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合成材料助剂项目投资计划书_参考模板.docx
-
资源ID:4547852
资源大小:131.51KB
全文页数:1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如皋合成材料助剂项目投资计划书_参考模板.docx
CMC泓域咨询 /如皋合成材料助剂项目投资计划书报告说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五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消费水平加速提升等趋势的深化,下游产业对化工产业的发展质量要求逐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为化工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0876.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0887.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37%;建设期利息1074.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1%;流动资金8914.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52%。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00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78647.25万元,净利润15621.8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3.72%,财务净现值16548.77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63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5G在行业中的应用。继续做好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开展重点行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推进仓储物流、销售服务和企业管理的应用,促进企业和园区的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化肥、农药、涂料等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推进生产企业商品编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追溯体系的应用。鼓励生产企业建立产品用户基础信息库,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提高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融合度。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9一、 国外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9二、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12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9一、 江苏化工产业全国领先19二、 江苏化工产业发展主要问题20三、 坚持科技强市,加快集聚创新资源22四、 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的发展机遇24五、 产业发展重点27六、 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29第三章 项目概况33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33二、 项目建设地点33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33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34五、 建设背景、规模35六、 项目建设进度37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38八、 环境影响38九、 建设投资估算38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39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41第四章 项目选址方案42一、 项目选址原则42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2三、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46四、 坚持转型升级,做实做强实体经济48五、 坚持精明增长,聚力提升品质内涵49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52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52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53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54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55一、 优势分析(S)55二、 劣势分析(W)57三、 机会分析(O)57四、 威胁分析(T)59第七章 运营管理模式67一、 公司经营宗旨67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7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8四、 财务会计制度71五、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74六、 人才队伍壮大工程75七、 标准体系建设工程76八、 严格危险废物监管78九、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79十、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79十一、 推进生态环境保障工程80十二、 重点企业培育工程84十三、 技术装备提升工程85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87一、 公司发展规划87二、 主要任务88第九章 建设进度分析91一、 项目进度安排9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91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92第十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93一、 人力资源配置93劳动定员一览表93二、 员工技能培训93第十一章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95一、 编制依据95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96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97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98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99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99七、 环境管理分析100八、 结论及建议101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3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03二、 建设投资估算104建设投资估算表106三、 建设期利息10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6四、 流动资金107流动资金估算表108五、 总投资10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9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0第十三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12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12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6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8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9五、 偿债能力分析11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1六、 经济评价结论121第十四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122一、 项目风险分析122二、 项目风险对策124第十五章 项目总结分析127第十六章 附表附件12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3建设投资估算表133建设投资估算表13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5流动资金估算表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8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国外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一)亚洲仍是增长中心东亚地区是世界宏观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制造业不断向亚太地区集中,提高了化工产品的需求量。亚太地区人均化工产品消费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保持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未来化工产品消费增量主要集中在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制造业占比高、经济增长稳定的国家。近年来大型化工集团通过跨国并购、重组、合资或独资等方式,不断向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国家拓展市场。