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docx
æ 第一部分:产能过剩亟待化解æ 第二部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本情况æ 第三部分: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æ 第四部分:银行如何寻求新业务模式的发展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应对(2013年第15期 总第499期)Zh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1页 共52页前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告别短缺,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所替代,供大于求成为经济的常态,产能过剩的治理也随之成为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继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10年又继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整体陷入低谷。受此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幅度下降,产能过剩日益加剧。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全方位特点,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新兴产业也深受产能过剩困扰。产能过剩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之压力,而且还困扰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导致银行非常严重的信贷风险问题。如何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引发的信贷风险,支持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报告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围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光伏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报告为银行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信贷风险、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部分主要总结了政府部门在治理产能过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同时分析了过剩产能为什么越淘汰越多和新兴产业为什么也陷入产能过剩困境的问题。第二部分在我国经济减速、房地产限购以及政府不推大规模刺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需求持续疲软。而与需求快速下滑对应的却是相关行业产能建设的屡创新高。同时,船舶、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在加剧。本部分主要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从产能过剩的类型,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呈现的新特点,产能过剩的行业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时,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金融隐患将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银行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产能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本部分通过对产能过剩在银行控制风险中的表现形式的探讨,对银行应该如何处置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以及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同时,银行如何支持产能过剩行业尽快实现良性发展等方面给出了策略与建议。第四部分兼并重组对于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来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本部分介绍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业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并购贷款法的优势与风险。同时,通过列举同业中的并购贷款案例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模式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正文目录第一部分 产能过剩亟待化解6一、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将出台6(一)发改委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6(二)工信部黑白名单治理产能过剩6(三)央行信贷政策7二、新兴产业也陷产能过剩困境8(一)新兴产业制造化8(二)金融资本过剩8三、过剩产能何以越淘汰越多9(一)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三次产能过剩9(二)过剩产能再次反弹11第二部分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本情况12一、产能过剩的三大类型12(一)总量型过剩12(二)结构性过剩12(三)成长性过剩12二、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的新特点12(一)从潜在、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和长期性过剩12(二)从低端、局部性过剩转变为高端、全局性过剩12三、产能过剩的行业标准12(一)预期需求与供给量的对比12(二)产能利用率12(三)企业的存货水平12(四)其他指标12第三部分 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12一、产能过剩在银行控制风险中的表现形式12(一)识别难12(二)宏观调控难12(三)产能过剩后退出难12二、产能过剩潜藏的金融风险亟待化解12(一)不良贷款率上升12(二)引发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12三、风险应对策略12(一)设置行业融资限额,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12(二)确定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完善贷款行业投向统计12(三)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转型,设立行业融资限额12(四)借助银行优势,帮助企业积极拓展销售市场12第四部分 银行如何寻求新业务模式的发展12一、并购贷款12(一)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具有的优势12(二)并购贷款的风险分析12二、商业银行参股并购基金12三、同业发展案例12图表目录图表 1:政府各部门化解过剩产能出台的文件11图表 2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12图表 3:2008年2012年粗钢生产量与消费表现量对比12图表 4:2000年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数目及集中度12图表 5:2000年2012年我国生钢、粗钢、钢材产量12图表 6:2000年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百分比12图表 7:2000年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12图表 8:2000年2012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12图表 