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试卷+答案版).docx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课时练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渝州:今重庆一带。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_,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_、平羌江、_、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极为精巧,全诗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2(1)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 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发挥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3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亮特点的一个词是:_。4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本诗用了_和_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夜行船、月映清江的美景。5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的“君”,有人认为是指“月”,有人认为是指“故乡故人”,还有人认为是指“国君(即皇帝)”。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解。6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_,这样就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7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8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9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0“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11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D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念之情,这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B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C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D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诗人准备直接下渝州去见你。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B“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C诗中的“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实写;“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虚用。D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15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李白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 峨眉山 清溪 对友人的思念 2(1)秋 (2)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3半轮。4“入” “流” 5示例1:指月,“半轮”月在峨眉,影入江流,诗人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示例2:指“故乡故人”,诗人离开故乡,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故乡故人”渐行渐远,“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示例3:指国君。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渴望得到“国君”的重用。(言之有理即可)6平羌 清溪 渝州 三峡 7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8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暗点秋夜行船之事。9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10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1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12D 13D 14C15从“夜发”“下”等词语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一词中,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