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课达标系列精练 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45111419
资源大小:504.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课达标系列精练 新人教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课达标系列精练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言基础练习】1、请你给下边词语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授予( )遵照( )彷徨( )( ) 不知所措( )格物( ) 领悟( ) 一帆风顺( ) 袖手旁观( )2、(2010武汉市中考)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袅娜 惶恐 如释重负 B.浮澡 恭维 不可思意C.陶冶 苛刻 悠然自得 D.奠定 聪慧 稍纵即逝3、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4、(2010东营市中考)下列句子中各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改正过来。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即浅尝辄止;有的可以吞咽,即囫囵吞枣。只有少数需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这令我想到一则名言,“所谓的大人物,使每个人觉得自己渺小;真正的大人物,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伟大。”(埃文·埃萨尔)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中国写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_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_6、(2010黄冈市中考)“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里,留下我们很多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屡屡怅惘。在开展“岁月如歌”的活动中,你将完成下面任务: 阅读下面表格,写出你得出的调查结论,并谈谈你对就读职业中专(包括理工中专)的看法。调查数据毕业去向(百分比)对象高 中职 业 中 专社 会学 生78175家 长9064 我的结论:_ 我的看法:_【课内精读品析】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710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丁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7、所节选的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_8、节选文段的第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_9、节选的文段中着重强调“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作者这样强调 的目的是什么?_10、你认为节选的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论述的?_【拓展阅读赏析】 (2010北京市中考)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完成第1113题。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邓中翰 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有删改)-【注】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11.文章第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 _。(不超过25个字)12.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答: _1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实践探究体验】14、学完了本课后,你可曾知道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2:我觉得这是因为_。生1答:我觉得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_。生3答:因为_。 15、“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你能说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有那些著名的实验,使人们更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吗? 甲举例说: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是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格列克表演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两个直径为37厘米的铜制半球做实验,使两个半球完全吻合,在其中一个上装上活栓,通过它抽掉球里的空气,并防止外面的空气钻进去。然后,在每个半球上套上8匹精壮的马,向相反方向拉,都未将铜球拉开。最后随着一声巨响,才拉开。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的存在也因此得到认同。 我举例说:_ _生2:我觉得文章中已经告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16、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生3: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道理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道理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生1:我觉得中学生缺少的就是实践精神,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生4:我觉得前面三位同学的总结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作者还通过举例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如,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小贴士热情告诉你们: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都很好。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的。这样,作者在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参考答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y znpáng huáng cuò gé wù fn xiù 2、B 3、探讨 探察 实验 领悟 4、将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 将“名言”后的逗号改为冒号,或将句号放在“(埃文·埃萨尔)”的后边。 5、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而并非全部,体现语言的严密性。不能删掉,“唯一”表示独一无二,再没有其他的办法。6、我的结论: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或子女读高中、而不愿读职业中专,希望进入社会的则更少。我的看法:示例1:我认为如果考不上高中去读职业中专挺好的。职业中专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型人才,而国家缺少的就是这类人才,好就业,这是一大特点。另外,读职业中专国家有补贴,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示例2:我个人觉得读职业中考不好。听说我们这个地方的理工中专,管理松散、师资薄弱,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真本领,将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在校园里,得不偿失呀! 示例3:我不这样认为,再好的学校也有后进生,再不好的学校也有优等生。俗话说: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就是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刻苦地学好一项本领,我觉得抱着这样的心态读理工,一定会有出息的。7、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8、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9、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进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该改变。 10、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11.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12.答案示例: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13.【甲】 【乙】 【丙】14、示例:生1:我觉得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生2: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导致有些同学高分低能。生3: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只重视人们的理论,只重视思考,而不重视人们的动手能力,因此造成了有些同学高分低能。15、示例: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证实闪电与摩擦产生的电是相同的想法,他在美国的费拉德尔菲城做了一次实验,即在雷雨天气,将一只带有铁丝尖端的绸布风筝放上高空,当风筝与雷雨接触时,云中的电荷就通过铁丝和淋湿的牵引线传到临近地面的由富兰克林穿在风筝牵引线上的钥匙上,产生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不仅使人们对电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打破了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了”的迷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