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docx
-
资源ID:4590909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docx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教学重点 与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体验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用教材构思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本节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重点是犯罪的三个特征。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要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要强调,注重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教学设计首页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一、导入新课方式一:课本案例导入用课本52页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们思考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导入新课。方式二:案例导入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 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赵某为什么要受法院审判,受到什么处罚?我们将会在这节课上进行探讨。二、问题导学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4.什么是刑罚?5.刑罚种类有哪些?6.怎样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讲述: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欣赏图片,学生畅所欲言思考回答,)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阅读52运用你的经验,课上交流。畅所欲言通过展示三个具体犯罪场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从感性上认识犯罪的危害性,并逐步了解犯罪与刑法的关系。探究活动具有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激发学生思维,引出下文。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就是要加强引导,指明探究路径。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材料链接: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教师总结、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预防犯罪。二、新课讲授倾听,勾画笔记畅所欲言,据教材回答小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小组代表发言勾画,补充笔记启发学生从三个案例的分析中总结犯罪的三个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罪与罚的关系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犯罪特征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展示下列材料)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勾画笔记小组合作讨论,组长总结本组资料发言。畅所欲言,小组代表发言学生思考: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犯罪的定义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介绍刑法的作用。结合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犯罪的概念。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三)刑罚含义及种类活动三:了解刑罚(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思考: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教师讲述: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活动四:预防犯罪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查漏补缺,完善笔记勾画补充笔记犯罪的含义与特征,刑罚的含义,与种类。正文阐述刑罚的种类比较粗略介绍,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刑罚的具体类型。展示我国的刑罚体系图。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思考与讨论: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活动五:杜绝不良行为阅读学习56页,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阅读理解,整理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填写表格57页意在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学生认识的,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制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效果处理活动六:防患于未然(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整理,记笔记三、课堂总结完成课堂检测(ppt)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相关链接介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两条法律规定,这两条规定详细列举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教师补充设 计作业布置课堂检测:见课件课下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