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第二单元检测题(90分钟 100分)一、 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旸谷(yáng) 璀璨(càn) 酷肖(xiào) 目光灼灼(zhuózhuó)B.伫立(zhù) 胆怯(qiè) 掠起(lu) 彻夜不寐(mèi)C.皓月(hào) 炽热(chì) 稽首(q) 脂粉奁(1ián)D.驰骋(chng) 天穹(qióng) 污秽(huì) 千山万壑(hè)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美艳之至(极点) 酷肖(相似,像) 脂粉奁(盒子) 天宇(上下四方)B.夜阑人静(深) 彻夜不寐(睡) 睥睨(斜着眼睛看) 景仰(佩服尊敬)C.千山万壑(低谷) 朔方(北) 困乏(疲乏) 瞬间(很短时间)D.旸谷(日落) 污秽(肮脏) 天穹(天空) 心扉(门扇)3.对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拟人)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比喻)C.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拟人,反复)D.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反问)4.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在雪中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种欢快喜悦与下文写到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深感失落、悲哀之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B.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C.纪伯伦雨之歌中的“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执着追求。 D.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的抒情独白,通过屈原对风暴雷电的召唤,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至高礼赞。5.文学常识填空。(8分)组歌(节选)选自 , 等译,作者是 , (国家)的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 、 和 等。组歌共包括五首 诗。巴金,原名 , 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 、 ,爱情三部曲 、 、 。6.综合性学习。(9分)请你在参加“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以下任务。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在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1)班级要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野外踏青活动,想请语文组的宋老师一同参加,如果要你去请,你该怎么说?请写下来吧。(2分) (2)古人写过不少歌咏春天的诗句,请你从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两句来。(2分) (3)你还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这一节气的一句谚语。(5分)节气: 含义: 谚语: 二、阅读理解(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2015山西)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淫慢:放纵,懈怠。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7.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3分)对偶句:_理由:_8.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不能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二)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每小题2分)(2015泰安)短文两篇巴 金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9.对“日”和“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热 冰冷 B.火热 惧怕 C.死亡 困惑 D.震撼 冰冷10.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应当树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和抱负。B.人应当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英勇和无畏。C.人应当有“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和坦荡。D.人应当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信念和追求。1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姮娥”的形象与“飞蛾”相反,前者崇尚安宁,后者追求光明。B.“姮娥”的形象与“飞蛾”完全相同,他们都在竭力追求光明。C.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同,都是在赞颂他们的精神。D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反,否定“姮娥”,赞美“飞蛾”。12.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槐 花季羡林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什么奇迹呀?”“你们这样的花树。”“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什么神奇?”“这木棉花。”“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氤氲(yny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3.文章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_ 14.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_ 1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_ 17.“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_ 三、写作(40分)18.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与美好同在。 挨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使图画洋溢生机。 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起青春的记忆作为一名高中生,走进新世纪的青年人,你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不得抄袭。第二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1.B掠起(lüè)。2.A(B.阑:将尽。C.壑:山沟或大水坑。D.旸:日出。)3.A(A.应为比喻。)4.B(A.不是“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是暗含作者对江南的雪的怀念之情,为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C.是浪之歌中“浪”的形象及其内涵。D.表达的是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5.(1)泪与笑 仲跻昆 纪伯伦 黎巴嫩 泪与笑 先知 沙与沫 散文 (2)李尧棠 现当代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注意平时多积累,除了掌握课内所学的,还要拓展出去。6.(1)示例:老师,您看外面的春色多好,春光明媚,空气里都弥漫着春的气息。同学们想组织一次踏青活动,您也参加我们的活动吧! 解析:首先应该说清楚目的,然后热情邀请,注意语言要得体。(2)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析:我们在学习课本内容时,学过不少有关咏春的古诗,写出两句,或者从自己课外积累的诗句中选择有关歌咏春天的诗句即可。注意最好写连续的两句。(3)含义示例: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里等的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谚语如:“立春落雨至清明。”“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等等。其他符合条件的均可。 解析: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节气,从日常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中选择一个即可。7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 解析:题干的要求是“你喜欢的对偶句”,即赏析对偶句,应从对偶句句式的好处来参考作答。对偶句句式的好处是: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有音韵感,便于记诵。8淫慢 险躁 解析:从文中寻找有关写做人和治学的句子,做人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治学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从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词语即可。