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doc
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组号:第 10 课 师说 导学提纲【精讲导学】181、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全文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了解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理解韩愈所阐明的“师” 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莼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其为“韩文公”。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请求宽免百姓役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要作品收在昌黎先生文集中。三、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古已有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士族子弟凭借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以官爵的高低作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官职卑微,而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李蟠文章,写作师说。【自主学习】10知识梳理、阅读思考和自我测评1, 研读课下注释。2, 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标出不理解的句子。3, 作者觉得教师的作用或职责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或标准来择师?4, 思考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5,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从全篇出发,思考文中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7,研读精讲精练语言文字建构部分。 【合作学习】5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为对上述问题和习题进行检查互评。2.列出你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应用学习】7会活用:学业质量检查一、基础检测1,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19全国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2)韩愈在师说中打破教师的崇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的后果。2,翻译下面的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二、能力提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唐)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qi)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shi)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qi)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注】1仆:谦辞,柳宗元自称。2甚不自是: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3 吾子:指韦中立。4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5指目牵引:意思是周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6挈挈:急切貌。7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8佞誉诬谀:随意称赞、奉承。9抑:还是。10亟:屡次。【阅读思考】1.对上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以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老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2.翻译文中的句子。(1)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3)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请在右侧写下你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记录下其他组员发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对上述习题进行检查互评,围绕共性问题展开讨论。4 忠诚家国 信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