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doc

    • 资源ID:45962144       资源大小:51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doc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发展概况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自 1993-1997 年,世界药品销售额自 2336 亿美元增长至 2720 亿美元,98 年达 3080 美元,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本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 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 4.4 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 30 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 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据国家经贸委统计,1999 年我国医药商品销售总额达 1216 亿元,1999 年全国医药行业实现利润 111 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在亿元以上的有 24 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名的是 XX 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三九集团,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在 10 亿元以上的有 22 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位的是上海医药总公司,三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统计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建康,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面临 wto 的加入,国内市场的放开,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6700 多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 1400 种,每年实际生产800-900 种,生产制剂药 4000 多种、植物药 8000 多种。化学原料药产量 1999 年达到 43 万吨,其中二十四大类原料药 26万吨,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其中青霉素及内酰胺类药物和维生素等已成为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除少数品种外,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品种的药物我们都能生产,有的还远销国外创汇。2000 年中国最新医药行业进展:截止到 2000 年 9 月份,全国医药工业产值 1703 亿元,同比上升 23%,增加值上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医药商业领域共实现 1126 亿元,同比增长 15。4%,完成利润 4。18 亿元,原料药同比增长9。2%,中药同比增长 6%,工业利润达 8 亿元,同比增长 37。6%,全国除 XX 省外,其余省市医药利润均呈现增长势头;库存下降,应收帐款减少明显;药品销售区域差距加大,整个医药销售更倾向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六省市占全国医药市场的 60%;预计全年将实现工业产值 2300 亿元,商业 1500 亿元,进出口 63 亿元(进口 40 亿元),全行业总体利润可达 125-130 亿元。与医药行业的高速成长相对应的是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非处方药的增长速度不段加快,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三分天下,形成 21 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一)化学药物方面二十世纪 40 年代,中国的化学合成药物原料药的生产一片空白,全部依赖进口,制剂加工厂也很少。建国以来,我们的制药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生产原料药为例,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有 200 余种,到 1978 年达 900 种,总产量达 4 万多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拥有 2000 多家化学制药企业,能生产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24 大类 1350 多种原料药,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 30 多万吨,仅次于美国,并且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上化学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之一。西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全医药行业总产值(90 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增长率 19.82537%西药行业总产值 586645825109050 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 22826432041450 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3940.73939。8%50 家领先西药企业平均产值 5.686.267.488。28(二)中药天然药物方面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近代发展却很慢。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中药业十分困难。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12807 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白豆蔻、丁香、儿茶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虎骨、熊胆等也已开展。到目前为止,已对 200 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黄连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份 761 种;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 32 种之多,如利血平、强心灵、去甲乌药碱、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至今已有 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 11.5%,二类占 6.5%,三类占 40%,四类占 40%,五类占 2%,如人工麝香、双黄连粉针、绞股蓝总皂苷颗粒、六味地黄口服液、川弓注射液、地奥心血康等。中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全医药行业总产值(亿元,90 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增长率()19.82513。7中药行业总产值 24327534037631 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 6073.794.410831 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24。726。827。72631 家领先中药企业平均产值 1.932.283.043。5(三)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方面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 年代发明了重组 dna 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 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 pcr 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 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 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1.全球生物基因重组药物基本情况在美国,1993-1995 年期间,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 18.9%、17.5%和 14.8%;1996 年的销售额为 75.5亿美元,占美国整个生物技术市场 75%;1997 年的销售额为 80亿美元。1999 年,又有 22 种生物技术新药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使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总数达到 72 个(全球为 92 个)。欧洲方面,1996 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 26 亿美元。日本在 1997 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 27.5 亿美元,占国内整个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的 53%。目前美国和欧洲分别拥有生物技术公司 1300 家和 700 家。