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
-
资源ID:45036130
资源大小:147.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与名师对话】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
课时作业(十八)一、选择题1(2012·上海卷)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解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成功的原因。A项的说法正确,但与实验获得成功无直接关系,不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没有进入,保证了实验进行的单一变量原则,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含N,如用15N标记DNA,不能达到分开研究的目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几乎不含P,但核酸含P,故不可用32P标记蛋白质。【答案】 B2(2011·威海)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其中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A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C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途径【解析】 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把其组成成分蛋白质、DNA和糖类分开,然后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各自的作用。【答案】 C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B、C、D、【解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32P标记的部位是磷酸基,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不含P;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的R基团,其他部位不含S。【答案】 A4对某一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对细菌的氨基酸用15N标记,让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已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2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部噬菌体都有标记的32PB2个噬菌体含32PC全部噬菌体都不含15ND2个噬菌体含15N【解析】 构成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原料都来自细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的时候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进入细菌体内的是DNA,然后以自己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而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原来标记的DNA两条链最多形成两个DNA并分到2个子代噬菌体内。子代噬菌体蛋白质是在噬菌体DNA指导下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因此所有噬菌体均含15N。【答案】 B5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ABCD【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R型菌在S型菌DNA的作用下转化成S型菌,因此最初无S型菌,随着转化而逐渐形成。在体内转化时,由于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R型菌会先下降而后上升,在体外转化时,两种菌均呈上升趋势。【答案】 B6(2012·浙江省浙南、浙北部分学校联考)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将其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下列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的预测正确的是()“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质1与甲一致2与乙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3与甲一致4与乙一致A.1、3B1、4C2、3D2、4【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然后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分别合成新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故后代的表现型由亲代DNA控制。【答案】 B7科研人员将提取出的“疯牛病”病毒用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分别进行处理后,发现该病毒仍具有侵染能力,但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就会失去侵染能力,该现象说明()A“疯牛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B“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应该是蛋白质C“疯牛病”病毒对核酸水解酶具有抵抗力D“疯牛病”病毒不含蛋白质,只含核酸【解析】 用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其遗传物质不是DNA或RNA;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失去侵染能力,说明起遗传作用的是蛋白质。【答案】 B8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解析】 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的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还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答案】 A9(2013·河北衡水中学期中考试)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D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只有在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解析】 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可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只是淀粉物中32P放射性明显高于上清液,故D项不正确。【答案】 D10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结构。下列与生命的螺旋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螺旋藻是蓝藻的一种,其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B生活在人体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方式供能C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形成染色体D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由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组成【解析】 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生活在人体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实验。(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发现在第4组培养装置中有S型细菌。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材料用具:R型菌、S型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实验设计方案: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为A、B、C,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表格中:组合编号ABC处理方法不加任何提取物_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预测实验结果:_。得出结论:_。(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细菌具有_、_等优点(写出两点)【解析】 (1)通过对比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活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2)第二步中要形成对比主要体现S型细菌的DNA能发生转化,而经过DNA酶处理使DNA水解则无法发生转化。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的才能转化成S型活细菌,经过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的DNA失去原有活性而无法发生转化。通过对比可知只加入R型细菌不会产生S型细菌,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才能发生转化,S型细菌DNA加DNA酶不能产生S型细菌又从反面证明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3)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优点是细菌结构简单、繁殖快。【答案】 (1)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2)在B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在C组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3)结构简单繁殖快12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S型肺炎双球菌有不同的亚型,其主要区别在于构成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思将S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时,从中分离出了R型菌。由此判断,R型菌的出现是_的结果。(2)格里菲思又利用S型和R型菌做了如下实验:对上述现象的正确解释是,R型菌从_中获得了_,导致细菌转化,从而恢复了形成荚膜的能力。(3)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首先从_,然后_,观察_。(4)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设置15组实验的目的是_,实验结果说明_。5、6组实验结果说明_。(5)在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中,灭活S型菌的加热温度是6065之间。在此温度条件下,DNA失活是因为DNA分子发生_;但当温度恢复至适宜温度后,DNA分子又会_,保持其遗传特性。(6)S型肺炎双球菌的致病物质之一是细菌分泌的毒素,此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_,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_与毒素结合,以减弱或消除毒素的毒性,此过程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_免疫。【解析】 (1)致病性是遗传物质决定的,S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菌,说明S型菌发生了基因突变。(2)S型菌虽灭活,但只是蛋白质变性,其DNA并未失活,R型菌从S型菌中获得了转化因子,导致细菌转化,从而恢复了形成荚膜的能力。(3)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肺炎双球菌各种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看哪一成分是转化因子。(4)设置15组实验是相互对照,S型菌的DNA与R型菌培养,出现了S型细菌。5、6组对照,第6组的DNA被水解,水解后的DNA不能起转化作用。(5)DNA具有稳定性,6065DNA热变性,解旋变成单链,冷却后又会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恢复活性。(6)细菌分泌的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抗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答案】 (1)基因突变(2)S型菌某种物质(转化因子)(3)S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是否有S型细菌(菌落)出现(4)相互对照S型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DNA结构必须保持完整才能行使遗传功能(或DNA结构被破坏失去遗传功能)(5)解旋(或变性)复性(恢复双螺旋结构)(6)抗原抗体体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