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声音与环境单元小练-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
第2章 声音与环境一、单选题1.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至少0.1s,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A. 大于34mB. 大于17mC. 等于17mD. 等于34m2.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这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低声细语”中的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音色好坏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3.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国七万多名医护人员到武汉并肩作战,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医护人员工作时穿着防护服,通过声音可辨认彼此,依据的是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4.如图所示,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这主要是用来改变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传播速度5.某同学将一把长20cm的塑料尺用手按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尺子使之振动发声(如图所示),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12cm,9cm,6cm,比较三次发声,音调最高的是()A. 12cmB. 9cmC. 6cmD. 三次一样高6.如下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一项是()A. 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B. 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声音的变化C. 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D. 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 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 一个人音色是不会改变的D.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8.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低”是指( ) A.音调B.响度C.振幅D.音色9.小明用一台旧洗衣机洗衣服,通电使用时,由于洗衣机的剧烈振动而发出噪声,这时他采取的措施是把洗衣间的房门关上,他是通过哪种途径减小噪声的( ) A.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上述三种途径均采用10.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隔墙有耳、掩耳盗铃、低声细语、悦耳动听、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乐音特征的是()A. B. C. D. 二、填空题1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中的金属珠子撞击产生_而发声,而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通过_传入人耳。12.西游记中“夺宝莲花洞”一集中,唐僧派猪八戒探路,猪八戒却偷懒睡大觉,孙悟空变成苍蝇吵醒了他。有趣的是,孙悟空为什么不变成蝴蝶去吵醒猪八戒呢?原来一只蝴蝶10 s内振翅60次,它振翅的频率为_Hz,人类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如果从猪八戒的角度看,孙悟空变成苍蝇发出的声音是_(选填“噪声”或“乐音”),影响了他的休息。13.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利用超声波探伤的实质是利用声音传递_;台风和海啸会产生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建立这种声波接收站就能对台风和海啸进行预警。14两位同学用纸杯和棉线制成了如图所示的“土电话”。他们站在相距较远的地方,在不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位同学小声讲话,另一位同学听不见;使用“土电话”时保持声音大小和距离与上次_进行通话,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了_(选填“固体”或“气体”)能传播声音。15.如图是两个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图形可知,_图音调高,_图响度大。(选填“甲”、“乙”)三、实验探究题16.上图为小红、小辉用自制的土吉它研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_。(2)若他们选择a和b是为了研究_。(3)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答_;理由是_。(4)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_进行哪项研究:_。17.(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_越大。(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可以传声。(3)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弹起(选填“会”或“不会”),乙实验乒乓球_弹起(选填“会”或“不会”)。(4)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_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来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B.C.D.第5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