在美国,已批准上市的产品有重组-1 干扰素、重组-2a 干扰素、重组-2b 干扰素、重组-1a 干扰素、重组-1b 干扰素、重组-1b 干扰素、重组白介素-2、重组白介素-11、重组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重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重组a 因子、重组人因子、重组人因子、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链球菌 dna 酶、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重组抗 cd20 单抗、重组抗白介素-2受体抗体、重组抗癌胚抗原抗体、重组-葡糖脑苷脂酶、重组干细胞因子等。约 700 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和 fda评估,还有 700 种药物在早期研究阶段。由于生物技术在传统医药领域中极为广泛的应用以及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从病因的源头根治疾病,使生物技术产业越来越在医药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1998 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达 130 亿美元,比1997 年上升了 20%,而 1998 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 3080 亿美元,仅比 1997 年增长 11%,全球 2000 年生物药物市场份额将达 260 亿美圆,预计 2006 年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可达到 560亿美元。2.我国基因工程制药工业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 a-1b 干扰素 1989 年在深圳科技圆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期(1993 年-1996 年)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二期(1997 年-1999 年)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上马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并有几种最常见的基因药物国内重复生产严重:干扰素(ifn),30 多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8 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产企业已有 8 家,正待申报的 10 多家并还有不少厂家准备投入;集落刺激因子(csf),国内现有杭州九源,华北制药,复星实业,深圳新鹏,沈阳三生等厂家生产,另有40 家左右申报同种基因药物(仅此一项就浪费数十亿元);白细胞介素-2(rhuil-2),仅是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物,却批准了 10 家以上的产品上市,结果导致该产品 1997 年陷入困境。低水平重复的结果是产品供过于求,竞相降价,企业难以获利。2000 年 6 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第三阶段(后基因时代)。年底,中国已有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实现了商品化,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约为.亿元。截止到9 年底,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品共计 20 多种,它们是:重组人干扰素、重组(外用)、重组人表皮因子(外用)、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链激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痢疾菌苗等等。近年来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有余家企业取得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式生产批准文号。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值每年保持 1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预计今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将达 45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 1000 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生产开发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达一万多人,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高技术产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广州、合肥、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生物医药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 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 21 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全球优秀生物科技公司(按 1999 年市场值排名)公司名称 1999 年市值(亿美元)1998 年营业收入(亿美元)amgen41627遗传技术研究公司 18510生物遗传研究公司 1185elan894immunex712medimmune562希龙 506alza436centocor423genzyme387(四)医疗器械类近 20 年来,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 70 年代以后,随着 b 超、ct 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的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进入 90 年代,全球经济衰退,但医疗器械产品仍然看好。90 年代中期,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零,而医疗器械工业却增长 6至 7。西欧整个经济增长也举步维艰,而欧共体的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却在 3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率为 3.5左右,而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达 8。中国八五期间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 100 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为 30左右。1999 年中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已达到 200 亿元人民币,比八五时期增长 1 倍以上,但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 2左右。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市场也颇景气:美国市场销售增长率为 5.1;欧共体为 6.1;日本为 8.3。中国八五期间年均销售额123 亿元人民币,比七五增长 57.24,年均增长率 7.5以上。我国医用器械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多数产品为中低档,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最近在海召开的第三届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医用家具暨医护辅助设备近 4 年的销售额为 1370 亿美元,而我国仅为 13亿美元,市场占有率只有 1。(五)医药商业我国现有持证的医药经营企业 13 万多家,其中医药批发企业 1。65 万家,医药零售企业 11。5 万家。尽管 1999 年药品价格管理,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配套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对整个药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全社会医药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因此 1999 年医药商业购销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良好势头。医药商品销售总额完成 1216 亿元,同比增长 8。5%,其中对居民和社会集团零售额完成 650 亿元,同比增长 7。4%,医药商业企业亏损面为 35。8%,与 98 年基本持平,其中有 17个省市出现汇总性亏损,可见在药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尚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些经营规模大,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和一些经营有特色的小经营单位,经营业务发展教快,是国有医药经营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这类经营企业约占国有医药经营企业的 20%,但其销售额可占到国有企业销售额的 60/70%,是国有企业的精化所在。而相当一部分经营规模小,实力差,又无特色的经营单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物萎缩,经营困难的局面。(六)医药进出口方面1999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为 54.6 亿美元,比 1998 年(45.2亿美元)增长 20.75。其中,出口 32.2 亿美元,比 1998 年(30.9 亿美元)增长 4.29;程现出出口增副减缓的趋势,出口额下降最大的是化学制剂达 18%,其次是中药下降 8。5%,中药材下降 4。5%。