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doc

    • 资源ID:45989149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doc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XX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2008年8月29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五通一气”工程被称为“吉安模式”。 一、主要成效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6年在面上进行试点,每年抓好1000个左右试点自然村(其中2006年921个、2007年1330个、2008年870个),惠及农户143473户,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各地把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推进“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截止2008年7月试点村已改路硬化通村及村内主干道2565.14公里、 1村内其它道路3817.18公里,135291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121497户农户的厕所改为三格式(三瓮式)水冲厕,95%以上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100%农户通了电话或手机,2859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37356户农户新建了沼气池。 2、村庄容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全市试点村共拆除空心房15413户、废旧猪牛栏、厕所23709处,拆除乱搭乱建棚舍10万处,修建垃圾池5370个,清理污沟9800条,修建排水沟257925条,清理、浆砌水塘3709口;栽种绿化树木15万株,新建休闲活动场所3267处。 3、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始终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把本地的特色产业向试点村延伸,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村,如“无公害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金桔村”、“茶叶村”、“花卉村”、“肉牛村”、“肉鸡村”、“生猪村”、“乌鸡村”、“特种水产村”。2007-2008年全市233个试点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实施基地,重点发展肉牛、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业,基本形成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特色项目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少试点还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发展农家特色旅游,广泛参与工艺纪念品、餐饮等生产经营。“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本县(市、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五 2个百分点以上。 4、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试点村普遍建起了文化图书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休闲场所等,其中争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150个,建设农家书屋80个。开展了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信用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农民致富能手”等,树立了科学、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农民移风易俗,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明显转变。同时,试点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各项管理等长效机制,农村乡风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宣传发动,落实惠民政策,派出干部挂点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深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建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试点村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回来了”。 二、基本做法 1、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整体推进。一是点上抓好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县(市、区)挑选1-3个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要求起点高、力度大、进展快、建设效果好。2007年全市25个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打造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批“精品”样板。二是线上抓好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整治。利用交通干线牵动面大、示范性强的优 3势,把105国道、赣粤高速、泰井高速交通干线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县(市、区)在组织申报、选派帮扶工作组、规划指导等各环节予以重点倾斜,在保持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硬化了进村主干道和村内巷道,拆除了破烂房屋、残墙断壁,100%的农户进行了改水,98%的农户进行了改厕、改栏,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泰井高速沿线50个试点村的建设,打造了吉安新农村建设“窗口”的新形象。三是面上抓好省批试点村建设。严格按照省新村办提出的“九步法”要求选点定点,重点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氛围。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上门入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注重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市、县(市、区)新村办每年都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进行经验交流、现场讲解,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理事长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近年来市县(市、区)先后共举办培训班68期,培训人数15200人次,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的操作水平。 3、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建管并举。各地在编制规划时,按照“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的原则,注重保留红色古迹、绿 4色生态环境、千年古建筑文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做到规划“三图一书”以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社区服务、房屋设计三配套。全市主要设计类型有田园风光型、庭园经济型、文明卫生型、休闲农庄型、生态小康型、城郊服务型等。每年的试点村做到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同时,绝大多数试点村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监管,避免了乱拆乱建,保证了村庄整治规范有序。各县(市、区)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村庄整治操作规程,做到“五先五后”。即:先规划、后实施;先村内、后村外;先三清、后三改;先改厕、再改水、后改路;先地下、后墙上,从而提高了村庄整治效果。 4、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全市采取政府扶一点、项目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捐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投工投劳省一点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2007年全市共筹集建设试点资金108884.66万元。其中,直接统筹财政资金38901.71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5.7%(省级支持资金1836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58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867.85万元,乡镇财政支持资金2336.15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6745.71万元);衔接涉农项目资金14955.3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13.7%(改水、改厕等省级涉农项目13816.38万元,土地出让收入衔接1139万元);市、县(市、区)单位挂点帮扶(项 5目)资金5221.75万元,占总筹资额的4.8%;农民自筹资金39425.26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6.2%(直接自筹资金21986.36万元,投劳折资17438.9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7665.0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7%,另外,其他资金2715.4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2.5%。2008年省财政每个点配套8万元,共配套6960万元;市财政每个点配套1.55万元,共配套资金1191.95万元;县(市、区)财政每个点配套4.45万元,共配套5050.3万元。 5、注重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两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的作用,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全市试点村农民共投资26135.18万元,投劳3404483工日。二是强化干部服务。每年市、县(市、区)组织1000多个单位帮扶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村指导、帮扶、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做到了每个试点村有一个帮扶工作组。绝大多数帮扶工作组积极发挥部门优势,为试点村争项目、传技术、挤资金,在指导、帮扶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6-2007年市、县(市、区)单位帮扶工作组为驻点村投入帮扶资金(项目)达5221.75万元,并初步构建了一套长效管理制度。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据统计,社会力量捐资7865.08万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市、县(市、区)都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强化了领导责任,并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挂点村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政策鼓励。市、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按省要求足额配齐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近3年市、县(市、区)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583.05万元,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户,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另外,各级政府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按照上级政策创造性出台了一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三是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运行、督导和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实行平时督查和集中督查相结合,每次集中督查进行通报。市、县(市、区)新村办都编发了“新农村建设简报”,及时反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动态,交流各地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新举措、新办法。 三、下步安排 1、在发展生产上,抓好“三个培育”,扶持一村一品。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药材、特色经作、乡村旅游等产业,搞好产业规划,发展符合本村的特色经济,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二是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肉牛、 7蔬菜、鮰鱼、金桔、茶叶、乌鸡、葡萄等优势产业,加速专业合作社的扩张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力争60%的试点村有一批新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80%的农户有一个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人均增收达400元以上。 2、在项目建设上,突出“三改一清”,整治村庄环境。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包括清垃圾、清污泥、清障碍,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等,重点是抓“三改一清”,即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确保100%的试点村全面硬化进村主干道及村内巷道,95%以上的农户喝上干净安全水,95%以上的农户用上方便卫生水冲厕,彻底清理村内垃圾并无害化处理。 3、在资金筹措上,发挥“三个作用”,加大建设投入。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争取衔接项目资金。各地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统筹项目资金,农村饮水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业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小农水项目、一村一品等项目主管部门要主动支持试点村建设,项目资金多向试点村倾斜。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争取广大农户更多地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力争每户投资1000元、投工20日以上。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多捐资建设新农村。各地要主动与本村在外人士联系,争取在外的企业老板、社会名人、机关干部、务工人员等,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4、在社区建设上,开展“三项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基层党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红旗”单位、“红旗个人”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三培两带”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理事会评比活动。要组建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规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充分发挥好理事会作用。每年定期开展创评活动,营造理事会“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5、在组织领导上,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工作到位。一是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每个领导成员要挂点抓好一个试点自然村的建设。市、县(市、区)直单位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帮扶试点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困难和问题。二是督查通报制度。市、县(市、区)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试点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考评奖励制度。市、县(市、区)要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度目标考评办法。年终根据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对先进单位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励各地各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内容总结(1)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7665.0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7%,另外,其他资金2715.4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2.5%(2)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两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的作用,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全市试点村农民共投资26135.18万元,投劳3404483工日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