9: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企业数量12图表 10:2006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与产能变化图12图表 11:2000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及新增生产线数统计12图表 12:2007年-2011年我国平板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进口金额12图表 13:近年来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增长态势及其与世界的比较12图表 14:2010年201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和装机情况及预测12图表 15:2006年2010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和国内安装量12图表 16:太阳能光伏产业链12图表 17:中国企业占光伏产业链的市场份额12图表 18:2005年2011年我国多晶硅增长态势12图表 19:2006年2010年多晶硅产量和缺口情况12第一部分 产能过剩亟待化解产能过剩呈愈演愈烈态势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和政府宏观决策的重大挑战,由于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落后产能推出的措施不完善,部分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同时,巨大的产能遇到了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变化,目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发达经济体降低需求,外需骤然减少,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无形中又增加了国内的压力。产能消费不了,产能过剩问题就越发凸显。尤其是“两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很大的危害。淘汰落后产能,犹如箭在弦上。一、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将出台(一)发改委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严重存在。2013年8月2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连发两文称,将在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同时,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为重点,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除发改委外,工信部、央行等部门近期都与关于针对产能过剩的表态并出台了相关治理措施。目前,发改委、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目前已经成稿。方案重点将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5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环保部牵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将在8月正式出台,其中“控制排放”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下一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氧化铝等两高一资产业排放标准和监控将更加严格。(二)工信部黑白名单治理产能过剩1、2013年首批落后产能淘汰包含19个行业7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共包括19个工业行业1294家企业,这些行业分别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等行业。其中,2013年造纸产能计划淘汰634.86万吨;铜产能计划总共淘汰65.44万吨;铝产能计划淘汰26万吨;炼铁产能淘汰277万吨;铅(含再生铅)冶炼产能淘汰80.7万吨;炼钢产能淘汰697.9万吨;锌产能淘汰14.55万吨;焦炭产能淘汰1630.3万吨;化纤产能淘汰14.42万吨;味精产能淘汰2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淘汰1680万吨。工信部通知要求力争在2013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并确保在2013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2、钢铁行业第二批审核正在进行中工信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对报送的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进行审核,预计11月底前完成,届时将有更多钢厂纳入考核“黑白名单”。此次工信部对部分企业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审查力度不断加大。对于符合规范的企业,工信部将会同质检总局、环保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特别是在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及区域内的兼并重组、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采用差别电价、信贷收紧等经济手段,节能环保等法律约束,以及行政问责等措施,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逼迫企业退出钢铁行业。同时,目前工信部与发改委正在共同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力图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一批过剩产能;鼓励地方提高标准,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制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三)央行信贷政策8月2日,央行发布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明确表示2013年下半年,将严控对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7月24日,央行回应并未对产能过剩行业一刀切,将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将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将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将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将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而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央行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二、新兴产业也陷产能过剩困境(一)新兴产业制造化通常,产能过剩是用来形容完全竞争市场中传统产业出现市场饱和后出现的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一种结果,但是在我国,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例如,目前全国风力发电设备闲置能力40%,光伏产业在2010年的全行业毛利率30%,2011年降到10%,现在已经是全线亏损。目前我国的新兴产业已经面临制造化的问题,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热心,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用来吸纳就业和创造GDP,因而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多都集中在对制造环节的补贴,但是盲目性和重复投资等问题致使新兴产业陷入制造化的困境。