进口 22.4 亿美元,比 1998 年(14.4亿美元)增长 56.1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卫生材料和中成药,1999 年,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包括西药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和农药,近出口主要情况如下:1、西药原料药仍是主要出口商品1999 年,西药原料药出口 18 亿美元,比 1998 年(17 亿美元)增长 5。55,占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出口总额的 56。西药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和美国。其中,1 亿美元以上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 c 及其衍生物、柠檬酸、其他未列名抗菌素等;80009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e 及其衍生物;60007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青霉素和青霉素衍生物、其他氨基酸;50006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磺(酰)胺、肝素钠等;40005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扑热息痛;30004000 万美元出品额的商品有,四环素、咖啡因、糖精钠、可的松、安乃近、林可霉素等;20003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胱氨酸、其他氨基酸、四环素盐、链霉素、庆大霉素、其他激素等;10002000 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地塞米松、双氰氨、维生素 b1、维生素b12、其他未混合的维生素、维生素 a、阿斯匹林、蜜胺、葡糖酸、磺胺双甲基嘧啶、伪麻黄碱、水杨酸、利福平等。2、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由于受到欧美技术、安全标准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制约,1999 年,医药产品进出口表现出进口保持高速增长,出口增幅逐月下降的局面。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其中,医疗器械出口 4.57亿美元,比 1998 年(4.59 亿美元)略有下降;医用敷料出口2.5 亿元,比 1998 年(2.7 亿美元)下降 8.78;西成药出口1.8 亿美元,比 1998 年(2.1 亿美元)下降 14.32;生化药出口 1.1 亿美元,比 1998 年(1.2 亿美元)下降 4.68。按出口额所占比重,依次为:医疗器械(14.19)、农药(12.9)、医用敷料(7.63)、西成药(5.72)、生化药(3.50)。二、医药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一)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医药经济发展很快,全世界预计到 2002 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 40004060 亿美元,2010 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 68007200 亿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世界最大的 500 强企业 1998 年销售收入增加 0.1%,而利润下降2.2%,但医药、电信、科技和信息等新型企业经营业绩大大好于传统企业,前景十分看好。其诱人的前景和高额利润,吸引大型跨国集团为争夺这一市场而激烈角逐。从消费结构上看,全球药品消费 85%以上集中在美、欧、日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将有较快增长。据预测,今后 10 年,全球药品销售每年增长 7%左右。到 2020 年,居世界经济前 15 位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药品市场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0 年 6 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谱的对外公布,给全球生物基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世界各国政府和知名的各大跨国制药企业正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以抢先占领市场。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削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了条件。2.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医药贸易的关税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日趋减少;另一方面,国际著名医药企业正加速其产品、技术、资金、市场等向欠发达国家渗透,合资、独资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的国际化不可避免。3.非处方药(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1996 年 otc销售额达 486 亿美元,占整个药品市场销售额的 17%。预计到2000 年,该市场将增至 650 亿美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疗效好并畅销的药品在专利期满改换成 otc 药品而延长其生产周期。这一切将促使非处方药品发展速度加快。4.在制剂方面,退皮吸收控释药物制剂前景广阔。主要是该类技术能使物达到患者的病变部位,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并极大养活副作用。自 1981 年世界上第一个透皮吸收剂上市后,目前已有 20 余品种,研究工作集中在性激素、心血管、抗组织胺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大分子多肽蛋白质药物经鼻粘膜给药已有产品问世,口腔粘膜、眼粘膜给药也有产品问世。目前发展较快的靶位给药制剂,有前体药物全盛途径和药物载体(单克隆抗体、脂质体等)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应用阶段。5.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美国 2.3 亿人口中有 2700 万在 65 岁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65 岁以上的老人都超过总人口的 10%,有关专家预测:到 2000 年日本 65 岁以上老人将达到 23.5%、德国达到22.3%,意大利达到 20.1%,我国将达到 10%,为 1.4 亿人左右。6.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天然药物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如用诱变、杂交、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等进行资源再生工作,寻找其最佳生长条件,运用生物技术选育抗病毒、抗虫害品种,生长无污染药材,应用 dna 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鉴定,应用生物技术分离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等。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目前人们对海洋资源药物的开发刚起步,随着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将具有更大优点,由此可产生有益于人类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二)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综观当前世界药业的新形势,我国医药行业十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迈进。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内涵发展,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结构升级,中药现代化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上.今后将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为中心,对于医药行业发展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关键项目产业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将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总体思路是不追求数量和扩增,要在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和地区医药发展将从实际出发,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不求全面而求特色。发展高新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三)实现中国医药强国目标之措施1.发扬优势,走仿制和创新相结合之路中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我们在一段时期内,必须走仿创结合的道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亿人口的生命健康仍要依赖大量的仿制药品取主打拳头产品,数量一般不超过 10 种,集中力量或形成局部优势打歼灭战,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却贪大洋,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gw 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 30%,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形象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市场调研。