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可编辑.ppt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背景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与趋势糖尿病(DM)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明显增加DM 的主要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用于DM的医疗费用约1000亿美元DM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对DM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是20世纪后20年国际研究的重点FromP.Zimmetetal.:Bulletinofthe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48:13,2003糖尿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00%比45%),21世纪DM 将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流行 中国糖尿病流行的现状近20年我国T2DM患病率急剧上升全国部分省市的调查1980年 0.67%人均年收入 376元1996年 3.21%人均年收入 1271元2002年 45%人均年收入 7078元我国DM患病率还会继续增加糖尿病年人均治疗费用(欧元)T1DM:T2DM: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糖尿病的认识公众对糖尿病认识差,防病意识差已诊病人对治疗认识差专业人员的认识不足人员问题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专业人员,因地区、单位、本身专业水平不平衡经费不足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组织编写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并将在全国推广将首先在全国省市级以上城市组织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贯彻与推广指南,使我国糖尿病防治规范化,提高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全国推广项目指导组糖尿病患病率与日俱增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型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1型糖尿病(T1DM)T1DM发病率特点世界不同地区发病情况差异巨大,以北欧国家为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96 年 T1DM发病率为 0.5710万,全国约300万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亦不少,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左右T1DM发病率有一定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1996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1/10万)人群芬兰美国日本中国发病率35.515.81.50.6年龄校正发病率(14岁以下人群)年龄校正发病率相对危险度 (OR)04岁0.261.0059岁0.592.301014岁0.933.60 2型糖尿病(T2DM)及糖耐量受损 T2DM患病率特点患病率急剧增加发病年龄年轻化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大量存在各地发病状况差异巨大农村城市化,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患病率急剧增高T2DM患病率:1979:1.00 1996:3.21 2002:4.37 年增 0.1以上,全国约4000万T2DM发病年龄的年轻化逐代年轻现象:子代发病年龄低于父母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值得关注血糖增高者大量存在(%)时间糖尿病IGT19892.022.9519942.513.2019963.214.72糖尿病分层标化患病率分层 DM IGT省会城市4.585.78中小城市3.374.29富裕县城镇3.295.74富裕县农村2.655.02贫困县城镇2.834.11贫困县农村1.713.141996年资料年龄对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年岁DMIGT200.561.98301.363.25403.025.74507.047.846011.3411.62r0.9590.9851996年资料全国住院病人慢性并发症调查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对全国30省市自治区2万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疾病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资料准确起见,研究中所观察的对象均为大城市大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而不包括门诊或者其他科室的患者这次调查首次提供了关于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血管疾病较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样本量大,分布平衡 中国糖尿病伴发疾病患病率并发疾病1型(%)2型(%)总计(%)高血压9.134.231.9脑血管1.8 12.612.2心血管4.017.115.9糖尿病足2.65.25.0眼部病变20.535.734.3肾脏病变22.534.733.6神经病变44.961.860.3诊断标准出处:方圻主编现代内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版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点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肾脏、眼底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糖尿病住院病人大血管病变现状高血压患病率增高的倍数与国外相似,而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患病率增高的倍数则远远高于国外资料可能是由于在我国,大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缺乏简便易行的流行病检测手段,难以进行人群普查,表中所列的总人群百分比较实际为低。本研究为住院病人,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病变的检出率较高我国糖尿病住院病人微血管病变现状双目失明患病率增高的幅度较小,仅为非糖尿病者失明率的2倍左右。可能由于我国非糖尿病人群双目失明患病率很高所致尿毒症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增幅极高,可能说明糖尿病肾病是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威胁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的类型、发病年龄、病程,以及体质指数、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和性别等等糖尿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且危险系数较高。发病年龄越低,病程越长,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越高 代谢控制与慢性并发症(1)在危险因素中,体质指数、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出现的频率较高体重大的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这可能是引起体质指数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的原因,同时提示减肥有可能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 代谢控制与慢性并发症(2)高血压与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神经并发症均密切相关,收缩压与各种并发症均相关。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说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等血脂异常对并发症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中,不但要关注血压的控制,也要关注血脂的调节 代谢控制与慢性并发症(3)DCCT和UKPDS等研究报告,已经确定血糖与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并发症的相关关系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全国推广项目指导组目录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分型糖尿病的诊断普通人群中空腹及2小时血浆糖水平的频率分布3.16.1 7.03.17.811.1FPG mmol/L2hr PG