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受力分析精选文档.ppt
高一物理必修一受力分析本讲稿第一页,共十四页一、弹力存在的判定一、弹力存在的判定假设法假设弹力存在假设弹力不存在(消除法)看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看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本讲稿第二页,共十四页练习:判断以下各图球练习:判断以下各图球A所受弹力所受弹力(1)(3)(2)(4)(5)ABABAAAGTGGGGTFNTTFNFNFN本讲稿第三页,共十四页二、静摩擦力的分析二、静摩擦力的分析假设法假设静摩擦力存在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假设接触面 光滑)看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看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看相对运动趋势看相对运动趋势本讲稿第四页,共十四页练习练习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分析下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分析下列情况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并判断摩擦力是动列情况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并判断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力还是阻力。(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间无相)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间无相对滑动)对滑动)(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4)汽车突然加速,木箱在车上滑动时。)汽车突然加速,木箱在车上滑动时。本讲稿第五页,共十四页三、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三、摩擦力大小的计算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在静摩擦力在0FFmax 内随外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衡条件求解根据根据FFN 进行进行 计算,但要计算,但要记住记住FN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力力G本讲稿第六页,共十四页FN=GFN与与G无关无关FNGFNG(1)(2)(3)(4)本讲稿第七页,共十四页练习练习用水平力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用水平力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力已知木块重力G=6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0.25,求求:(1)当当F=25N时时,木块没有动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大?(2)当当F=30N时时,木块仍静止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3)当)当F=10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的摩擦力多大?(4)当)当F=6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F本讲稿第八页,共十四页四、受力分析四、受力分析步骤(循规蹈矩、仔仔细细):步骤(循规蹈矩、仔仔细细):1、确定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2、隔离隔离受力对象受力对象3、按、按顺序顺序本讲稿第九页,共十四页1、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只看周围物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只看周围物体对它的力,而不看它对周围物体的力。体对它的力,而不看它对周围物体的力。2、隔离受力对象隔离受力对象:看周围的物体对它施加了:看周围的物体对它施加了什么力。画图时,可以用一个点(当物体可什么力。画图时,可以用一个点(当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时)表示物体。以看成质点时)表示物体。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即把作用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即把作用点都挪到重心上)。点都挪到重心上)。3、按、按重、弹、摩重、弹、摩(一定注意是(一定注意是静还是动静还是动)的顺序)的顺序本讲稿第十页,共十四页例题例题用力去拉叠放在一起的用力去拉叠放在一起的两物体两物体A、B,但没有拉,但没有拉动,两物体仍然保持静止动,两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状态,则()A、B受三个力受三个力B、B受两个力受两个力C、A受五个力受五个力D、A受六个力受六个力ABFBC本讲稿第十一页,共十四页例题例题2物体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作用下,A、B保持静止状保持静止状态,物体态,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的受力个数为()A、2 B、3 C、4 D、5F提示:弹力和摩擦力是什么关系?有提示:弹力和摩擦力是什么关系?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弹力一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一定有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弹力?哪个对?哪个对?ABC本讲稿第十二页,共十四页练习:导学练习:导学P36 1、2、3本讲稿第十三页,共十四页三、三、受力分析的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几点注意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不存在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力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本讲稿第十四页,共十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