很多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拉动投资和短期内增加GDP,由于不具备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能充当产业链中的低端加工或组装角色,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导致盈利能力减弱。在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下,一些新兴产业公司选择采取以规模化获取低成本和超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不惜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延长产业链,这在产能过剩初期看似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随着整个产业链的产能不断膨胀,竞争将越发激烈,而低水平的竞争最终只能导致企业利润率进一步降低,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企业和行业的研发投资,使整个行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二)金融资本过剩从形式来看,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与传统产业无异,都体现为市场供大于求。但从根本上而言,两者间有着本质区别。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更像一种产业 “泡沫化”现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是短期的,一旦消除了“泡沫”,整个产业便会很快重新进入上升通道。而传统产业的“供过于求”则是长期的,即便消除了表面上的“产能过剩”,重新实现了市场出清和均衡,那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发展周期之中。就直接成因来看,新兴产业发展“泡沫化”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失衡不无相关。这是因为,即便是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也必须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当供给水平严重偏离需求水平时,便会产生“泡沫”或“过剩的产能”。这里面通常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供给过剩,二是需求不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市场的价格信号受到扭曲。价格信号扭曲大都体现为受外部干预影响,产出端上的产品定价过高或价格预期过高。但新兴产业的价格信号扭曲主要体现在投入端上,也就是过多的金融和产业资本涌入新兴产业,推高市场供给,形成过剩产能。为何新兴产业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新兴产业因其本身的“朝阳性”而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或潜在投资价值,会吸引众多风险和投机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相对于仍在“与时俱进”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规模相对狭小。在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时,“僧多粥少”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从投资渠道来看,新兴产业内部可供投资的项目、品种及空间在初期都显得较为狭窄、规模较小,相对于稀缺的投资资源而言,各种金融资本则由于其较强的衍生性反而显得较为丰裕和“廉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受扭曲的资本成本及价格刺激,便会以极大的概率首先引发资本层面的“泡沫化”,继而带动新兴产业某些技术、产品和生产环节上供给的瞬间“泡沫化”,体现为“产能过剩”。从间接成因来看,这种从金融产业资本过剩到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资本实业资本间互动模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某种缺位。大部分情况下,新兴资本往往缘起于实业资本的创造和创新,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对更多资本的渴求,金融资本会大规模涌入,并逐渐在实际上掌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也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便具备了脱离其市场本身规律的可能,也就是开始舍弃产业本身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转而屈服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需要。尤其是,一旦资本不再稀缺,摆脱初期的投资约束,出于逐利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便似“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其被压抑的产能会在短期内一下子释放出来,产业发展也就逐步脱离其本身作为新兴产业的最大特性,即“创新性”,转而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模仿并带来泡沫。三、过剩产能何以越淘汰越多(一)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三次产能过剩1、1998年2001年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的带动下曾以两位数增长,随后经济增速开始持续放缓。政府在1995-1996年间实现经济“软着陆”,而之后试图重启经济增长。当时信贷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名义GDP增速,不过这并没能扭转固定投资增速的大幅放缓,去库存也随之一直持续,当时产能过剩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主要问题,工业企业利润率出现下滑,企业也疲于偿债。政府采用了采用限产利库、淘汰产能、限制投资等措施治理。2、2003年2006年2003年初,当年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就指出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四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之忧;2004年,产能过剩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产业,抑制产能过剩就成为调控关键词;2005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指出仍然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汽车等行业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2006年,国务院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当时政府采用严格行业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土地、环保、能源供应等措施,作为行业调整的两大主要“利器”。很多产能过剩行业都制定了明确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金融机构不予提供信贷支持,土地管理部门不予提供土地,电力企业不予供电,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3、2009年至今在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资增长十分强劲,刺激了钢铁的需求,乐观的预期又刺激了钢铁行业的投资出现快速增长,一旦房地产投资放缓,则钢铁行业立即遭受产能过剩的打击。类似钢铁行业的还有电解铝、水泥、煤炭等,产能扩张迅猛,却又面临着需求减少的困境。