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生物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范文).docx
-
资源ID:4610738
资源大小:134.39KB
全文页数:1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成立生物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范文).docx
CMC泓域咨询 /关于成立生物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关于成立生物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xxx有限责任公司报告说明xxx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由xx有限公司和xxx投资管理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xx有限公司出资747.00万元,占xxx有限责任公司90%股份;xxx投资管理公司出资83万元,占xxx有限责任公司10%股份。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797.7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0790.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59%;建设期利息268.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4738.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37%。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3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6108.17万元,净利润5465.9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4.47%,财务净现值2716.9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新阶段新理念,为福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以往发展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依靠劳动力增加、资本和土地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资源环境压力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采取以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加快由速度提升向质量效率提升转变。福建省制造业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把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全省产业发展布局,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各类园区为支撑,加强产业差异化发展和区域合作互动,避免同质竞争,着力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总体格局。目录第一章 筹建公司基本信息9一、 公司名称9二、 注册资本9三、 注册地址9四、 主要经营范围9五、 主要股东9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1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1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12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2六、 项目概况13七、 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14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19一、 实施龙头引领行动,营造协同配套产业生态19二、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三、 实施园区提升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23四、 实施智造升级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24五、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26六、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8第三章 市场预测30一、 发展基础30二、 主要目标33三、 面临形势34第四章 公司成立方案37一、 公司经营宗旨37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37三、 公司组建方式38四、 公司管理体制38五、 部门职责及权限39六、 核心人员介绍43七、 财务会计制度44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50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0二、 董事57三、 高级管理人员62四、 监事65第六章 发展规划67一、 公司发展规划67二、 发展思路68三、 保障措施69四、 实施循环畅通行动,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73五、 实施绿色制造行动,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74六、 实施固链稳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76第七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79一、 项目风险分析79二、 项目风险对策81第八章 项目选址方案84一、 项目选址原则8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84三、 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89四、 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92五、 大力建设“海上福建”92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94一、 编制依据94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95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96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99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00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100七、 环境管理分析101八、 结论及建议103第十章 进度计划104一、 项目进度安排10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04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05第十一章 投资方案106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06二、 建设投资估算107建设投资估算表109三、 建设期利息10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9四、 流动资金110流动资金估算表111五、 总投资11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2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3第十二章 经济效益分析115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9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2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2三、 偿债能力分析12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4第十三章 项目总结分析126第十四章 补充表格12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7建设投资估算表12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0流动资金估算表13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8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39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40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41能耗分析一览表141第一章 筹建公司基本信息一、 公司名称xxx有限责任公司(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二、 注册资本830万元三、 注册地址xxx四、 主要经营范围经营范围:从事生物制造制品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五、 主要股东xxx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由xx有限公司和xxx投资管理公司发起成立。(一)xx有限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简介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2、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8327.286661.826245.46负债总额4012.123209.703009.09股东权益合计4315.163452.133236.37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1069.1916855.3515801.89营业利润5254.024203.223940.52利润总额4793.243834.593594.93净利润3594.932804.052588.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594.932804.052588.35(二)xxx投资管理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简介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2、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8327.286661.826245.46负债总额4012.123209.703009.09股东权益合计4315.163452.133236.37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1069.1916855.3515801.89营业利润5254.024203.223940.52利润总额4793.243834.593594.93净利润3594.932804.052588.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594.932804.052588.35六、 项目概况(一)投资路径xxx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关于成立生物制造公司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二)项目提出的理由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推动“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着力点,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发挥安发生物、海汇生物等重点企业作用,支持开发天然产物、纤维素复合改性材料及其衍生物产品、植物生物活性物质产品,推进高值化利用。发挥福建师范大学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学与绿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加快合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提高微生物制造技术水平。支持利用微生物细胞转化或酶催化技术将淀粉和生物质转化为生产所需的生物材料,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维生素、辅酶和氨基酸等产品。七、 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瞄准新技术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凝练和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沿海科技创新产业带。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全力支持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创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源头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规划建设若干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支持各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成长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坚持以用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组合拳”,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雏鹰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深化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强化重大人才工程与重大科技计划相衔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协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鼓励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健全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推动“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完善各类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功能,培育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紧密融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三)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占地面积约5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吨生物制造制品的生产能力。(五)建设规模项目建筑面积62992.91,其中:生产工程40665.75,仓储工程11075.79,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7541.26,公共工程3710.11。(六)项目投资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797.7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0790.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59%;建设期利息268.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4738.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37%。(七)经济效益(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436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36108.17万元。3、净利润(NP):5465.95万元。4、全部投资回收期(Pt):6.46年。5、财务内部收益率:14.47%。6、财务净现值:2716.90万元。(八)项目进度规划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九)项目综合评价本项目生产线设备技术先进,即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原料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主要原材料从本地市场采购,保证了项目实施后的正常生产经营。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将对实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期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实施龙头引领行动,营造协同配套产业生态突出强龙头、强配套、强融合,培优扶强规模体量大、创新能力强、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供需对接,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到2025年,培育规模超百亿元工业企业6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00家。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三个一批”行动,着力做优做强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壮大一批龙头培育企业,策划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龙头企业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资源保障,推动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并购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国际化拓展,支持建设面向全球的资源、市场、人才配置和生产服务系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围绕产业导向、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策划实施增资扩产项目,持续扩大产能。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开展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制造水平。鼓励各类中小企业主动对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需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研发等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设备、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精益求精,着力培育在细分行业、产品、市场、技术工艺上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龙头企业铸链、补链、强链工程,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产业配套的环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内循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支持各级各部门、行业协会举办或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产品推介、上下游协作配套、项目供需对接“手拉手”活动,促进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一大批配套、协作企业发展。