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44945702
资源大小:126.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卷【试卷综析】广州六中2015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一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14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度接近2014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试卷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文本类阅读依然采用选考题,适合不同考生去选用。阅读题所选素材为论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价值在普希金城诵诗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这三篇阅读材料都注重对考生文学修养的考查,在题目的设置上考点涵盖面较广,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文本内在含义。试卷注重对考生表达能力的考查,此类题在题目设置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所选材料紧扣热点如关于“网络阅读”的调查。作文题为材料作文,“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富于思辨性,引领学生思考,学生下笔较易。应该说,这份试卷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题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刨冰/刨平 水泵/蚌壳 剥皮/褒扬B. 恸哭/恫吓 陡峭/讥诮 怄气/沤肥C. 玷污/粘连 诰命/桎梏 日晷/负咎D. 情愫/塑料 肄业/防疫 强弩/强求【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C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bào/páo ,bèng/bang ,bo” B项读音分别为“tóng /dóng,qiào, óu ” C项读音分别为“diàn/ zhn, gào/ gù, gu/jiù ” D项读音分别为“sù , yì, qiáng/ qing”。【思路点拨】现代汉语中的字音,是高考中长盛不衰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向多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及一些常见的易错字读音的辨别。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如“殷”,与颜色相关时读“yn”,在姓氏和名词时读“yn”;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è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题文】D0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时至今日,仍难掩戾气,连恩青内心积蓄着何等极端的负面情绪,其“杀医逻辑”背后是何等严重的病态人格。更可怕的是,他在营造一种正义幻觉,把自己打扮成除暴安良、瘅恶彰善的“英雄”。在自以为是的错觉支配下,他接受采访时始终安之若素,不时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怪异的冷笑。A. 戾气 B.瘅恶彰善 C.自以为是 D.安之若素【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戾气”的意思是“指暴戾之气,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B项,“瘅恶彰善”的意思是“瘅,憎恨;彰,表扬。憎恨恶的,表扬善的”。C项,“自以为是”的意思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D项,“安之若素”的意思是“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连恩青接受采访时并非安之若素,“不时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怪异的冷笑”可证,应用“桀骜狂悖”。【思路点拨】词语选用的四个注意点:分析词语的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体会词义的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明察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有些词语在使用对象和范围上有一定的区别,结合适用对象也能加以分辨。体会词语的色彩。有些词语,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同,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区别。【题文】E0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参政议政机构,和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一样,愈来愈成为中国新闻发布的渠道和政府最高层释放政策信息的窗口。B余额宝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去年6月发行的一款互联网货币基金,到今年2月底,其投资者总人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次。C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采用。D美国与欧盟持续施压俄罗斯,换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嘲讽式举动。俄总统普京将自己的工资转入受美制裁的银行,以此显示他对来自美欧制裁的不以为意。【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D 解析:A项,主语残缺。B项,搭配不当,去掉“人次”。C项,句式杂糅,改为“被广大沿海地区采用”;语序不当,“虽然”应置于“海水淡化”之后。【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题文】I0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才会有效遏制住当前频频发生的非伤即亡的暴力征收拆迁事件而且,依法执政本就是行政机关的天然职责只有追究非法拆迁人背后的雇主责任才能使本就是出于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担当起职责他们不能为了避免与被征收拆迁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就私下把职责转给开发商或拆迁公司而不是让那些直接施暴者当替罪羊了事 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B 解析:“有效遏制住”的前提是“行政机关担当起职责”,因此第句要在第句前,排除掉A、D两项。第句承第句,“当替罪羊”承接“责任”;第句还可勉强承接第句,但绝不能承接第句,排除掉C项。【思路点拨】做此类题,重点要分析各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应按照“瞻前顾后,上串下联”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逻辑关系可能存在总分、照应、顺承、并列、因果等多种关系。【题文】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A 解析:“恶”是“诋毁”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臣主 王何异也?A以 所 为 B 以 之 与C于 之 与 D 于 所 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判断此处填入哪个虚词关键是对文意把握基础上的虚词含义的把握,如“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之”是“助词,无义”;“与”是“连词,和”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注意“曰”“卒”“秦”“此”这些词。【思路点拨】断句的目的是便于领会整篇文章的文意。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断句前要先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此外,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楚未之重也”, 楚国不重视他。【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巧提要素。这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认真比对。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4分)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解析:(1)判断句式1分,“善”1分,“厚”“薄”1分,句意1分。 “且”1分,“见弃”被动句1分,句意1分。【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陈轸面对张仪的诋毁,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向陈轸征求意见前,想知道陈轸是否还愿意帮他,陈轸用庄舄病中说越语的故事打消了秦惠王的疑虑,放心听取他的建议。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果真,韩魏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解析:本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上,找到相关答题区间,找准关于“游说才能”的内容,适当概括即可。【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答题。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参考译文】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题文】K0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宋 韩驹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注】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顾藉:顾念。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里“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说拟人的效果即可。【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题文】L0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兰亭集序) ,皆为惠连; ,独惭康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千骑拥高牙, , 。(柳永望海潮)【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1)尽心焉耳矣 则移其民于河东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3)群季俊秀 吾人咏歌 (4)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解析:注意“焉”“契”“箫”等字的书写。【思路点拨】“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综观近年高考试题,选句内容有下面四种情况:或揭示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规律,或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或描写优美意境,或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全部来自中学语文教材。【题文】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5题。论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价值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苦楚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因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梵高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撼着后来的每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去世近100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穷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节选自周旭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及艺术价值)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让我们相信梵高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B正是因为梵高具有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所以成就了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C因为梵高具有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并执著以此来反映自然之美,所以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呈现出自然的“生气与真诚”。D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客观存在,它是梵高以其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的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E梵高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更善于吸取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创作精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综合分析)。【答案解析】B、E 解析:B项,把或然判断转换成了必然判断。E项,弄反了分句递进的层次。【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1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观点的一项是(3分)A梵高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样式。B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C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D他的艺术作品以天价竞购,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B 解析:讲的是梵高的艺术影响力,并非题干所要求的“论据”。【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14文中说“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如何理解“人化自然”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人化自然” 的思想基础是卢梭“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虔诚地走进自然,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 解析:回归文本,找准答题区间,主要在文章第三自然段;根据语句上下文筛选解释“人化自然”的相关信息;对答案进行适当概括,注意答案的简明、准确。【思路点拨】这类题在解答时难度并不大,一般的,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在答题时要做的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15纵观全文,为什么说“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解析】暗示了梵高绘画在当时社会的境遇,呼应了“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这一判断;揭示梵高绘画艺术对未来的影响:一是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二是梵高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的答题区间;第二,谈自己的理解;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思路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先通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抓住中心句,把握作者观点。再根据题干要求形成答案。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题文】(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文】N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在普希金城诵诗张瑞田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汉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5日14版)16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有什么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综合分析)。【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