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

    • 资源ID:4532207       资源大小:37.6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1.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插梅花醉”, 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B.“挼”读nu:采摘。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2.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参考答案】1.B(B项,“读nu:采摘”错,应该为挼(ru):揉搓。另外“雅兴不减”也错。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故选B。)2.词人上片一二句写自己早年醉赏梅花,三四句写中年泪洒梅花,下片三四句写晚年无心(难以)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赏梅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突出了词人人生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本题已经明确为对比手法,需要结合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的内容分析。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下片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注】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 欹:靠着。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B.“柳眼梅腮”,用词极工,又一语双关,既是对初春梅柳的拟人化描写,又是对思妇美貌的形象化比喻。C.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D.结尾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相思了一天,到了晚上,还在剪弄着灯花,以此来排遣这“浓愁”。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进行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D(应该是一夜相思,天要亮了,还在剪弄着灯花,以此来排遣这“浓愁”。)2.用有形的形态动作来表现无形的内在情感。愁本无形,却言“抱”,及其形象地把愁的浓度写出来,再加上“无好梦”给予慰藉,更突显其愁苦的深重。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剪”“弄”两个传神动作,将女主人公夜深无眠、孤寂思念等复杂心态含蓄地展示出来,再著一“犹”字更活画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意蕴丰富。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实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加强语气、强化情感。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秫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参考答案】1.B(B项“恬然自适之情”理解不当。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本词中,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仅闭门,而且关窗,可知不是恬然自适之情;“人老建康城”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感。)2.“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运用对比手法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上句写春归,下句写人老,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情致更为丰富,意蕴深长。形式上两句对偶,词句音韵和谐,抒发情感充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从内容上看,“春归”和“人老”构成对比,从结构上看,构成对偶,“人老建康城”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孤雁儿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藤床纸帐”:“藤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吹箫人去”:出自列仙传,写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一枝折得”: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赋诗以赠。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从这首词的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深切思念。B词一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醒来,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C“沉香断续”二句,写词人只有玉炉相伴,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而词人无心再续,心情如水一样平静。D“梅心惊破”句,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用一“惊”字,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和神情都活现出来。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心情如水一样平静”错误,“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两句意思是: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可见并非“平静”。)2借景抒情。借“小风”“疏雨”这些意象渲染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凄苦的心境。(分析叠词“萧萧”也可)用典。“吹箫人去”用弄玉、萧史典,委婉含蓄表达主人公对亡夫的深切悼念;“一枝折得”用陆凯折梅寄远的故事,表达独居的孤苦。(分析出一个典故即可)设问。“肠断与谁同倚”句,用问句强烈表达了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肝肠寸断、无依无靠的痛苦。(答反问、直抒胸臆也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念奴娇春情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开头三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景象萧条,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兼以细雨斜风,则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B.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诗成酒醒之后,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C.柳和花用“宠”“娇”来修饰,运用拟人手法,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爱,表达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关心。D.下片写词人枯坐愁闷,恹恹入睡了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辗转难眠的忧愁和凄然溢于言表。E.词中“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实写丈夫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却都飞走了,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2.词中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E(B项,“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赏析不恰当,词人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闲”并非悠闲,而是“闲愁”,表现出 种伤春念远情怀;E项,“实写”赏析不恰当,应是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表达对丈夫无尽的思念,是虚写。故选BE。)2.寂寞无聊的惆怅。词人所居庭院景象萧条,寂寥无人,倍感凄清,透露出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慨。思念亲人的忧愁。丈夫远离,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表明词人为离情所苦。悲时伤春的伤感。寒食时节,垂柳繁花异常美丽, 但因多雨,游赏不成,而花受风雨摧残,透露词人的感伤。天晴赏春的喜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日高烟收的清朗带给词人些许的喜悦。【解析】词中蕴含词人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题可以根据对词内容分析和词下注释得出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是词人早期作品。根据注释和注释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的一个寒食节,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所有首先本词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词人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丈夫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注】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安石: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上片前四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分时节,地点是某处楼台。B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现寿宴场面热闹。C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东山”代指友人。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2.这首词的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东山”不是借代手法,是用典,将友人比作谢安。)2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2分)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2分)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2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6分)【参考答案】1.D(D只是借责怪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非真认为屈原眼光有问题)2.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2分)“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2分)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高尚品德的追崇。(2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好事近悼春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注】缸:灯。鴂:鹈鴂。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妖娆,尤其是其高中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2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该是“伤感”。)2抒情: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独苦闷而无法派遣的幽怨之情。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了幽怨。酒阑、歌罢、空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鹈鴂凄厉的叫声,营造出了幽暗、凄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了幽怨之情。【解析】下片起拍意谓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时光已成过去。室内人用饮酒唱歌排遣幽闷,愁绪更集。接下去的“青缸”之光不仅忽明忽暗,甚至自动熄灭,可见环境之冷寂阴森。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而且与上片相应,使全词浑然一体。全词景、物、声、情水乳交融。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注】这首词为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1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 表现了庭院的深邃。