二、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福建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挡升级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五大新兴产业,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持续放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效应,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应用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网络通信、核心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等基础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拓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场景,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优化提升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坚决打破信息孤岛,把“数据池塘”汇聚成“数据海洋”。探索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数据资源基础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毫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着力点,保持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质量品牌和发展层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强龙头重引领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创新型生态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拓展。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会展等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文旅、康养、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三、 实施园区提升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效率服务,全面提升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工业(产业)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等有机衔接,促进“多规合一”。加强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园区配套、管理服务、安全生产、标准执行等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园区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以亩均税收、投入产出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考核等方式,倒逼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分类提升。鼓励“零地增资”,支持企业在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工业土地,拓展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对亩产不达标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及安全生产、环保等有关规定,制定差别化用能、水电价、排污及改造提升等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突出园区错位发展,推广园中园发展模式,以“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为原则,根据产业特色为园中园提供定制化的政策与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项目及上下游延伸配套项目,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提升本地配套率。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招商,引进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助力存量“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构建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为支撑、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四、 实施智造升级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经济为制造业赋能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到2025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比例达66%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数达20个以上。深入推动智能制造。重点在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建材家居、现代纺织服装等行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机器换工”,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开展数字化改造技术挖掘,推广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推动企业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整合,运用工业大数据实现生产过程及设备状态的智能监控管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供应链数字化重构,开展重点领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智能转型示范,发展C2M数字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深化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作用,培育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深化工业互联网在电子、机械、石化、纺织、食品、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创新应用。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应用标杆企业,搭建面向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工业软件测试验证平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拓展5G工业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引导和促进企业持续优化基于制造的服务,着力发展面向服务的制造,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工业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企业、平台和城市),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两业融合示范企业,支持工业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延伸拓展物流产业链条服务,稳定供应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五、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转变。到2025年,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40个、120个、750个。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等创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着力提升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创新企业科技服务,引导企业注重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延伸,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持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鼓励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布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增强辐射功能,以沿海科技创新走廊带动内陆建设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区域创新体系。全力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领域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等重大科研机构,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飞地”,拓展产业科技合作网络。加快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完善创新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完善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机制,聚焦前瞻性、颠覆性、“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领域,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推进大型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知识产权共享、通用基础设施共建或共享,强化关键缺失环节与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及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提升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福建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推动国家级科技成果在闽落地转化。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六、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三章 市场预测一、 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1、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业务收入达5.55万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在全国位次从第8位提升至第5位。2016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8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8%。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填芯补屏”取得突破,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机械装备产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石化产业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两基地一专区”集聚发展水平提升;20162020年,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增加值年均增长8.4%,高于规上工业1.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实现倍增发展,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6000亿元。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3900多项、总投资1.27万亿元 ,实施“机器换工”约7万台(套)。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2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创新载体数量稳步增长,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48个,其中国家级67个;重点实验室246个,其中国家级10个,企业重点实验室8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总数达178家,各类众创空间达500多家。福厦泉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4、质量效益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8点,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总额3470亿元,为2015年的1.5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5年的24.49万元/人上升到2020年的38.56万元/人。5、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全省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以及互联网普及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45%。全省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8个,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23个。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9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市、泉州市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6、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162020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76家、绿色设计产品151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绿色园区2个。“十三五”以来,退出煤矿164处、去产能1228万吨,分别完成国家下达福建省退出煤矿数量目标任务的210.3%、去产能目标任务的204.7%。7、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加速推进,产值超千亿元集群数量较2015年翻番。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16个试点园区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组织实施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工程包项目274项,完成投资近500亿元。强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家,其中国家级15家。8、企业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规模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47家,千亿企业2家;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7家、省级22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301家;全国质量标杆22个,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4家,获省政府质量奖工业企业30家。当期,全省制造业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研发能力仍不够强,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创新投入不足,科技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偏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配套能力薄弱;产业要素保障仍然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高层次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二、 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位优化提高,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水平得到高质量提升,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1、产业结构优化。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3%。其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规模超万亿元,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规模超5000亿元;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60家以上。2、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750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达140个,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达120个;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40%。3、质量效益提升。高成长、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效益的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00家;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比例达66%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数达20个以上;省级工业企业质量标杆达90个。4、绿色发展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累计创建绿色工厂300家、绿色园区20个。三、 面临形势新阶段新理念,为福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以往发展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依靠劳动力增加、资本和土地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资源环境压力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采取以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加快由速度提升向质量效率提升转变。福建省制造业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