东亚和东南亚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具备产业发展潜力和城市发展空间,将保持世界化工市场增长的中心地位。(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随着发达国家市场逐步成熟和产业技术进步,世界化学工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不断优化。一方面,资源导向型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如能源、生物质、化学矿转化等。另一方面,客户导向型产业在产品种类上日益精细,差异化程度加深,如新型功能材料、电子化学品、膜材料、纳米材料和催化剂等。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长期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能源、人口、健康、环境等发展趋势,加速向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产业转移。(三)企业加强业务聚焦跨国化工企业通过持续的业务整合和优化,逐步退出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传统化工领域,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在所属领域的优势地位。发达经济体的企业通过停止或减少本土的化工生产,转向在资源国或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地区投资。新兴经济体的部分企业则寻求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在发达国家寻求并购对象。在发达经济体对全球一体化支撑变弱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企业的海外发展道路愈发重要。(四)原料多元趋势加深在国际能源市场复杂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根据国情制定和调整能源战略,大力实施原料供应多元化成为全球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包括: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逐步成熟,轻烃、凝析油、重油在化工原料中的比例将继续提高;以煤为原料生产烯烃、油品、天然气、乙二醇、芳烃等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得到市场验证,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还将取得进一步发展;生物质原料的替代作用得到高度重视,有助于推动化工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五)创新驱动继续深化在传统化工产业产能过剩、成本持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的情况下,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途径。科技创新成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以技术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已成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化工新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产业。其中,价值更高、性能更突出的高端化工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特别是生物医药、包装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建筑材料等将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的市场份额将迅速扩大。生命科学产业将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龄化步伐加快,人们逐渐认识到医疗和营养保障对于人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更安全和更健康的食品、药品的需求也将逐步提高。未来十年,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努力追求的另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六)信息技术推动变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为传统的化工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一是使化工生产流程深度集成优化,在“安、稳、长、满、优”的基本要求之上,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生产和管理效率。二是通过引入信息化平台,改变传统化工企业供应链效率低、仓储需求量高的状况,实现上下游企业以及跨产业的协同运营。三是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与客户沟通合作,促进化工产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新型服务模式转变。四是面向全球化经营,通过信息手段将世界各地的生产、物资、物流、人力等进行全面整合优化。二、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十四五”是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按照“重质轻量”的原则,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向石化和化工产业强国迈进。(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及产业布局规划要求,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优化布局化工园区。在“十三五”有序推进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十四五”继续推动并完成,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不再布局新的综合性大型石化基地。综合考虑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安全保障、产业基础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地区,结合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按照环境准入条件要求,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升级示范,着力提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提高装置竞争力,促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二)深化结构调整,推动动能转换“十四五”期间,继续控制炼油、尿素、磷铵、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电石、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加强现有传统行业装置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产品应用研发,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鼓励企业搞好节能减排,通过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和差别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差别化政策,提高落后产能使用能源、资源、环境的要素成本。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三)加强园区建设,鼓励技术改造按照“一体化、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原则,加强园区建设,提升安全环保水平。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全面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企业在“搬迁入园”时,要因地制宜地编制好企业规划,合理安排好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在保证环保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园区项目准入管理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制度,实施规范的准入条件管理。要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开展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要对园区进行规范认证,对园区内企业要经常督促检查,对不合格的企业要及时限期改造或清理退出。要加强园区公共平台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要完善基础设施及监控、应急系统等配套保障,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四)紧抓创新驱动,抢占发展高点围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及国计民生重大需求,加快培育石化化工战略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大力推动化工新材料与现代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军工、建筑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开发一批处于国际领先的重大引领性创新工程,开发一批对于行业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技术,开发一批可以解决行业共性的难点、堵点的实用工程实践。