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课后针对训练10坛经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
资源ID:45924370
资源大小:1.96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课后针对训练10坛经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课后针对训练10坛经两则4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解析:C项,“此间”的意思是“此地,此处”;“间”在此处不表时间而表处所。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项“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宗”和“北宗”。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介词,因为;副词,趁机。B项,“以”,介词,表凭借;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并且”等。C项,“见”,名词,指见性;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录,记得我。答案:D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夜受法,人尽不知。译文:_(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译文:_(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译文:_答案:(1)那天夜里传授佛法,别人都不知道。(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3)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别。二、课内文本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 停留B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事由:原因,根源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持: 担任住持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就是解析:即虽然。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B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C第二段文字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南能和北秀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解析:“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错。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答案:C8第一段文字是怎样表现慧能对佛理的精深领悟和天资聪颖的?答:_答案:“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说明慧能天资聪颖,对佛理能精深领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说明慧能受弘忍青睐,从侧面表现慧能天资聪颖。“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一句说明慧能超群绝伦,易受人嫉妒,衬托慧能精通佛法,天资聪颖。三、课外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节选自坛经卷二)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向门前 却:回头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答案:C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在。B项,“即”,副词,就;连词,却。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C项,“便”,都是副词,都是“就”的意思。D项,“故”,都是副词,都是“特意”的意思。答案:B11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 B.C D.解析:是描述弘忍大师的。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所以必须排除、两项。答案:A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为禅宗第六代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译文:_(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译文:_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杵舂米的活儿。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杵舂米的活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