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化学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盐酸滴在石灰石上:+2H+H2O+CO2B.少量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CO2+2OH-+H2OC.NaOH溶液和NaHSO4溶液反应:+OH-+H2OD.稀H2SO4滴在铜片上:Cu+2H+ Cu2+H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难溶物,不能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H2O+Ca2+CO2,故A错。是强酸的酸式根离子,必须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C错。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无离子方程式,故D错。2已知:2FeCl32KI2FeCl22KClI2,2FeCl2Cl22FeCl3,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FeCl3>Cl2>I2B.Cl2>FeCl3>I2C.I2>Cl2>FeCl3D.Cl2>I2>FeCl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在2FeCl3+2KI2FeCl2+2KCl+I2中,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氯化铁作氧化剂,氧化产物为I2,则氧化性FeCl3I2,在2FeCl2+Cl2 2FeCl3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氯气是氧化剂,氯化铁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所以氧化性Cl2FeCl3,则这三种物质的氧化性大小顺序是:Cl2FeCl3I2,故该题选B。3下列实验或操作过程中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是A.分离、提纯NaCl与KNO3混合物中的KNO3B.将NaCl溶液蒸发、结晶转变为NaCl固体C.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D.实验室利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Cl2)【答案】D【解析】判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关键要看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A、B、C三个选项的实验或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D选项中反应物HCl中Cl为-1价,生成物Cl2中Cl为0价,故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4在xR2+yH+O2mR3+nH2O的离子方程式中,对系数m和R3+的判断正确的是A.m=4,R3+是氧化产物B.m=n,R3+是氧化产物C.m=2,R3+是还原产物D.m=y,R3+是还原产物【答案】A【解析】根据氧元素守恒知,n=2,又根据氢元素守恒知,y=4,根据R元素守恒知,x=m,故依据电荷守恒有2m+4=3m,m=4;R3+是氧化产物,故正确选项是A。5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Fe2+H2O2+2H+2Fe3+2H2O,2Fe3+H2O22Fe2+O2+2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反应知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由反应知H2O2的还原性比Fe2+强B.在反应、中H2O2均作氧化剂被还原C.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答案】B【解析】A项,由反应知,氧化剂H2O2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Fe3+强,由反应知,还原剂H2O2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Fe2+强,正确。B项,反应中,H2O2中氧元素由-1价降低到-2价,H2O2作氧化剂,在反应中,H2O2中氧元素由-1价升高到0价,作还原剂,错误。C项,反应和反应相加,即H2O2分解生成H2O和O2,H2O2分解过程中Fe3+和Fe2+总量不变,正确。D项,Fe2+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D正确。6把500 mL含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向另一份中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A.0.25(b-2a)mol/LB.4(2a-b)mol/LC.2(b-2a)mol/LD.4(b-2a)mol/L【答案】D【解析】向其中一份溶液中加入a mol硫酸钠,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说明每份溶液中含a mol Ba2+,则原溶液中含2a mol Ba2+;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b mol硝酸银,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每份溶液中含b mol氯离子,故原混合溶液中含2b mol氯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K+)+2n(Ba2+)=n(Cl-),即n(K+)+4a mol=2b mol,故n(K+)=(2b-4a)mol,所以有c(K+)=4(b-2a)mol/L。7在同温同压下,a g气体A与b 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与B两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a:bB.在同温同压的条件下,A与B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b:aC.同质量的A、B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为b:aD.相同条件下,同体积A气体与B气体的质量之比为a:b【答案】B【解析】a g气体A与b 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等,在同温同压的条件下,体积相等。A项,由n(A)=,n(B)=,n(A)=n(B)可得M(A):M(B)=a:b。B项,(A)=,(B)=,(A):(B)=M(A):M(B)=a:b。C项,a g气体A的分子数N1=·NA,a g气体B的分子数N2=·NA,N1:N2=M(B):M(A)=b:a。D项,同温同压同体积的A、B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则m(A)=n·M(A),m(B)=n·M(B),m(A):m(B)=M(A):M(B)=a:b。二、填空题8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O2。(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填物质化学式)(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若反应转移了0.3 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答案】(1)H2O2(2)H2CrO4Cr(OH)3(3)(4)3.36 L【解析】(1)由H2O2O2知,氧元素由-1价升高到0价,故还原剂是H2O2。(2)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降低,故是由H2CrO4Cr(OH)3。(3)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可以用单线桥法和双线桥法。(4)转移6 mol电子时,产生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 L,则转移0.3 mol电子时,产生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3.36 L。三、实验题9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验证臭氧的氧化性强于氧气,进行了下述实验,请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验证臭氧的氧化性强于氧气。实验原理2KIO3H2O2KOHI2O2,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蓝色。实验用品臭氧消毒碗柜、a溶液、碘化钾溶液、滤纸、玻璃片、温度计。实验步骤取a溶液与碘化钾溶液混合。