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监测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度整治产能过剩,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个行业作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同时列出了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从2009年至今,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见图表1)。图表 1:政府各部门化解过剩产能出台的文件时间部门文件名称2009年5月工信部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2009年9月发改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年11月发改委关于水泥、平板玻璃建设项目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11月工信部 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09年11月工信部抑制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意见2009年12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2010年4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较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年5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2010年6月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工信部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2010年10月发改委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2010年12月工信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2011年1月工信部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2011年9月发改委关于开展平板玻璃建设项目专项清理的通知2013年1月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节能减排监管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3年4月工信部关于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2013年6月发改委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2013年7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3年7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信息来源:银联信(二)过剩产能再次反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着力于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内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一直如影随形。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6倍。一边在大量淘汰落后产能,另一边在疯狂上马新项目,结果新增产能比淘汰掉的产能高出数倍之多。而如此荒谬的场景居然一再上演,致使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成为无用功,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局面愈演愈烈,直至陷入全行业性的亏损泥沼。依赖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做法,虽然看上去轰轰烈烈,每年都有大量落后产能被强制关停,但却只起到短暂的效果,并未刹住企业扩张产能的步伐,导致钢铁产能逐年快速递增,呈现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可见,要想走出淘汰落后产能的“怪圈”,就应摆脱行政化依赖,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竞争规律实现优胜劣汰。在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重压下,钢铁行业整体利润本就微薄,炼钢铁还不如养猪赚钱,而在宏观调控的打压下,基建、地产等需求量锐减,钢铁产能利用率过低的局面无法改善,亏损亦在所难免。可就是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各地钢铁企业仍然在大肆扩张产能,试图依靠将规模做大,维持行业市场地位,以便与其他企业血拼产能。显然,钢铁行业已步入“囚徒困境”,谁都不愿意压缩产能,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扩张上。其实,不仅是钢铁行业,其他诸如水泥、建材、光伏等行业,均存在着类似问题,都是在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里打转。从企业角度来说,其不愿减产有多方面因素,减产意味着不能进行正常生产,随之很难从银行那里获得抵押贷款,另外企业减产后原有销售市场会被其他企业抢走,多重因素造成过生产能再次反弹。第二部分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本情况我国参照欧美等国家的评价标准,一般把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够,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五大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设备利用率为72%;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产量的42%,设备利用率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产量的60%,设备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占全球产量的一半,设备利用率为68%;造船的设备利用率更低,只有50%左右。对照这些远低于79%的数字,以及全球低迷的市场需求,国内一批重点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产能过剩的三大类型一般来说,产能过剩可以分为总量型过剩、结构性过剩和成长性过剩三大类型。(一)总量型过剩总量型过剩,是指整个行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在建的生产能力和拟建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总量型生产过剩有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1、钢铁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一直如影随形,在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下,中国钢铁产能不降反增,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行业实现粗钢产量3 .9亿吨,比2012年同期增长7 .4%;粗钢日产高达215.4万吨,据此测算2013年全年粗钢产量将达到7 .86亿吨。在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高产”不仅推高原材料成本,同时带来钢铁行业恶性竞争,钢材价格持续下滑,行业亏损面日益扩大。2013年上半年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累计亏损企业35家,亏损面高达40.7%,亏损排名前10家企业累计亏损91.25亿元。2013上半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13%,远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4%的水平。