mmol/L频率%糖尿病的诊断由血糖水平确定,其判为正常或异常的分割点则是人为制定,主要是依据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随着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深化,对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血糖水平分割点会不断进行修正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推荐在中国人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11.1mmol/l(200mg/dl)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诊断新标准的解释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口服OGTT试验早餐空腹取血(空腹8-14小时后),取血后于5分钟内服完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75克(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试验过程中不喝任何饮料、不吸咽、不做剧烈运动,无需卧床从口服第一口糖水时计时,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取血(用于诊断可仅取空腹及2小时血)口服OGTT试验血标本置于含0.1ml氟化钠(6%)/草酸钠(3%)(烘干)抗凝管中,搓动混匀后置于0-4立即或尽早分离血浆及测定血糖(不应超过3小时)口服OGTT试验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克试验前停用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肾上腺能阻滞剂、苯妥因纳、烟酸3-7天,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不作OGTT血糖测定静脉血浆(含水93%)糖值静脉全血(含水73%)糖值15%全血标本室温放置1小时,血糖值下降3-6%全血标本室温放置4小时,血糖值下降10-30%全血标本0-4放置6小时,血糖值下降0.3-3%立即离心后血浆标本室温放置6小时,血糖值下降0%推荐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测定血糖测定如用全血(静脉或毛细血管)测定葡萄糖值,其诊断分割点如下7.0(126)7.0(126)6.1(110)6.1(110)空腹或荷后2小时或两者糖尿病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全血血糖浓度(mmol/L(mg/dl)10.0(180)11.1(200)11.1(200)11.1(200)糖尿病诊断注意点在无高血糖危象时,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日按诊断标准内三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如复测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在随防中复查明确急性感染、创伤、循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增高,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过后复查糖尿病诊断注意点流行病学调查最好进行OGTT。如因任何原因不能采用OGTT,则可单用空腹血糖进行调查,但是仅2小时血糖增高的糖尿病者会被遗漏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IGR)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任何类型糖尿病(DM)的糖尿病前期状态空腹血糖 mmol/l7.06.17.8 11.1负荷后2小时血糖 mmol/l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有两种状态: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原称糖耐量减退或糖耐量低减)。IFG及IGT可单独或合并存在IFGIFG+IGTIGT7.06.17.8 11.1DM空腹血糖 mmol/l负荷后2小时血糖 mmol/lIGR(IFG及/或IGT)及糖尿病诊断标准(静脉血浆糖值)空腹血浆糖(mmol/l)2小时血浆糖(mmol/l)正常6.17.8IGRIFG 6.1-7.07.8IGT6.17.8-11.1IFG+IGT6.1-7.07.8-11.1糖尿病7.011.1IGR(IFG、IGT)的血糖诊断标准血糖浓度(mmol/L(mg/dl)血浆全血7.0(126)11.1(200)6.1(110)11.1(200)6.1(110)10.0(180)糖尿病 空腹 或 负荷后2小时 或 两者7.0(126)7.8(140)-11.1(200)6.1(110)7.8(140)-11.1(200)6.1(110)6.7(120)-10.0(180)糖耐量受损(IGT)空腹(如行检测)及 负荷后2小时6.1(110)-7.0(126)7.8(140)5.6(100)-6.1(110)7.8(140)5.6(100)6.7(120)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 及 负荷后2小时(如行检测)6.1(110)7.8(140)5.6(100)7.8(140)5.6(100)6.7(120)正常 空腹 负荷后2小时静脉毛细血管静脉-6.1(7.0 10.0 HbA1c(%)7.5血压(mmHg)130/80 140/90140/90BMI(kg/m2)男性女性25 24 27 26 2726TC(mmol/L)1.11.10.90.9TG(mmol/L)1.52.22.2LDL-C(mmol/L)4.0 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的出现和加重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保证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热量分配:2530脂肪、5565碳水化合物、16.7mmol/L(300mg/dl)时,应测定血、尿酮体 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时间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如有空腹高血糖,应检测夜间的血糖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血糖自我监测的注意事项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HbA1c 血糖控制达到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HbA1c平均血糖水平mg/d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糖估计值30.9(糖化血红蛋白值)60.6糖化血红蛋白每变化1%所对应的平均血糖的变化为30mg/dl.控制目标需要调整治疗糖化血清蛋白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血浆蛋白可能更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 不能做为血糖控制的目标 尿糖和尿酮体的监测尿糖的监测尿糖的监测不能代替血糖的监测 尿糖阴性时应依靠血糖监测来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尿糖的控制目标应为阴性 尿酮体的监测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双胍类药物: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还可能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糖苷酶抑制剂:延缓肠道对淀粉和果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效益比尚有待评估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正常人胰岛素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素分泌占全部胰岛素分泌的40-50%,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肝脏的葡萄糖输出速度与大脑及其他器官对葡萄糖需要间的平衡。餐时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促进进餐时吸收的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基础和进餐时的胰岛素分泌模式108607 8 9 10 11 12 12 3 4 56 7 8 9A.M.P.M.早餐午餐晚餐7550250基础胰岛素基础血糖胰岛素(mu/L)血糖(mmol/L)时 间餐后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注射时间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前(10pm)方案1RI或IA+NPHRI或IARI或IANPH方案2RI或IA+NPHRI或IA+NPH方案3RI或IA+PZIRI或IARI或IA注:RI,普通(常规、短效)胰岛素;NPH,中效胰岛素;PZI,精蛋白锌胰岛素;IA,胰岛素类似物(超短效、速效胰岛素)常用胰岛素制剂和作用特点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h)高峰时间(h)有效作用时间(h)药效持续时间(h)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IA)0.25-0.50.5-1.53-44-6短效胰岛素(RI)0.5-12-33-66-8中效胰岛素(NPH)2-46-1010-1614-18长效胰岛素(PZI)4-610-1618-2020-24预混胰岛素70/30,(70%NPH 30%短效)0.5-1双峰10-1614-1850/50,(50%NPH 50%短效)0.5-1双峰10-1614-18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补充治疗在2型糖尿病病程的早期:当血糖较高时采用胰岛素治疗可纠正葡萄糖毒性。随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仍可改用饮食控制和口服药物治疗在2型糖尿病病程的晚期: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来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口服降糖药逐渐失去控制血糖能力的时候,可采用口服降糖药和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当联合治疗效果仍差时,可完全停用口服药,而采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或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胰岛素泵治疗)。此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同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超重/肥胖非肥胖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或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以上两种药物之间的联合磺脲类或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或磺脲类/格列奈类+格列酮类*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非药物治疗口服单药治疗口服药间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续)口服药联合治疗以上两种药物之间的联合磺脲类或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或磺脲类/格列奈类+格列酮类*血糖控制不满意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类或格列酮类或磺脲类/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不满意血糖控制不满意口服药*和胰岛素(中效或长效制剂每日1-2次)间的联合血糖控制不满意多次胰岛素*胰岛素补充治疗胰岛素替代治疗注:*有代谢综合征表现者可优先考虑;*肥胖、超重者可优先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如胰岛素用量较大,可加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