要重点推进新产品应用技术开发,加快培育新产品市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五)坚持绿色发展,深化节能减排按照产业政策,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与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搞好循环经济,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发展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重点开发推广高毒原料替代技术,推广催化加氢、绝热硝化等清洁生产工艺。淘汰含铅涂料平炉法工艺生产高锰酸钾、间歇焦炭法生产二硫化碳、有钙焙烧法生产重铬酸钠等高污染工艺。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加快炼油、涂料、农药、胶粘剂等领域有机溶剂替代和生产过程密闭化改造。重点开发煤化工、染料、农药等行业废水治理及再利用技术和废旧塑料、轮胎等有机物的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工艺装置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蒸汽等级和能效水平。大力推进煤灰、碱渣、磷石膏、电石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利用焦炉气、电石炉气和黄磷尾气等生产化学品。加强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六)促进智慧融合,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5G在行业中的应用。继续做好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开展重点行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推进仓储物流、销售服务和企业管理的应用,促进企业和园区的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化肥、农药、涂料等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推进生产企业商品编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追溯体系的应用。鼓励生产企业建立产品用户基础信息库,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提高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融合度。(七)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开放步伐坚持全球化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国际贸易。稳定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橡胶、硫磺等资源型产品进口,提高国内市场保障能力。增大传统产品的对外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减少国内市场压力。借“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对油气和煤炭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增大对外建设投资。利用国内市场和人工等优势,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尤其鼓励外资在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投资,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内建立全球研发中心,提高更高层次的利用外资水平。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参股和建立实验基地以及营销服务体系,壮大企业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行业组织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解决国际争端,提高在国际组织的地位,提升国际话语权。(八)化工生产安全要求及环保形势我国化工行业正处于升级发展阶段,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安全环保理念较落后、部分企业安全环保工作流于形式、忽略安全风险评价、缺乏安全环保机制建设等。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制定系列法律法规。202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这是历史上又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在推动化工企业进入合法合规园区的同时,对于“散乱污”化工企业的治理也在同步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已有10余省发布了关于化工园区和辖区内化工企业的阶段性整治成果和未来的规划,涉及近千家园区的取消,数万家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我省是化工大省,2016年启动“两减六治三提升”(即“263”行动),开展化工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9年4月,省委办公厅正式下发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提出“依法依规推进整治提升”、“压减沿江地区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压减环境敏感区域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等举措。我省对化工产业史无前例的重拳出击,深刻影响着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2020年4月8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指出,要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认识整治提升江苏化工产业的重要性;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通过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治理措施,加速淘汰安全系数低、污染严重的化工园区和企业,加快提升江苏化工产业发展层次;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手段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整治提升。这表明整治提升化工产业,绝不是不再发展化工产业,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地发展化工产业。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江苏化工产业全国领先江苏省是我国化工大省,现已形成从炼油、乙烯生产到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制造等多门类产业体系,化工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地方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企业数量看,全省现有化工企业占全国规上化工企业的7.0%。从产能规模看,我省的多个子行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炼油能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四位,占比为4.9%,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比重为6.5%;乙烯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为8.8%,居第四位;醋酸规模国内第一,占有全国总产能约38,其他部分有机原料如双酚A、丙烯腈、环氧丙烷等在国内也占有较大份额;聚苯乙烯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和聚集优势,GPPS/HIPS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48%,居全国第一位;工程塑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产能全国第一;我省氟化工生产企业总产值约占全国氟化工总产值的16%;精细化工产业中传统精细化工产能全国领先,特别在农药及中间体、涂料、合成材料助剂、多功能中间体、染颜料及中间体、油脂化工等方面优势突出,新领域精细化工中电子化学品领域全国领先,部分品种如电子级双氧水、N-甲基甲酰胺、六氟磷酸锂等全国第一。从技术水平看,我省是全国化工行业技术研发领先的地区。在聚烯烃生产工艺和产品牌号开发、新型聚氨酯扩链剂工艺和产品开发、聚醚胺产品开发、GPPS/HIPS工艺开发等方面确立了引领行业发展的地位。二、 江苏化工产业发展主要问题(一)产业结构层次尚待优化我省近年来实施“基地型”、“龙头型”高端战略,汽车、电子信息、化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档化工产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我省虽然在化工新材料等部分领域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产品仍以通用合成材料、传统精细化学品等为主,差异化产品和中高端产品比例相对较低,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特别是向下游终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延伸能力不强。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外高端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尚不能充分满足下游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间横向关联度较低,副产品综合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产业整体竞争实力仍有优化空间。(二)先发劣势特征依然突显我省以农药、染料等为代表的传统精细化工领域企业数量众多,产值占全省化工行业总产值的24.5%,但存在布局分散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我省涂料产业也存在小而散的问题,亿元以上产值涂料企业仅占25%,而其余75%的企业产值贡献仅占涂料产业总产值的15%。此外,长江1公里范围内水体污染及衍生的环境风险依然存在,沿江企业向沿海、苏北地区适度转移仍需持续推进。