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 规范训练+提升能力)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
-
资源ID:45618392
资源大小:562.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 规范训练+提升能力)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人教新课标全国通用版)一轮复习:3-1-1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规范训练+提升能力,含精细解析)一、选择题(2013年济南模拟)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良,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12题。1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2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东部季风区的太湖平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吐鲁番盆地两地自然环境和农业方面的差异。第1题,太湖平原土地减少,但土壤肥沃,而它的土地租金也不太高。吐鲁番盆地劳动力并不缺乏,土壤中矿物质丰富,由于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所以距市场远。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十分干燥。第2题,太湖平原地形平坦,降水丰富,距海近,适宜发展农耕业,多为水田,并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而吐鲁番盆地由于水源不足,农业注重灌溉,立足于干旱农业,不能以农耕业为主。但两者都应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故选B项。答案:1.D2.B(2013年济南模拟)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35题。3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A洪水泛滥B坡地开发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5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光照C水源 D土壤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聚落迁往高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水源,下游水源减少,是荒漠化导致的。第4题,读图可知交通线呈环状分布。第5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源。答案:3.D4.D5.C(2013年盐城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67题。6有关图中从阶段 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 BC D7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解析:第6题,图中从 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然后到大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7题,从到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及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答案:6.A7.D(2013年太原模拟)读世界两区域图,回答89题。8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C历史悠久,经济丰富 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9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地下水位上升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A BC D解析:第8题,甲图为巴西,乙图为印度,两国都是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巴西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巴西以移民为主,农业发展历史较短。两国都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第9题,C所在区域为热带雨林,雨林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O2增多,气候变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答案:8.A9.C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回答1011题。10我国耕地面积北方大于南方,而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南方,主要原因是()A水热资源差 B人均耕地少C土壤贫瘠 D科技水平低11西部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现实的途径是()A开发太阳能 B开采小煤矿C发展沼气 D种植薪炭林解析:第10题,北方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科技水平与南方不相上下,所以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水热资源条件差。第11题,西部属于非季风区,地势高、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太阳能解决能源问题。同时,本区煤炭资源匮乏。高原由于气温较低,不利于发展沼气。答案:10.A11.A12谚语“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属于此谚语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河流众多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 BC D解析:从谚语中可知,该山为秦岭,其以南河流众多,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答案:B读“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1314题。13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14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在阶段3最低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14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答案:13.D14.C二、综合题15(2013年北京重点中学调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嫩江的流向及水文特征。(2)据图指出AB沿线主要农业土地类型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近年来该湖水位下降,湖面不断萎缩,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嫩江自北向南流。嫩江位于我国中温带的季风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结冰期较长,流域内多森林,含沙量较小。第(2)题,从A向B,由于地形和距海远近的不同,依次形成了草地、林地和耕地。第(3)题,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水体盐度增高,湖区生态被破坏,沿岸土地盐碱化、沙化将日趋严重,调节气候、含蓄水源的功能下降。答案:(1)从北向南流动(从高纬向低纬流动)。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2)自B向A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大兴安岭以东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积温较高(夏季高温),降水丰沛(雨热同期),耕地面积广大;大兴安岭以西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为高原地形,积温较低,气候干燥,草原广阔;大兴安岭宜林地区广。(3)水体盐度增高;湖区生态被破坏(鱼类减少);沿岸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含蓄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等。16(2013年潍坊模拟)目前,东部地区已发展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率东部”的新跨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1)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2)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3)珠三角经济圈中的东莞市被称为“中国制造业之都”。该市聚集了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对该市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你有何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解析:第(1)题,三大经济圈都位于东部沿海,具有位置和海运交通优势;同时各区域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水平较高,又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第(2)题,可从生态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经济持续(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等角度具体分析。第(3)题,从产业升级和工业集聚角度看,人口还会增长;从产业转移、竞争力减弱角度看可能人口减少。答案:(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的扶持;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设施较完善。(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3)观点一:人口会继续快速增长。理由: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的集聚效应与惯性;产业升级换代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等。观点二:人口可能会逐渐减少。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出口减少,开工不足;加工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冲击,订单减少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