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7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后检测湘教版必修1202002130525.doc
-
资源ID:45035515
资源大小:257.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专用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7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后检测湘教版必修1202002130525.doc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北京时间2017年3月14日13时55分,印度尼西亚哥伦打洛省发生里氏5.6级地震,震源深度79.2 km。据此回答12题。1本次地震发生在地球的()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 D地核2地震有时会引发海啸,地震和海啸对哪个圈层影响最小()A岩石圈 B水圈C大气圈 D生物圈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根据震源的深度可知,A选项正确。第2题,地震对岩石圈和生物圈影响较大,海啸对生物圈和水圈影响较大,地震和海啸都对大气圈影响较小。答案:1.A2.C3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A BC D解析:选D。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的温度向里是增高的。2017年2月11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又发生喷发,火山活跃程度不断升高,喷出的炙热火山灰成倍增长。据此回答45题。4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A岩石圈 B地壳C地核 D软流层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解析:第4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选项D正确。第5题,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顶部)属于岩石圈,岩石圈的下部是软流层,故A、B、C选项均错误。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选项D正确。答案:4.D5.D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67题。6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软流层存在于层的上部B分界面为莫霍面C层在海洋下缺失D分界面为古登堡面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 B水圈C圈层 D圈层解析:第6题,图中两层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层)的上部。第7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答案:6.B7.A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DE_,FG_。(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2)根据A、B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其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3)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DE为地幔,FG为地核。(4)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5)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A(2)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读鲁甸县地震资料,回答12题。时间2017年2月8日19时11分(北京时间)震中位置27.07°N,103.36°E(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震源深度10 km震级里氏4.9级1.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A横波速度突然增加B纵波速度突然增加C横波突然消失D纵波突然消失2鲁甸县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软流层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解析: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由于外核可能呈熔融液态,故横波会消失;鲁甸县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故震源应位于地壳。答案:1.C2.A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A图中C层 B图中G层C软流层 D下地幔解析: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称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F、G交界面上,只有横波速度减为0。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3.C4.C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回答57题。5能穿过地核的波是()AW1BW2CW1和W2皆可D两者皆无法通过6若M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最接近()A3 000 km B3 500 kmC4 000 km D4 500 km7依据M、N、Q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 BC D解析:第5题,据题中信息可知:W2的传播速度比W1的传播速度快,故W2为纵波、W1为横波。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横波不能穿过地核,A、C项错误;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故W2能穿过地核,D项错误。第6题,纵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即图中W1、W2两线时差6分钟,大致出现在4 500 km处。第7题,M、N、Q三地以震中距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圆相交的处。答案:5.B6.D7.B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乙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1)甲为莫霍面,乙为古登堡面。(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波速较快的是E,因为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3)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内(地核)消失,此区域接收不到横波。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2)8.0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作图略(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