(三)产业集约水平仍需提升入园率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化工园区数量的减少,导致“入园率”降低,取消定位的化工园(集中)区企业产业一体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企业多、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全省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78.0%,产值亿元以下企业占比60%,产业组织结构有待提升,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安全环保水平较差的小型化工企业仍然存在。省内化工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园区定位不明确。各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明确重点发展1-2条主导产业链,但整体表现为功能定位趋同,缺乏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有效引导。部分化工园区表现为企业的简单集聚,并没有集约化、一体化功能,管理水平不高。(四)安全环保水平有待提高我省化工园(集中)区和大型项目多沿江、沿湖和沿海布局,部分沿江园区距离长江近,面临长江和太湖大保护等环境保护要求的严峻挑战和制约,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行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环保和安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未来新增产能将受到严格控制,采用节水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势在必行。(五)土地资源制约持续发展我省出台规范园区发展、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文件,通过压减化工园(集中)区数量、压减沿江地区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压减环境敏感区域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等严格举措,推动全省化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化工园(集中)区可开发用地(含企业内部未利用地)规模约占总面积的35%。发展余地较大、宜布置大型项目的地区主要为沿海/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市的化工园(集中)区。部分化工园(集中)区产业体系已较为完善,土地资源紧张,未来发展可在科学合规的基础上,适时推动非化企业、落后企业的腾退。三、 坚持科技强市,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增添引领加速、提升质量的创新创业新动能。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引领,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创领导体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一)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占据主导地位、具备先发优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普惠性奖励制度,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4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2.7%。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0个。深入推进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行动,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6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5件,确保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通过验收。(二)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启动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各主功能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搭建多层次科创空间载体。做优做强中科院化合物研究院、吉林大学汽车产业研究院、中乌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成省级创新平台4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家。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实施“148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雉水英才”引进计划,力争新引进顶尖专家和高端团队4个、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名。(三)大力优化创新生态探索建立科创委,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推动科创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市场化产业引导基金运行制度,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全年发放“苏科贷”“高企融资直通车”等各类科技贷款2.5亿元以上。健全“1+6”人才政策体系,探索有偿投资等创新创业资助方式,高品质建设青年人才公寓、国际社区,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更优的人才政策。四、 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的发展机遇(一)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化工产业存在的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环保压力加大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相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以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定向积极和定向宽松为目标。特别是民营企业座谈会以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民营经济活力和潜力集中释放,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产业结构优化潜力巨大我国化工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尚存在,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医用化工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以及催化剂、特种助剂(添加剂)等特种化学品,国内市场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这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优化的现实市场需求,也是化工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所在。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流跨国公司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增强了我国化工市场继续主导全球市场的发展动力。(三)整治提升焕发行业生机全国范围内多地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使化工产业开始焕发生机。我国乃至整个国际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行业都在谋求新发展,通过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不断落实新发展理念,本质安全得到提升、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低端产能大幅减少、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发展思路和园区发展定位得到明晰,化工产业开始焕发生机。(四)疫情后期优化发展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综合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且总体可控的。后疫情时期,世界石化产业将重构,进入新的变革与调整期。我国化工产业将朝着原料多元化、产品需求差异化、营销电商化、产业绿色低碳化、产业智能化等方向发展。随着电商的迅速兴起,对传统化工产业和传统产销模式产生冲击,营销电商化改革也是化工生产企业的营销趋势。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潮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修订出台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对排污、碳排放的标准和要求均有所提高。(五)国内循环增加行业机遇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增强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化工行业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有良好基础,增长动力将由要素投入驱动进一步向创新驱动转换,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式规模扩张更进一步向集约式绿色低碳转换,行业在国内“大循环”中需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化工行业在国内“大循环”中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链是完整的,但部分环节还十分脆弱,需要“补链强链”,而“补链强链”过程就会产生许多新机会。