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

    • 资源ID:4532294       资源大小:35.3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柳长句杜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注】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不嫌,一作“莫将”。与桃花,一作“感杏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C.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D.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A“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不恰当,写“落日”“流水”意在突出时光的流逝,写“春光“柳树”意在突出春景之胜。)15.“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巫娥”“宋玉”用典,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有题干可知,只是对颔联情感的赏析,但在分析情感时,也要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颔联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其中的“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这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巫娥”“宋玉”的用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悲吴王城杜牧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面在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实际上蕴含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B.颔联通过想象,虚写柳枝含翠,住所花开,意在感慨物是人非、盛景不再。C.颈联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对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的赞美之情。D.尾联既抒发了对吴王城衰败的悲叹之情,又表达了对晚唐国势江河日下的忧虑。2.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赞美之情”分析不当,主要是借写这些女子感叹当年吴王宫廷歌舞升平的生活已然不在,繁华已成过眼烟云。)2.动静结合。“水精波动”是动景,“楼台”是静景,又以一“碎”字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立体的画面。虚实结合。“二月春风”“江水”“楼台”是实写,“吴王宫柳”“宅房花开”是虚写,虚实结合,由眼前之景推及往昔画面。渲染。通过春风、江、水波、楼台、翠柳、花等一系列景物的渲染,表面在写美景,实则是吴王城“国作荒原”的写照,以乐景衬哀情,悲叹世间的兴衰变化。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2.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仙掌:汉代建章官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蔬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回经挽学时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2.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价本诗说:“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1.D(“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表述错误。)2.首联写深秋时节,回纥挑起了战争,领兵南下。诗人以大雁惊飞哀鸣象征着百姓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凄凉景象。尾联诗人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本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句句写雁,但实际上是处处写时事、写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参考答案】1.C(“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2.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 分)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 分)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 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1.B(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2方法: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作用: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河湟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2.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要求对诗歌的尾联进行赏析,注意从内容和表达的角度切入,从内容看,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运用细节描写,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从表达看,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自贻杜牧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注】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彩缋:彩色的绘画。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C.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参考答案】1.C(“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选对一个2分,两个5分)2.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烘托凄凉黯然的意境,衬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C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做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D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2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6分)【参考答案】1C(C项,误解诗句意义,“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本句写出了他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科举封侯的不屑。从而表达对张祜这种清高豁达精神的盛赞和敬重。)2诗歌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道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敬仰之心。【解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诗句内容是思想情感的依据,答题要包含诗句内容分析及诗人思想情感的归纳。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留诲曹师等诗杜牧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恨。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注】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二子曹师晦辞、祝柅德祥等。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 琵琶行也都属此类。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C.三、四两句诗意在強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诚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2.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6分)【参考答案】1.B(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以姿态分美丑,紧接着三、四两句诗是说唯有人不这样,人的美丑是由学与不学来定,因此前两句诗的作用是起兴,而非统领全篇。)2.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从结构上讲,总结前文,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为后面对儿子的叮嘱张本。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杜牧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注】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黦(yu):污迹。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B“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C.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D“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不恰当,这是象征处在高位的人欺负弱势的人)2.蕴含着对张祜的思念之情,诗人南亭散步时看到美丽的春光,却不能与朋友一起欣赏,因而勾起了对张祜的思念;用百舌鸟欺负其他鸟,象征张祜遭元稹排挤,诗人为张祜的遭遇而打抱不平;借张仲蔚这个典故,表达对张祜的被迫隐居、有才华不能施展境遇的深切同情。(每点2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要注意题目的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诗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题的解答应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和诗句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作用的解答则主要是结构这一方面的。“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邻居写出在南亭散步的情景,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景致,却不能同自己的好友一道享受自然风光的馈赠,这里反映出对好友的无限思念的情怀;“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两句写出了诗人为自己好友因仕途如此遭遇,这种困难实际上凸显出一种无奈的心酸,这也是为好友的一种打抱不平;“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这是一个典故,表达出张祜的遭遇困难,也写出了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懑与无奈。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注】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九日”是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皆是传统项目。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参考答案】1B(B 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3分)2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润州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宕开一笔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B在月明之夜,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于是借桓伊的笛声来表达心中的无限哀愁。C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D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2本诗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参考答案】1B(B中不是“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而是倒装,“明月中传来了出塞笛声,又让作者想到了桓伊。”)2.颔联对比: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颈联互文: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为后人所倾羡。作者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感慨。两联采用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手法: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哀惋之情。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杜牧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注】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一阳生:指冬至日。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C第五句“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2.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是从自己方落笔。)2.“疑”字把诗人客居江南所闻所感与弟弟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和担忧,语前情深,真切感人;“疑”字回扣颈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杜牧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辞客倚风吟暗淡,使君回马湿旌旗。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注】诗题原为“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横江:渡口名。许浑:晚唐诗人,时任安徽当涂县令,与杜牧多有诗作赠答。仲蔚: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善属文,好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春时节,作者乘船依次经过和州、横江,沿途受到裴使君、李赵二位秀才等的迎接。B.横江渡口细雨纷飞,芳草初生,万株杨柳的枝条在微风吹拂下,随着水波轻盈地飘荡。C.“雁初浴”“蜂未知”呼应诗题中的“初春”,点明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而又不乏生机。D.作者和诗友相见,倚风即兴唱和,使君回马之际旌旗沾湿,自然照应首句中的“微雨”。2.本诗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依次经过和州、横江”有误。)2.运用典故,将许浑比作高士张仲蔚,表达对诗友的赞誉和思念之情。称赞许浑的诗才,想象他又写了不少诗。表达春光易逝朋友别离的调怅伤感。(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诗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参考答案】1.C(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2.示例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此题没有限制鉴赏角度,所以鉴赏时先要选择一个角度,然后结合诗句实际分析。抓准鉴赏角度2分,结合诗句2分,效果分析2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