而我国医药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 10%,而且忙于或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甚至有的企业钻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空子,搞违法甚至犯罪活动。对比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形势极不乐观。(二)wto 协定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关要求随着中国在 1999 年 11 月与美国签署了,标志着我国加入wto 的进程进入了收尾阶段.中国极有可能在 2000 年底或 2001年初正式成为会员国之一、从条款看,加入 wto 后医药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让步:1.加入 wto 后的 3 年内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2.医疗器械和药品平均关税水平从目前的 14%下降到 5。9%,该条款从中国加入 wto 开始实施,并在 2003 年 1 月 1 日前完成;3.加入 wto,将取消医疗器械配额限制;4.中国不再执行对外商投资的出口比例,国产化以及其它类似要求;5.中国执行 wto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 trips 协议(三)加入 wto 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从条款看,加入 wto 后,对国内医疗器械、商业购销、医疗服务的冲击较为明显,对制药企业而言,则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两个子行业受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压力由于历史的原因,药品的生产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目前我国制药企业中药品仿制率高达 97%,国内创制新药几乎近空白,入世后,我国将面临 100 多个成员国要求知识产权受保护的现实,药品仿制这种现象将受到严格限制,因为昂贵的仿制专利药的赔偿金高达 5 亿美元以上;这就要求我国制药企业要有自自己的创新机制,要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水平,同时提高筛选新药开发环节的水平,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生产工艺等方面要努力与世界医药先进水平接轨。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药品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因为现有的国内生产的绝大部分仿制药品其专利保护期已经或既将到期。2.降低关税导致洋药价格更低,但冲击不大加入 wto 后,我国的药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 10%最终降到 5%左右,受专利保护及关税双重影响的我国化学制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冲击。而国外药特别是新药,专利药和一些制剂品种则进口更容易,并且价格会比现在更低。但由于绝对价差并不大,不会对国产药的销售带来严重冲击;同时由于很多国际性制药企业都已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运作模式一般为进口原料药后在国内分装。因此,对三资制药企业而言,其制药成本中实际征收关税的只有原料药部分。关税的下调对这些企业药品价格影响不明显。因此,无论是从医药类产品的关税水平,还是从三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看,医药产品的关税水平既使下降到 wto 成员国的水平,也不会对过内的价格结构产生重大影响。3.服务贸易业的开放会给医药商业带来教大冲击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我国已允许中外合资商业企业试点,入关以后,该领域将逐渐对外开放。面对我国医药商业的现。quot;一多二小三乱四低的局面。一是医药商业企业众多,医药经营企业达十几万多家;二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无发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国内医药流通体制混乱,价格混乱等等;四是现有绝大多数商业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低下,流通方式落后。虽然引进外商可有效提高国内医药流通业的运作效率,但凭借外商的强大的资金实力,物流管理经验,将对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产生强大的影响。尽管中国制药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相信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不可逾越。加入关贸总协定,对国内中药产业来讲,是一次难得大发展的机遇。首先,加入 wto 以后,各成员国将解除中药贸易壁垒,成员国将不能再以要求卫生部注册、提供外交部证明文件、出据 gmp 报告等非关税手段阻挡我国中药进入其市场,中国的中药出口势必大增。尽管也会面临洋中药的竞争问题,但相对于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依据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入关将有利于国内的中药厂家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其次,随着经际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质量和身心健康倍加珍视,崇尚自然和天然药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全球中药市场将逐渐扩大。如何利用这两大有利的条件加快我国的中药发展。如何将这种自然和历史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我们认为中医药必须走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加快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其核心是吸收新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长期以来,中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的拳头产品,但目前中药出口从绝对数量及占世界市场份额来看均不能尽如人意,尽管这与国外对中药的不理解、排斥有关。同时由于中药成分难以定量以及服用起来见效慢,也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对中药研究开发的重,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出现了逆差,国外大量的中药制剂输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已走在我们的前头,中国的国粹中药真正迈向国际市场尚须加倍力。五、医药中报分析(一)上半年回顾1.整个医药行业2000 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基本面可以概括为:增长快、销售好,进出口增速提高,效益明显改善。据经贸委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产值 1137.9 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 24.5,高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 13.3 个百分点。销售状况进一步改善,产销率达 92.7,同比提高 2.7 个百分点,其中药品和中成药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16.4和 17.1。进出口增幅也比较大,16 月较上年同期增长 13.5,但进口增幅对于出口增幅,医疗器械、中成药、西药制剂的进出口均为逆差,其中中药的进出口自 1999年上半年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来,逆差已持续了一年半,这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点医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据统计,列入国家 520 家重点企业中的 25 家医药企业利润 14.53 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 35,显示我国前两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已开始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集中。国重点医药企业主导国内市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2.医药上市公司深沪两市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 52 家(新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和新近转入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因股份公司运作时间不长,未予统计).2000 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共计1990996 万元,比去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总和 1535400 万元增长了 29.6%,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共 671920 万元,比去年同期的主营利润总和 457178 万元增长了 46。9%,净利润合计共158446 万元,比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总和 145960 万元增长了5.9%,51 家主营医药的上市公司(因云南白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异常,177.62%除外)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4.68%。