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45263258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曹刿论战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题目解说】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文本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自主预案】1.给加线的字注音。曹刿( )请见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战于长勺( ) 登轼( )而望之 夫( )战 望其旗靡( )2.解释加线的词语。(1)公将鼓之( ) (2)何以战( ) (3)战于长勺( )(4)牺牲玉帛( )3.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C 公将战 上使外将兵 D. 夫战,勇气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2、词类活用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公将鼓之:击鼓,名词作动词用3、一词多义故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故克之 所以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跟随 以 何以战 凭、凭借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按照,根据之 忠之属也 的 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可不译 登轼而望之 指齐军4、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宾语前置】何以战 本应为“以何战”,意思是:凭什么打这一仗【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省略句】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 应为“可以(之)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5、成语(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课内探究案】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2、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知识拓展1、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2、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