参考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9A(在日中作者表达了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的情怀;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 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到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带给作者的感受也是“火热”的。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寒冷,通过文章中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的确,月光冷得很”等描写可以体会出来。)10.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一个人活着就要去探索生活的快乐可爱之处,如果觉得生活冰冷、无意义、孤寂,那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永恒的意义。这与选项C中的含义是相同的。)11.C(A、B两项中“飞蛾”已经不是简单的生物,而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战士的形象,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形象。“姮娥奔月”是为了改变月球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这里的姮娥和飞蛾是相似的,他们都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惜牺牲生命。认为他们的形象相反或完全相同是不正确的。D项,作者对“飞蛾”“姮娥”的态度是相同的,都是持赞美态度。)12.B(联系画波浪线句子前面的句子“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仔细体会,这时给人的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A项李白诗句的意思是,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他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一个人在喝酒,也还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觉得冷清。B项苏轼诗也给人冰冷的感觉。C项苍茫凄凉的秋色引起词人对家乡的思念,那借以浇愁的酒,都化作了思乡的泪水。D项写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综上分析就会发现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意境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故选B。)13.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解析:文章第段主要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的情景,并介绍了“我”由此想到的自己在印度看到木棉花的事情。其中第段写印度朋友在中国看见槐花非常惊讶,第段写“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即可。14.B(把句子放入A、C处发现,句子割裂了文意,明显多余,所以这两项可以排除;第段是由以上两件事引发的思考和改变,如果把这句放在D处,前后意思不衔接;第段中印度朋友看到槐花后的惊讶以及他说的话引起了“我”对槐花的注意,“我”对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正好与“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相呼应。故正确答案为B项。)15.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解析:第段开头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也就是说通常我们都习惯这么做。从这里可以判断,画线句中的“这种习惯”就是指的“这样一个经验”引起的句子。16.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点明描写方法,“吸气”“抬头”“看了看”是动作描写,“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神态描写;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猛然”吸气,是闻槐花的清香;“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其赏花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17.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通过两件事引发思考,第段中想到了改变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即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第段写“我” 对自己看惯了的槐花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结果是另一番神奇的景象。由此可以归纳出对于常见的事物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使“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题可写的内容较广。“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一句,提示我们可以写象征意义的春天,比如人生的春天,人和人关系的春天,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春天,等等。第一步:确定立意。春天可以引发人们以下联想:充满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拥有美好的前景,是青春与希望的象征;拥有温暖的阳光,是关爱的象征;拥有绵绵的春雨,是思念的象征。第二步:确定内容。可描摹春景,可叙写春天的故事,可抒发你对春天的感想。第三步:确定文体。叙事则写记叙文,发表高见则写议论文,状物抒怀则写散文例文:花开不只在春天出于污泥濯淖之中的荷花,选择了在夏天绽放自己曼妙的身姿,于是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景象;经历了秋霜打击的历练,菊花迎来自己的节日,在金秋十月释放了自己蓄势已久的属于自己的美丽,终于有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气;在寒风凛冽中选择怒放的梅花傲立于枝头,透出一身浩然正气,让人不禁从心底崇敬,赢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美。花尚且选择自己开放的时间,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属于自己的开放的时期呢?有些人少年时期就显露出超世之才,有些人则是韬光养晦大器晚成。在人生的各个时期,经过努力,我们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花,留下属于自己的美丽。只要我们真正地实现自我突破,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人生的一个个辉煌。不少人,人到中年就已经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少年梦,然而,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他们太过于想绽放自己,以至于花刚长成蓓蕾就凋零了。而有些人则韬光养晦,在晚年一鸣惊人。“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他花了十五年时间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十五年寒窗苦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昔日的赤子报国青年,如今的白发老先生,终于点石成金。壮哉黄伯云,十五载砺剑心;大哉黄伯云,一辈子强国情。黄伯云晚年绽放的生命之花,浸透了他为之奋斗的心血和汗水,花叶上闪耀着一种昂扬奋发的雄壮之美。他犹如秋天灿烂的金菊,内心涌动着一种集天地之精华的力量。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平均不到三十岁的团队,研发出了完全由中国制造的“嫦娥一号”。辉煌成就,让世人瞩目,国人更是欣悦不已。“少年壮志当拿云”,这些青年才俊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圆了中华五千年飞天梦。我们不能不佩服这群年轻人,他们在人生黄金时段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伟业。总有一些人感叹世事变迁,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选择属于自己开花的季节,当然总是落得“空悲切,白了少年头”。人生何时不开花!为什么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花期,去释放那蓄势已久的美丽呢?选择了夏天,你就选择了我定与骄阳争光的豪气;选择了秋天,你就选择了菊花的雄浑丰厚之美;选择了冬天,你就选择了梅花的浩然博大之美。花开不只在春天,看花思人,花如此,人亦如此。 点评:作者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立意,使文章主题深刻而新颖,独具一格。作者善于调动积累的诗词、名言、事例,把它们写入文章,使文章内涵丰富,说服力极强。很多同学其实也积累了不少名言、诗句、事例、成语等,可就是在写文章时没有使用的习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