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202104170286.doc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本卷共20题,全卷100分。试卷用时75分钟。一、 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 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2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实行陶片放逐法C实行五百人会议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ABCD4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5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井田制的确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百家争鸣频繁的争霸战争ABCD7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BCD8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9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最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B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C军事实力明显有所增强D各地修治许多水利工程10文献通考载:“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此内容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讲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是A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B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C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D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12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A为西欧各国加强王权作理论辩护B号召欧洲各国人民为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理论辩护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论13到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1861年俄国实施了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A造成了资本的集中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C强化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国际市场1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BBCCDD15下图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9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B16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C19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建立共和制国家D20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下列文件内容与上述历史叙述相关的是A“我要让国家重新恢复尊严我要让我的国民充满信心,成为世界的楷模。”B“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C“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D“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或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不能说话柔和,气色温和),视斧钺鼎镬无如(不畏强势,不怕得罪人)也。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引自宋史·孙固传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引自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代的法律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材料四: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史料的主要观点,并评价两则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相同点。18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经济近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有2 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恢复农村公社(即村社)对农民的管理。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俄国50个省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摘编自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材料二1897年居住在俄国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移居到城市,但在1858年只有15%20%。部分贵族通过抵押土地和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但比较普遍的是贵族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摘编自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材料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场手工业的一种普遍特征。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沙皇专制政府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发动机,使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性: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摘编自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沙皇政府声称“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归纳贵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俄国现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及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19.1827年,23岁的贝蒂,哈里斯在婚后没多久就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煤矿我到了拖运工的工作,工作的内容就是从坑底把煤拖到地面上来,之后这些煤成为蒸汽机的燃料。 哈里斯在腰上缠上厚厚的带子,一根链条钩在腰带上,另一头连着煤车,她就这样把煤车拉过坑道,很多时候还要用手和膝盖在地上爬行,甚至在怀孕的时候也不例外。和她一起在煤矿工作的还有其他6名妇女以及6个孩子。他们忍受着艰难困苦和残酷的剥削,工资少、地位低,腰带和链子经常磨破他们的皮肤,因为动作慢而遭殴打更是雪上加霜。.2.小时的工作,只在中午饭的时候休息一一个小时,吃面包和黄油,这让她精疲力竭。37岁那年,拖了14年煤的哈里斯承认,“我身体不行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工作了”。_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贝蒂哈里斯成为煤矿托运工的时代背景。(6 分)(2)从“时代与个人”的角度,指出贝蒂哈里斯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出路。(6分)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3月月考参考答案1. D2. B【详解】“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制度,故选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允许所有公民参加,其运行机制中没有对英雄人物的提防措施,排除A;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因此其并不提防英雄人物,排除C;克里斯提尼改革中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这不能提防英雄人物对民主制度的威胁,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陶片放逐法实施及其作用的掌握。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实行“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俩人改革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方案,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后世封建王朝延续,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冲击了贵族的特权,因此二人变法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因此商鞅变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4B【详解】材料只是强调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国家管理者的管仲与商鞅对待商业的态度不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体现不出宗族利益的不同,故A错误;材料“轻关市之征”“市利之租必重”分别反映了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管仲“轻关市之征”,而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这是两种统治思想的不同,而不是两国传统的不同,故C错误;由材料“轻关市之征”“市利之租必重”可知,管仲与商鞅进行经济变革的目的都在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5D【解析】【详解】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D符合题意;A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最终确立”,C不符合题意。6D【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此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新兴地主的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频繁的争霸战争。综上可知:井田制的确立的时间是商朝,与题目时间不符,错误。正确;故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可以看出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故正确;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错误;故A项正确,BCD项排除。【点睛】“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是关键信息。8C【详解】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9B【解析】【详解】注意限定信息“最突出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通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是王安石变法的效果但均不是最突出效果,排除。10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程度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故D项正确。11D【解析】【详解】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根据题干“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因此“加税”说法错误,故A错误;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根据题干“中国企图以金独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可见B项流于表面,更像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而非对特点的深入分析,故B错误。