取两片用滤纸剪成的纸条,在a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中湿润后分别置于两块洁净的玻璃片上。将一块玻璃片()置于臭氧消毒碗柜中并接通电源生成臭氧。将另一块玻璃片()置于可控温度的温箱里,尽量地使温箱的温度与消毒碗柜中的温度相等。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时间/min01530456090120滤纸的颜色变化玻璃片()上的滤纸白色白色灰色浅蓝色蓝色蓝色浅蓝色玻璃片()上的滤纸白色白色白色白色灰色灰色浅蓝色请根据上述实验原理、步骤及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药品中的a溶液是_溶液。(2)写出在臭氧消毒柜中产生O3的化学方程式:_。(3)整个实验过程要保持两块玻璃片所在环境的温度相同的原因是_。(4)从实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填序号)。A.空气中可能也有一定浓度的O3,所以实验数据不可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氧气也能氧化碘化钾中的碘离子C.O3的氧化性比O2强D.O3不仅氧化I的速率比氧气快,而且有漂白作用(5)在O3氧化KI的反应中,若有24 g O3发生反应,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答案】(1)淀粉(2)3O22O3(3)温度会影响反应速率,保持温度相同是为了消除温度不同带来的误差(4)BCD(5)NA(或6.02×1023)【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臭氧的氧化性强于氧气的实验及有关问题。(1)由实验原理2KIO3H2O2KOHI2O2,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蓝色可知,a溶液应为淀粉溶液,指示碘单质的生成。(2) 氧气在通电的条件下可生成臭氧,所以在臭氧消毒柜中产生O3的化学方程式为3O22O3。(3) 整个实验过程要保持两块玻璃片所在环境的温度相同的原因是温度会影响反应速率,保持温度相同是为了消除温度不同带来的误差。(4)空气中不含臭氧,故A错。玻璃片()置于可控温度的温箱里,由玻璃片()上的滤纸颜色变为浅蓝色,则有碘单质生成,说明氧气将碘离子氧化为了碘单质,故B正确。由表中的现象可知,臭氧氧化碘离子的速率比氧气氧化碘离子速率快,所以O3的氧化性比O2强,故C正确。由玻璃片()上的滤纸颜色的变化为浅蓝色蓝色浅蓝色可知,臭氧具有漂白性,使蓝色渐渐褪去,故D正确。(5)由反应2KIO3H2O2KOHI2O2可知,当1mol臭氧(48g)发生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所以若有24 g O3发生反应,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A(或6.02×1023)。10海洋植物如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图如下:(已知:Cl2+2I-2Cl-+I2)(1)指出提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 , 。(2)操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步:A、旋开活塞,用烧杯盛接溶液B、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C、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口的小孔D、静置,分层E、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F、把50mL碘水和15mL苯加入分液漏斗中,盖好玻璃塞G、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H、倒转分液漏斗,振荡(i)正确的操作顺序是:G ED B。(ii)能选用苯做萃取剂的原因是: 。(iii)上述(C)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3)从流程图中,将操作后的 层液体(填 “上”或“下”)用如图仪器进行操作,写出仪器的名称:X ,Y ,请指出下图装置中存在的一处错误: 。【答案】(1)过滤 萃取 分液(2)(i)F H C A(ii)苯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不发生化学反应,碘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iii)保持分液漏斗内外压力平衡,使液体易于流下(3)上 蒸馏烧瓶 冷凝管 温度计水银球伸入到液面以下【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海藻在坩埚中灼烧,加水浸泡,经过滤得到残渣和滤液,滤液中含有碘离子,通入过量氯气,可生成碘的水溶液,然后加入苯萃取,经分液后得到碘的苯溶液,最后蒸馏可得到碘,(1)由以上分析可知为过滤,为萃取,为分液;(2)(i)、顺序为: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把50mL碘水和15mL苯加入分液漏斗中,盖好玻璃塞倒转分液漏斗,振荡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口的小孔静置,分层;旋开活塞,用烧杯盛接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故答案为:F;H;D;A;(ii)苯不溶于水,且碘在苯中溶解度大于水,所以可用苯作萃取剂,故答案为:苯不溶于水,且碘在苯中溶解度大于水;(iii)不打开活塞,液体在大气压作用下无法流出,目的是保持分液漏斗内外压力平衡,使液体易于流下;(3)苯的密度比水小,则苯在上层,苯中溶解碘,分离二者,可用蒸馏的方法,蒸馏时,为充分冷凝,冷凝水应从下端进,上端出,最后苯在锥形瓶中回收,故答案为:上;下;上;锥形瓶。11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1)操作的名称是,操作的名称是 。(2)试剂a是,试剂b是,固体B是。(填化学式)(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填能或不能) 。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的质量。【答案】(1)溶解 过滤(2)K2CO3HClBaCl2(3)K2CO3+BaCl2BaCO3+2KClBaCO3+2H+Ba2+ CO2+ H2O(4)否(不能)应在操作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5)沉淀A1或固体B【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及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需将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用K2CO3(不能用硫酸钠,如果用硫酸钠可引入钠离子,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酸,从而分离不出氯化钡,也不能用硫酸钾,如果用硫酸钾,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酸,从而分离不出氯化钡)将BaCl2转化为BaCO3沉淀,过滤即可分离, BaCO3溶于盐酸,溶液蒸发结晶制得BaCl2固体,滤液的成分为KCl和过量的K2CO3,需用盐酸除去过量的K2CO3,再蒸发结晶制得KCl固体。(1) 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需将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故操作的名称是溶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入过量试剂a为K2CO3,用K2CO3将BaCl2转化为BaCO3沉淀,过滤即可分离,故操作的名称是过滤。(2) 由上述分析可知,试剂a是K2CO3,试剂b是HCl,固体B是BaCl2。(3)加入碳酸钾,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 ,沉淀A为碳酸钡,加入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 CO2+ H2O。(4)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按该方案进行,滤液的成分为KCl和过量的K2CO3,则氯化钾中会混入碳酸钾,故该方案不能否达到实验目的,需用盐酸除去过量的K2CO3,再蒸发结晶制得KCl固体,故应在操作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5) 沉淀A1为碳酸钡,知道碳酸钡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钡的物质的量,根据钡元素守恒可知氯化钡的物质的量,从而可得氯化钡的质量,从而求出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固体B为氯化钡,根据氯化钡的质量可直接求出氯化钡的质量分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