52 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 0.129 元,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0.1073 元/每股。52 家医药上市公司 2000 年上半年总体经营状况与 1999 年上半年对比项目/年份 2000 年上半年增长(%)1999 年上半年每股收益(元)0.129-12.80.148主营业务总收入(万元)199099629.61535400主营总利润(万元)67192046.9457178总净利润(万元)1584465.9145960(二)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主营收入情况2000 年上半年 52 家主业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范围从 3421 万元到 38.1804 亿元,总收入为 1990996 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 38288 万元。主营收入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220834 万元),哈医药(381804万元),三九医药(95829 万元);主营收入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1290 万元)。西藏药业(3421 万元),天目药业(4874 万元),三家超大型公司的主营收入合计占所有公司总收入的 35。1%,则表现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情况2000 年上半年与 1999 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变化范围为从-31%344%,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的有 40 家,占 77%。主营业务同比减少的有 12 家,占 23%。2000 年上半年与 1999 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天目药业(同比下降了 31%),广济药业(同比下降了31%),威达医器(同比下降了 28。2%),同比增长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东风药业(344%),哈慈股份(221%),桂林集琦(118%),主营收入增加的上市公司多于主营收入减少的上市公司,这说明整个行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少数企业成长率更是超过 100%,表明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潜力。3.主营利润情况2000 年上半年 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671920 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为 12921 万元,主营业务利润范围从 648 万元196913 万元,2000 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哈药集团(196913 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 28%),三九医药(41260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 5.9%),上海医药(29227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 4.2%)。三家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 38.1%。主营业务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648 万元),合成制药(1107 万元),青海三普(1648 万元),2000 年上半年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变化范围为从-53%381%,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 33。7%,处在沪深股市各行业前列,这说明医药行业是获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4.净利润2000 年中期 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范围从-948 万元39591 万元,净利润总额为 158446 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净利润 3047 万元。净利润为负值的上市公司有 4 家,净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轻骑海药(-948 万元),合成制药(-507 万元),青海三普(-428 万元)。净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全兴股份(12350 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 8%),三九医药(12015 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7.8%),哈药集团(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这三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 23.6%。5.净利润同比情况2000 年中期 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与 1999 年同期相比增长 5.9%,净利润减少的有 26 家,占 50%;净利润增加的有 26 家,占 50%。净利润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合成制药(下降了 921%),轻骑海药(下降了 875%),青海三普(下降了 401%)。净利润增加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桂林集琦(增长了 187%),st-白云山(增长了 116%),恒和制药(增长了 95%)。6.净资产收益率2000 年上半年 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范围从-4.65%177.62%,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4.68%,(不包括 st-白云山)超过沪深股市 4.16%的平均值,显示行业较好的获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的有 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 7。7%;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值的有 48家。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上市公司是 st-白云山(177.62%),全兴股份(18%),上海医药(12.68%)。(三)子行业情况分析通过对 2000 年中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医药行业中不同子行业的经营状况呈现明显差异,在这里将主营医药的 52 家上市公司分成五大类分别介绍如下:1.化学制药类(20 家)。2000 年上半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主营总利润和总净利润分别为 992884 万元 360840、万元、69803 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 49644 万元、18042 万元、3490 万元,均高于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说明化学制药类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但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却低于生物制药类、中成药类和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这表明化学制药的利润率相对不高。2.中成药类(16 家)。2000 年上半年中成药类业绩增长明显,在主营业务收入、营利润同比增长 20%的情况下,净利润上涨了 7.5%,主营利润率达 43.2%,净利润率在 11.4%以上,均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表明中成药行业在规模较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在医药行业中的高利润率的特点。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随着中国加入 wto,医药类的其他子行业都要面临较大的冲击,相对而言,中成药经受打击程度最小,只要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加快中药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3.生物制药类(10 家)。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生物制药类公司在近几年表现最为突出。2000 年上半年,该子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增长 30%以上的情况下,净利润上升了16.5%,主营利润率和净利润率更分别达到 40.6%、20.7%。远远高于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尽管在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较其他医药企业小,但由于其高额的利润率以及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性,充分展现出诱人的魅力。随着人类基因组项目的不段深入以及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物制药类公司将迎来辉煌的明天。4.医疗器械类(3 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医药行业中都处于最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