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根据“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可见是与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等措施有关,而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题干中也无从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故C错误。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根据题干“中国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显然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和千预,故D正确。故选D12C【解析】试题分析:加尔文的先定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它既对新兴资产阶级起了鼓舞作用,又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提供了理论辩护。因为,上帝的“先定”是通过人的自身努力来体现的,凡是发财致富的就是上帝的“选民”,而贫穷受苦的则是上帝的“弃民”。故选C。A项明显错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当中并未有加强王权的内容;B项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当中也未涉及;D项说法错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并未造舆论,而是进行了宗教改革运动。考点:加尔文宗教改革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如主张信仰得救,但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和要求。13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作用。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排除ACD。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达到黄金时期的标志,发放“津贴”制只是伯利克里改革内容之一,只凭“津贴”制无法得出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故A选项错误;康德提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对理性做出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道出了理性的真谛,不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的标志,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掀起法国启蒙运动时法国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而不是康德的时候达到高潮,故B选项错误;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C选项史实与结论之间有误,不选C选项;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为俄国资本主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选D选项。15B【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德国,是埃及,是俄国,是土耳其。埃及在19世纪初默罕默德·阿里进行的改革,并没有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故A项错误;16世纪前期在德国进行的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故B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在俄国进行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没有建立共和制国家,故C项错误;20世纪前期在土耳其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共和国,故D项错误。故选B。16D【解析】【详解】根据“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结合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于是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故D正确;A出自克伦威尔,B出自共产党宣言,C是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一段话,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结合所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17(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司马光对王安石个人品格的评价,认为王安石虽无所畏惧,但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导致变法失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带有个人主观倾向,看法片面;材料二钱穆将王安石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认为变法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人不当、急功近利、边疆用武、聚敛财富等,失败有其必然性,看法较全面。(2)相同点: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有立法保障;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分析】本题第一问中包含两问,第一小问要求概括两则史料观点,只要准确解读史料即可;第二小问要求评价两则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注意把握评价要忠于史料的原则。本题第二问中两则材料中对同一时期中英救济制度进行比较,要求找出两者相同点,根据材料即可找出要点。【详解】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基本是司马光对王安石的个人评价,其中“素刚直”、“不少降辞气(不能说话柔和,气色温和),视斧钺鼎镬无如(不畏强势,不怕得罪人)也” 可知王安石无所畏惧,“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可知王安石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材料二中“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可知钱穆认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用人不当、急功近利”的问题,“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可知变法边疆用武、聚敛财富等弊端。第二小问,材料一主观性强,评价片面。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可知钱穆将王安石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评价较为全面。第(2)问根据材料三“养济院”和材料四“贫民习艺所”可知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三“明律”“清代的法律”和材料四“济贫法”“新济贫法”可知有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三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四“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则在”可知救济弱势群体;根据材料并所学可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点睛】材料题解题最根本的原则是尊重史料,坚持“论从史出”。18(1)变化: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目的: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沙皇政府的利益及统治。(2)途径:出售、出租土地;兴办实业;金融投资。影响: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贵族的资产阶级化。(3)观点: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制约了俄国工业化发展。理由:政府剥削,赋税沉重;农民仍存在人身依附,导致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缺失。影响: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解析】【详解】(1)变化:由材料“俄国有2 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可知,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由材料“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可知,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目的:结合所学可从加强控制和维护统治的角度入手分析。(2)途径:由材料“1897年居住在俄国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可知,其途径为出售、出租土地;由材料“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可知,其途径为兴办实业;由材料“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可知,其途径为金融投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入手分析。从政治角度看,改革使贵族的资产阶级化;从经济角度看,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3)观点:由材料“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等信息可知,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制约了俄国工业化发展。理由:由材料“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可归纳为政府剥削,赋税沉重;由材料“农民离土不离乡”可知,农民仍存在人身依附,导致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缺失。影响: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可知,它起到了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与改革前相比,明显具有进步性,能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又会“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点睛】在学习或者复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时,学生首要要做的是学会将改革分类,这样有助于从整体架构上去理解改革的内容。这里推荐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改革的程度分,分为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局部调整和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变革;二是按改革的性质分,主要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等。19.(1)原因:工业革命;蒸汽机普通使用,工厂制的建立;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妇女 走向社会。(6 分) (2)方式:参加工人运动,推进社会变革。(2 分) 前途:改革之路,参加英国宪章运动,推进英国议会改革,提高工人经济政治地位,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革命之路,接受马克思主义,组建工人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4 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0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示例二:观点:我选取观点二。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详解】一问,结合材料一“宗室勋旧,不悦者多.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灭亡,根据材料二“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二问,结合两者观点阐述,一观点围绕材料从民族特质、内部矛盾进行分析;二观点结合材料从封建化、经济交流及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点睛】此题为论述题,首要环节为确立表达观点态度,其次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并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史论结合,思维逻辑清晰化,解题过程中应注意观点阐述的逻辑联系及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