(六)双碳目标带来行业挑战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以往的碳减排目标更加严格。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原材料配套工业,在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和化工产业会发生深刻变化,对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对传统化石原料的科学替代、对生物基路线的深度开发都为化工产业带来新的挑战。五、 产业发展重点1、加快炼油产业升级,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炼化产品市场总量大,炼化行业在我省化工行业中仍将占一定主导地位,从行业发展来看,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降油增化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需要加快炼化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下游产品提供原料,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实施原料多元化,低碳延伸下游精深加工依托炼化一体化产业、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深度延伸加工,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形成高端产品集群。通过创新驱动,以资源利用价值提升为导向,着力提升有机原料深加工产业规模和深度、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产品链结构、提高中高端石化产品占比。重点发展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产业水平,培育优势产品链和特色企业。3、对接新领域需求,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发挥沿江沿海产业协作条件、江苏省化工基础等各项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发展机遇,全面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硅材料、氟材料、工程塑料、聚氨酯及其原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无机化工新材料、关键配套单体、其他高性能树脂等十个细分领域。力争到2025年我省化工新材料产值占全省化工产业的比重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完善新材料和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基础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多元化高端产品,提升产业层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开发,完善新材料、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研产用体系。利用化工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发挥我省化工产业基础、有机原料供应条件、区域交通条件等各项优势,进行高附加值延伸拓展,加快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集聚。面向终端需求进行配套发展。以省内主导产业的需求为导向,特别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链条或配套发展,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耦合联动发展。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高端绿色。根据各设区市、各化工园区基础条件,优先选择发展原料依赖度低、资源约束性小、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项目。4、推动产业集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产业优化传统化工产业结构,重点推进产品牌号及质量高端化升级和工艺技术绿色化升级,提高传统化工产品的高端化产品比率,满足环境保护日益严格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能结构性过剩的行业坚持存量调整,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替代。产能阶段性过剩的行业,加快消费市场培育和产品多联产转型。结合产品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对现有企业实行集约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高端产品比重,提升发展质量。六、 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1、实现园区规范管理根据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提高化工园(集中)区管理水平,用现代化理念提升现有园区发展水平,以实现资源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化工园区要坚持“高端、循环、绿色、安全”的建设原则,借鉴国内外化工区建设经验,采用“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努力打造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化工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生态建设与环境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做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通过化工园区不断的改造和提升,合理空间项目布局,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加强园区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常态化管理,提升安全环保设施和运营水平,消除园区存在隐患。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科学化管理,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2、加强园区智慧升级加快实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按照科学的园区发展理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慧应用为支撑,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实现人、物、园区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形成具备可持续生命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园区形态,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3、加快智慧物流构建加快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试点供应链资源整合和高效协同优势,加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园区、智能仓储、智能货柜和供应链技术创新平台的科学规划与布局,补齐供应链硬件设施短板。鼓励各类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异化发展,推进物流全链条信息共享,鼓励建设集撮合交易、在线支付、信息发布、位置跟踪、技术咨询、产业动态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第三方物流公共服务平台。4、提升运输安全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对危化品品名、数量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全链条、全时段监控。严格执行新的国标车辆技术要求,推广使用先进的厢式、罐式和集装箱等危化品专用运输装备,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推广使用视频监控、防疲劳预警、防碰撞预警、事故自动报警等各类先进的车辆安全设施设备,提高运输装备水平,防范安全事故发生。5、完善智慧安监体系健全完善“智慧安监”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升级软硬件配置,实现重点监管企业全部纳入,部门间横向联接,系统内纵向贯通,做到空间地理、安全设施、物品储存、救援力量、处置方案等数据信息实时上传。推动“智慧安监”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与重大危险源预警监测、互联网+执法等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如皋合成材料助剂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责任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100.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二)技术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环保、消防、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保证工厂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5、将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企业发展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6、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企业规模扩大留有一定的空间。7、以经济救益为中心,加强项目的市场调研。按照少投入、多产出、快速发展的原则和项目设计模式改革要求,尽可能地节省项目建设投资。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优化各成本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目标成本,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