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增长小于产能扩张,控制新增产能是化解长期产能过剩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将分别新增1.1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据中钢协最新的调研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截止2012年,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其中,中钢协会员单位2012年炼钢产能是7.94亿吨,比2008年增54.8%,产能利用率76.4%。据中钢协最新调研数据,从2006年至2012年的6年时间里,新增加的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近6倍。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效被新建扩大的产能抵消了,新建扩大的能力比淘汰掉的要多得多。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这6年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而累计新增的粗钢产能为4.04亿吨。按投资区域划分,华东华北地区投资炼钢产能占大头,占比达57%,西南西北增加较快,占比翻一倍,达15.5%。统计显示,2012年跟2008年相比,炼钢产能增量最大的四个省是河北、江苏、山东、山西,合计增量2亿吨,产量增加最多的也是这四省,合计1.2亿吨。钢铁产能降的没有增的多的背后,是扭曲了的GDP政绩观带动的产能扩张冲动。钢铁企业均为当地的最大工业企业,不仅贡献了当地巨大的GDP总量,还贡献大量的税收,另外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各地都有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强烈愿望。为了片面追求规模竞争效应,钢企规模越来越庞大。据中钢协统计,2012年,5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有31家,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达62.7%,而500万吨以下的企业产量达2.67亿吨,占全国的37.3%,比2011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部分企业扩大了产量。2011年,有470家企业将粗钢产量上报国家统计局,钢产量达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74家。但向工信部申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审核的,100万吨以上的企业第一批通过了45家,第二批目前又申报了129家。两批就达到国家统计局申报的100万吨以上的总量。其中,河北省仅申报了35家,还不到河北省钢企数量的1/3。2002年-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从1.8亿吨涨到7.16542亿吨,11年来增长了近3倍,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省份河北一年的钢产量是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的1.5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钢铁行业的“生死坎”。图表2显示了近9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到2012年,产能过剩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图表 2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信息来源:银联信根据图表3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粗钢生产量一直大于表现消费量,近几年我国生钢、粗钢、钢材产量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见图表5),2000年到2008年,我国钢铁企业数目一直在上升,到2008年达到了顶峰。近两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等因素,钢铁工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数目有所减少(见图表4)。图表 3:2008年2012年粗钢生产量与消费表现量对比单位:万吨时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粗钢5030657218637236852871716粗钢表现消费量4520056600596006300069000信息来源:银联信图表 4:2000年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数目及集中度信息来源:银联信图表 5:2000年2012年我国生钢、粗钢、钢材产量单位:万吨数据来源:银联信图表 6:2000年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百分比单位:万吨信息来源:银联信2、水泥水泥行业的第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1994年,当时表现为立窑过剩,借助产能过剩,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很快取代了立窑,水泥行业完成了一次化危为机、转型升级。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004年。当时是区域性产能过剩,主要爆发在长三角地区。依靠大企业的兼并重组,部分落后产能被关停,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经济秩序逐渐恢复,加之山东福建等地还在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富余程度超过30%,除西藏外每个省水泥产能都已过剩。未来市场消化能力已经不容乐观。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阶段,高投资拉动下的水泥需求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水泥消费量30多年来一直在增长,产能过剩往往可以依靠时间来化解。但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受经济增速影响,水泥需求是有拐点的,亚洲地区国家拐点值偏高,大都发生在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在20吨左右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接近18吨,2013年预计要再增加1.6吨左右,虽然离拐点已经很近了,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泥产能扩张仍然如火如荼。早在2009年,国务院第三十八号文就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然而,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为赶上“最后一班车”突击建水泥厂的情况比比皆是,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行业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说明投资回报率难保,论理投资当应声下降,为什么水泥产能反而加速扩张呢?很多投机性资本进入是一个原因。水泥消费量波动很大,高的时候建一个水泥厂1年就能收回自投资金,很多进入者是想赚一笔就走。此外,由于地方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38号文,不断批新线,一些投机者打起了歪主意,干脆种起水泥厂来建水泥厂坐等大企业收购。近年来水泥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产能将近6亿吨。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7亿吨,其中2010年淘汰1.4亿吨,是2006年2009年四年淘汰总量的61%。2011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66亿吨,任务完成率108.2%,比2010年淘汰量增加2524万吨,增长约18%。2012年淘汰的量比2011年还要多出30%。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累计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70条,设计熟料产能15.33亿吨,实际熟料产能达到17亿吨以上。目前仍有150余条的在建生产线,预计熟料产能超过2亿吨,预计最终熟料产能将达到19亿吨,折合水泥产能大约超过26亿吨。