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髙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缥渺清幽的特点。C.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D.这首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2. 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答案:C(C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念丈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2.拟人。“玉瘦檀轻无限恨”“浓香吹尽有谁知”两句中的 “恨”“有谁知”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心态。衬托。用梅花的“瘦”衬托杏花的“肥”,视觉形象鲜明。借物抒情。本词主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并借助梅花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闺怨之【解析】本词像词人的其他词作一样,通过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统揽词人的诸多作品,多数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的闺怨之情,本词也基本属于这类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主要应在用词、造句、抒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词人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易逝。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她内心绵绵痛苦的情感,“才”“却”的使用,真切地表现了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D.词人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2.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请分析这句诗在全词中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A(A项“比喻岁月流逝”错,这句诗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它写出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等丰富的感受。故A错。)2.写景之妙: “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借景抒情之妙:花开花落.借写自然界现象,写丈夫别离的伤感;枕席生凉,借肌肤的触觉写凄凉的内心感受,含蓄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结构之妙:首句领起全篇,为全词奠定了凄美的抒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以及情感主旨及结构技巧。鉴赏时要从内容、结构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抓住题干中“精秀特绝”,首先赏析这句诗中用到的手法,选取的景物从室外到室内,“红”“香”“秋”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三个角度点染秋天给词人的感受,此句整体上又是借景抒情,抓住“残”“秋”分析词人的伤感、孤独、寂寞。然后回答“作用”,注意此句是开头第一句,总领全篇,奠定抒情基调。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南渡,这首词与这一段的生活感受有关。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谩有:空有。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接”“连”两字,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B.“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形象地传达了词人的感受。C.最后三句,词人化用典故,借大鹏鸟翱翔于九万里的高空并自在逍遥地飞去三山,塑造了一个豪迈壮伟的形象D.词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片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2.本词传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借大鹏鸟翱翔于九万里的高空并自在逍遥地飞去三山”错误,根据最后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见是词人乘轻快的船前往,而非“大鹏鸟”前往。)2.孤独无依的痛苦之情。上阕前两句写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词人在风浪颠簸中流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或:下阕中“路长日暮”也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的苦闷(或: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生不逢时的苦闷)。“谩有惊人句”,词人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抒发了愤懑之情。对美好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之情。词人直言要借助风之力,到达美好仙境。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豪情。“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表现了理想的高远超越。【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词一开头,写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体现出孤独无依的痛苦之情;“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添字丑奴儿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1.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2.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解析】1.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首句的作用,“窗前谁种芭蕉树”是一个问句,用一个问句开头,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第二问是考查形象的特点,“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感怀李清照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注】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公路,袁术字公路。三国志袁术传注引吴书:袁术兵败后,饥渴交至,叹曰:“袁术至于此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到莱州看望丈夫赵明诚,而他整天奔波于应酬之中,诗人于几前想象二人以前相约为诗的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B本诗首联引用袁术走投无路的典故,来喻指丈夫所处的环境,明写赵明诚在物质上的缺失,实写其在精神层次上的缺失。C从颈联中可以看出,谢绝尘俗,吟诗写作,追求一份清静简单的生活,是诗人此时的想法。寥寥数语刻画出诗人的形象。D诗人以一种调侃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向往的生活场景,写出了夫妻二人不同的追求,也暗示了心中的些许失落之感。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分)【参考答案】1.A(理解有误,“诗人于几前想象二人以前相约为诗的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说法错误,从诗前小序可以看出,诗人来到丈夫住处,孤独一人,案头上有本礼韵,因此随手翻开,拟以所翻开页上的字为韵来写诗。偶尔翻到“子”字,于是以“子”字为韵,写了一首感怀诗)2.借景抒情,首联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也表现了诗人的心境。借典抒情,颔联借“孔方兄”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人向往钱财的轻蔑之情。借议抒情,颈联和尾联在议论中抒情,诗人认为写诗需要闭门谢客,焚香静思,才有好构思,才能寻佳句,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志趣。(每点2分)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八咏楼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注】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四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古风流八咏楼”,可以说写尽八咏楼之气魄,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B.“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通过写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名胜,引发作者慨叹身世之苦。C.“水通南国三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婺州水道非常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D.作者非常重视文字技巧,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有助于作者作品风格的多样化。2.有人点评此诗歌“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引发作者慨叹身世之苦”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引发作者慨叹八咏楼可能落入敌手的家国之愁”。)2.从思想情感上看:不同于李清照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的哀婉凄美,此诗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江山留与后人愁”写出了诗人愁肠百结,心忧国事,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哀叹宋室之不振;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从用词上看:“千古风流”“三千里”“气压”“十四州”等词凸显壮阔的诗歌意境,以豪气和壮阔的意境展现作者心忧天下的内心愁苦。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上枢密韩公诗二首(其二)李清照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注】韩公:南宋绍兴三年,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奉表出使金国。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连昌宫:唐宫殿。花萼楼:唐玄宗时期的花萼相辉楼。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皇华”出自诗经,意谓极大的光华,后以“皇华”作为使者或出使的典故,在此指“韩公”。B.在这首赠与韩公的诗里,诗人首先想象了韩公出使金国,受到旧都百姓夹道欢迎的情景。C.颔联中写连昌宫和宫内桃花,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D.颈联写皇帝对百姓的怜悯和上天顾念苍生,意在表明恢复宋朝江山社稷本就是众望所归。E.尾联诗人费美“圣君”,表达对南北统一充满信心,并对朝廷的会盟讲和之策表示理解之情。2.“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如何表现?请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1.CE(C项“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错误,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E项“并对朝廷的会盟讲和之策表示理解之情”不对。“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2.旧都百姓看见南宋使者时的惊喜之情,诗人久盼南北统一的爱国之情。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旧都百姓见到南宋使者出使金国的惊喜之情。诗人通过想象鸟鹊以惊喜的心情迎候南宋使者的场景,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解析】题干“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感情?请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感情”“感情”“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惊喜”“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接着结合诗句“华萼楼”“鹊”“惊”,手法“拟人、想象”分析情感。“华萼楼”,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这里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并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