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
资源ID:44991225
资源大小:106.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濮阳市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河南省濮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42分)一、基础知识,请完成1-5题(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麦糟(zo) 长篙(go) 参乘(chéng)樊哙 通缉(j) 忸怩(ni ní)B挥斥方遒(qiú)寂寥(liáo) 劲(jìng)敌 团箕(qí) 谄(chn)媚C揶揄(yéyú) 笨拙(zhu) 叱(chì)骂 冰屑(xiè) 漫溯(shùo)D创(chung)伤 颓圮( p) 请帖(ti) 凌侮 (w) 大有裨(bì)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惆怅 敦厚 泌园春 斑斓 头晕目眩B. 瞋目 堤堰 枢纽 刀俎 无耻谰言 C. 峥嵘 嘻戏 联袂 轻歌曼舞 怒发冲冠D. 契约 笙箫 橘子洲 急燥 焕然一新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敬如宾,生活美满幸福。B.红楼梦中正值豆蔻年华的宝玉在温香软玉的包裹中,虽有着几分富家公子的任性,但作者着笔更多的还是他对女性的关注、尊重和更为深广的生命意识。C. 随着大家艳羡的目光流于字里行间,“不刊之论”四个字渐渐地在大家的心里凝聚沉淀出来,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人叹服!D. 文明城市检查团的官员刚走,躲进背街小巷的小摊小贩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占道经营,沿街叫卖。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A. B. C. D.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银狐”里皮担任广州恒大足球队主教练后,率领球队屡创佳绩,短短一年时间,成为亚洲首个“三冠王”的球队。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C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D徐志摩将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诉诸笔端,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创作出了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再别康桥。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请完成6-9题(9分)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节选自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有删改)6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三、 文言文阅读,完成9-16题(37分) (一)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眼睛)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长跪)D、杀人如不能举(列举)1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项王按剑而跽曰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不同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B、常以身翼蔽沛公C、拔剑撞而破之 D、倾之未发,太子迟之 (二)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B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C项伯常屏蔽之 蔽:遮挡。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哙乃排闼直入 哙等见上流涕A B C D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第二卷(108分)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5分)16、课内文言语句翻译(9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溪 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 除颔联外,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4分)(2) 简析第三联作者是主要使用什么手法表现其心境的?(6分)18.名句默写(9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沁园春·长沙 2、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进这雨巷。雨巷 4、但我不能放歌,_。再别康桥 5、_,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兰亭集序 7、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8、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9、_,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五、语言运用。请完成(19-20题)(共10分)19请在横线上补写有关诗句,要求想象合理,句式与相关句子一致。(4分)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勤劳把贫困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 。20.(6分)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评价针对性强;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至少两种,表述富有文采;100字左右。刘邦、项羽、荆轲、徐志摩、烛之武_ _六、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只小鸟在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羽毛,一颗露珠在草叶上缓缓滚动闪耀光芒,朋友的眼神和手势,父母的包容和呵护,师长的教诲和关爱这些无不使你感动。你或许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大自然和社会上的许多令你感动的人和事,或许从内心深处产生许多关于感动的思考。请以“感动,永记心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高一语文检测题答案1.D A 参乘(shèng)樊哙 B 团箕(j) C漫溯(sù)2.B A 沁园春 C 嬉戏 D 急躁3.C 4.A 5.D A 偷换主语;B 两面对一面;C 并列不当。6.D该项内容出自第四段,虽符合文意,但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7.C 据第三段“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可知,该项“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不符合原文意思,条件和结果颠倒。8.B “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不正确,据第三段“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可知,并不是颜师古“创立”了干禄字9.C 10.D 11.C12、 A(从,是跟从,率领)13、 C(是介绍樊哙跟随刘邦进攻胡陵、方与的事;是樊哙等人劝谏刘邦的恳切态度。排除有的项即可。)14、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15、(1)这天如果没有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或危险了)。(“是”、“微”、“诮让”、“殆”各一分,句意一分)(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震恐”、“顾”“独”为得分点)16答案: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为、东道主、行李,每个点一分)这样(或既然这样那么)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消除了。(然则、见、陵、除,每个点一分)您给(或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为、兄事之,每个点一分,大意一分)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我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有过交往,他和我谈的高祖的功臣们开始起家时的事迹,就是以上我所记述的这些。17(1)清秋日暮落叶流萤孤灯。(2)通过“独行”、“穿”、“闲坐”、“数”等动作行为描写。清秋日暮,作者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或独行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时不时地穿缀起落叶;或闲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这些动作行为传神地描绘出诗人孤独无聊抑郁苦闷的心境。(细节描写亦可)18、1万类霜天竞自由。 2人生易老天难老 3到了颓圮的篱墙 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5舞幽壑之潜蛟 6齐彭殇为妄作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风萧萧兮易水寒 9 大行不顾细谨 19示例:绿叶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真诚把关爱的门推开了理解把隔阂的门推开20. 见检测卷126页。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简单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21. 【提示】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要受到偶发事件的制约。爱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出门时细细的叮咛,进屋时暖暖的问候,悲痛时轻轻的抚摩,都会引起你的感动。用爱的眼光观察,用爱的角度审视,用爱的心绪思索,你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好多令你感到的人和事。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出令你感到的人和事。-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