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配套教学教案.doc
-
资源ID:46150904
资源大小:47.0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配套教学教案.doc
努力!加油!8时间的脚印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岩石、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长毛象图片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 明确:共31段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明确:9段(1、5、7、11、13、18、22、24、27)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4.根据课文内容分段明确: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段。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明确: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第5段:总领下文第6段: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第7段:过渡,引起下文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第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第12段:雨水的作用第13段:生物的作用第14段:人的作用第1517段:岩石生存的原因第1821段:岩石生存的结果第9段跟第1014段关系是由概括到具体;第8段跟第914段关系是由结果到原因;第1517跟第1821段关系是由原因到结果;第56段跟第721段关系是由总到分。所以第5-21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7.小结明确: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分析。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目标导学四:课堂小结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三、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可取之处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说明的层次,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不足之处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讲课时各环节不能平均用力,在说明方法上可以有所体现。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