面的素质,而对于“为人”方面的素质却远远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为人”方面基本素质的加强,也许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课题。3、制定职业规划与2011年相比,今年的被调查者中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的人群比例略有上升。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期间的目标期限(长期、短期)与清晰度不仅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成就甚至整体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及早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有助于在就业过程中发挥潜力以应对挫折与压力,从而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也有助于他们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4、学会合理归因在“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维度的压力源中,每年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前面三个外在维度的压力源明显高于个人维度的压力源,这种压力情形下典型的外归因模式很容易导致埋怨、愤怒甚至攻击行为的频繁出现。因此,针对不同情形采用更为合理的客观归因,既可以减轻压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从而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5、提升幸福指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环境、时代、遗传、工作、学习、观念、人格、性别、情感等)。本项调查发现:被调查者的主观幸福感与他们的压力源、压力体验、压力应对等都有显著的相关。具有较高幸福感的人,感受到的是较少的压力源与较低的压力体验,并会采用更为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方式。一种合理的解释是: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既可以通过提升主观幸

    注意事项

    本文(XXXX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