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docx
第8课百家争鸣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观点一致()A.孔子B.孙武C.老子D.孟子2.有人认为:“人类今天须回到2 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A.“无为而治”B.“尚贤”与“节俭”C.“依法治国”D.“仁”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关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他编订诗书和春秋等,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4.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A.乙B.丙C.甲、乙D.甲、丙5.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B.“仁政”治国C.提倡法治D.“无为而治”6.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A.以“礼”治国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7.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8.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二、读图简答题9.“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并说出道理。人与自然:主持人, 理由。 法制时空:主持人, 理由。 军事天地:主持人, 理由。 爱心世界:主持人, 理由。 教育论坛:主持人, 理由。 三、材料分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一著作里的“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治理)之以德,齐(整顿)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论争的共同问题。(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四、探究题11.某实验中学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名人就在身边图片展”“先人思想伴我行”等。以下是广播站的小记者在活动中的剪影展示,请你参与。剪影一:在新时期背景下,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剪影二:与孔子有关的图片周游列国杏坛讲学请回答:(1)剪影一中“仁”的含义是什么?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2)结合剪影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从中获取的历史认识。(3)结合背景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C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塞翁从“失马”(坏事)到“得马”(好事)再到儿子“摔断腿”(坏事),“祸”和“福”是相互转化的,这符合老子的思想,故选C项。2.D3.D4.A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A项;各学派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甲的说法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是虚数,意思是派别很多,丙的说法错误。5.B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6.D7.D8.B二、读图简答题9.参考答案 人与自然:庄子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应顺应自然,和谐发展法制时空:韩非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军事天地: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拥有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谋断爱心世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或选孔子,他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教育论坛: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三、材料分析题10.参考答案 (1)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2)仁,爱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提出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四、探究题11.参考答案 (1)一切美德。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图片相关即可)(3)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