而2011年全年水泥产量也仅为20.6亿吨,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水泥行业熟料产能利用率在77.2%,水泥产能利用率仅有73%,熟料和水泥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75%。虽然通过停窑人为控制供给压低了部分生产能力,但是产能过剩对行业的影响仍然非常明显。2012年上半年,面对低迷的需求,停窑限产也难以稳定价格,带来价格持续走低。2000年到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了221000万吨(见图表7)。图表 7:2000年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单位:万吨数据来源:银联信3、电解铝铝是有色金属之首,产量在所有金属中仅次于钢铁,具有可塑性强、比重较轻、合金强度较大等特性,是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电解铝产能持续扩张,2010年底产能已达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消费原铝1600多万吨,接近1986年世界原铝1627.2万吨的消费总量。19962010年,我国电解铝产能的平均增速高达20.44%,成为全球电解铝产能扩张最快的地区。中国到2014年电解铝产能还将扩张382.9万吨。尽管铝产量和消费量高企,但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凸显,电解铝行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过度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利润低迷。事实上,产能过剩的争议这些年一直伴随着电解铝行业。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铝大国,并实现了由电解铝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但在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六部委及央行共同出台了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电解铝、氧化铝项目的批准。然而,随后我国电解铝的产量却从2003年的554多万吨增至2007年的1250万吨。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再度重申:3年内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但这一年里电解铝产能反而出现了25%以上的扩张,及近700万吨的拟建、在建产能。20052007年,我国铝冶炼行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119亿元、281亿元和369亿元,而20082010年行业利润总额分别降至124亿元、59亿元和118亿元。此外,19962010年,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4.91%,而最近两年却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仅为68%,远低于15年来的平均水平。单从中国近3年的电解铝供需关系来看,2007年电解铝消费量1234.7万吨,产量1255.9万吨;2008年电解铝消费量864.8万吨,产量934.9万吨;2009年电解铝消费量711.9万吨,产量780.6万吨。无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电解铝产业始终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而如果拟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期,全国电解铝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2011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强调严格控制拟建电解铝项目,2011年5月,工信部发布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其中电解铝行业将淘汰60万吨落后产能,同2010年相比增长了61.72%。尽管2011年电解铝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加码,但对国内电解铝实际产能影响有限。淘汰落后产能并抑制总产能继续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解铝产业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电解铝行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困境难以改变,新出台的行业规范长远来看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能有序扩张,但是总产能并不能得到遏制。国际铝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6月原铝产量较5月份环比增加0.7万吨至393.5万吨,但是较2012年同期则增加17.1万吨,增幅为4.5%。此外,6月份全球原铝日均产量范围从5月份的12.67万吨升至13.12万吨。全球6月份原铝产量唯独中国产量实现了环比增长,从176.6万吨升至184.3万吨。2013年5月份以来,中国铝冶炼厂包括最大的铝企中铝都纷纷宣布减产,通过新闻稿统计宣布减产的产能累计达到150万吨。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了国内15家骨干电解铝企业进行座谈会,初步达成联合减产100万吨电解铝的计划,中国铝业,云南铝业,鑫恒以及中孚陆续初发公告,宣布暂时关停电解铝产能约70万吨,但是实际执行就变样了。从6月份产量来看,减产雷声大雨点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电解铝产量较2012年增长6.11%,较5月份环比增长4.4%,从而推断出6月份实际并没有减产,或者说新增产能投产,并盖过了原来150万吨减产的规模。而按照2013年上半年月均产量,那么全年电解铝产量有望达到2112万吨,较2012年同期上涨7%。(二)结构性过剩结构性过剩是指总体产能并没有过剩,而是部分需求大的产品产能跟不上,需求较少的产品却产能相对偏大。结构性产能过剩集中在一些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少的地段产品上。一般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还需要依赖进口。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典型的行业为平板玻璃与船舶行业。1、平板玻璃平板玻璃行业属于原材料行业,该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手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行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平板玻璃产量的年均增速度达到10.5左右。然而,平板玻璃行业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缺乏理性,导致该行业盲目扩张,造成供需失衡。平板玻璃在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调控。然而近几年这一行业重复建设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2010年新增平板玻璃生产线34条,新增产能1.3亿重量箱,全国平板玻璃产能已达8.9亿重量箱。2010年平板玻璃产量6.3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2010年及2011年全国新建投产了65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新增产能近2.95亿重量箱。2011年全年国内平板玻璃产量73789万重箱,比2010年增长15.8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达到了7.14亿重量箱。2011年9月,发改委针对玻璃过剩问题发布了关于开展玻璃建设项目专项清理的通知,对现有的和在建的平板玻璃生产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经过一些列的措施整改,我国2012年平板玻璃产量较2012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