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教案.docx
教学内容瓦尔登湖赏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瓦尔登湖节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了解梭罗的写作风格,学习本文的表达技巧情感目标体会瓦尔登湖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作者对瓦尔登湖景色的写作手法2 .体会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教学方法教法准备朗读感悟法、讲练综合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1 .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2 .课外互相交流文学作品,互相学习。教学时数2一、新课导入古有陶渊明隐于山林,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今有周 作人、林语堂等,倡导“隐土”式的“悠闲生活”。放眼世界,梭罗在瓦尔登湖 畔,过着属于他的自然生活,追求着精神的空灵境界。诗人海子,曾为其作诗: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 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梭罗到底为我们书写了一个怎 样的瓦尔登湖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品味其选段吧。二、讲授内容(一)背景链接1.作者介绍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美国著名作 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他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1837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放弃教书而转为写作。 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他开始为超验主义杂志日号创作诗歌、散文, 撰写大量随笔,并担任编辑。其思想也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 然,追求空灵的精神境界。梭罗才华横溢,勤奋著书,一生共创作了 20多部一流的散文集。梭罗被称为 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 中独树一帜。梭罗的文字明白晓畅、精炼准确,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涣散、抽象、 隐晦和伤感的情调。在这一点上,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继承了他的风格。在行 文中,梭罗注重使用地方语言,特别是双关语等,使作品产生出一种“讽剌幽默”, 可以从中感受到诸如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和肖伯纳等人的风格。比方, 在抵抗公民政府一文中他写道,“我实难接受如此信条,即愈小之政府乃愈 佳之政府。广推其意,岂非取缔政府为上善之策”。28岁的梭罗,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单独生活在自己建造的 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并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 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之一,与圣经诸书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 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2 .瓦尔登湖创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开展,消费主义盛行,聚敛财富成为 人们生活的目标,整个社会弥漫着拜金和享乐的气息。人们疯狂贪婪,过度地攫 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大面积的森林随之消失,鸟儿的歌声难以寻觅。生态问题,持续爆发。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自然生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作者针对自然生态被无情破坏的现状,提出要尊重自 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 .瓦尔登湖内容简介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崇尚自然, 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 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 灵魂的成长,并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局部奢侈品,以及所谓的 舒适生活,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阻碍。他在湖边探索着自己的心 灵,“我的生活和自然一般朴素、纯洁”。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文笔宁静恬淡、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赋予了瓦尔登 湖新的意义。瓦尔登湖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 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4 .书本评价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爱默生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乔治艾略特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徐迟(译者)(二)课文讲解1 .解析文章内容 节选(一)山林环绕,静谧的瓦尔登。瓦尔登的美,不是雄浑壮阔,而是“低调卑微”; 瓦尔登湖,深邃清澈,是瓦尔登美的精髓。松树林、橡树林环绕在湖边,四周的 山峰从水上升起,“山上全部都是森林”。这一片片密林,是自然的恩赐,受湖 水所滋养,它们与湖水、天空相伴,映射出彼此最美的色彩。湖光水色,演绎色彩变幻。康科德的水波,“至少有两种颜色”,一种是远 处观望的,一种是近处观察的。光与天气,如两位画师,共同为瓦尔登湖调色。晴好夏日,湖水从蔚蓝碧波延伸至一片深蓝;风暴天气,湖水换上了深石板色的 新装;坐船俯看,忽蓝忽绿,变幻着不同色彩。天空的投影、细砂的渲染、森林 的映衬,让水色勾画出斑斓,黄澄澄、淡绿色、深绿色,比天空更蓝的淡蓝色, 还有那湖中的碧绿,也生动鲜活起来。透明无色,呈现本真风貌。玻璃杯中的湖水,纯澈透明,如同空气一样。湖 水的颜色,和玻璃板成色的原理一样,只有到达一定的体积,才能呈现出些许色 彩。瓦尔登湖如此醇厚的绿色,需要多少水量才能泛出,它的深度可想而知。纯 洁的湖水,让游泳者不会像在其他河流游泳时,染上黄色,而是“白得像大理石 一样”,好一番与水为乐的和谐景象。节选(二)第一局部:泛舟湖上,享受自然时光(第1段)泛舟于瓦尔登湖上,看那重山密林、高山俊俏。穿过山凹藤蔓、天然凉亭,“我 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剧场”,欣赏水中的“山林舞台剧”。年轻时的“我”, 总是喜欢将船划到湖心,再任湖水将“我”推送至岸边,只需“似梦非梦地醒着”, 享受着慵懒、偷闲的时光。自然给予的珍贵财富,不是金钱物质,而是“阳光照 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享受着它们,“挥霍着它们”,无怨无悔。第二局部:人类贪婪入侵,瓦尔登一如往昔(第2、3段)现代进程,入侵瓦尔登湖。伐木工人将湖岸一片片树林先后砍光,湖底的树 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魅魅的森林都已不复存在。村民想仅用一根管子、一个开 关、一个塞子,就把瓦尔登湖的水引入村中;爱尔兰人也已在湖边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入侵了湖的边境,冰藏商人在此取冰;希腊人对瓦尔登湖的开掘, 更像“特洛伊木马”的传说,恶魔般的铁马,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宁静祥和,瓦尔登依旧如故。面对着人类的开掘、索取,“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O瓦尔登湖,还是“我”年轻时所见的面貌,虽然经历磨难,泛起涟漪,却不曾留下“一条永久性的皱纹”。飞燕从水面“衔 走一条小虫”,这个画面把“我”的记忆,拉回至初识这林中湖泊的瞬间,那么 纯澈美好、安静祥和。瓦尔登湖一定是造物主的恩赐,这一泓湖水凝聚着他的思 想,“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亘古未变。第三局部:书写诗篇,只为“神的一滴”(第4、5段)寓情于诗,与湖共生。瓦尔登湖的纯美、透澈,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它的 本真与自然,比起它的风景,更富有魅力。作者将自己对瓦尔登湖的向往、欣赏、 震撼,倾注于笔端,“装饰一行诗”。瓦尔登湖的美是自然的赐予,给予人们精 神引导,指引着澄明之境;瓦尔登湖的美是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人们,让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融为一体。瓦尔登湖蕴藏着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与之亲近的人, 不仅享受着最本真、最纯粹的呼吸,还能获得高尚的思想、灵魂的顿悟。心之所向,“神的一滴” o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火车” 象征着工业文明,它向着远方奔跑,急促而焦躁。火车上的司机、火夫、制动手、 乘客,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欣赏瓦尔登的景色,哪怕“只有一瞥”。 瓦尔登“庄严、纯洁的景色”,只要一瞥就“可以洗净国务街和那引擎上的油腻”, 洗去政治、工业的污垢,净化现代生活中的灵魂。瓦尔登湖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 以它的纯洁、深邃和活力,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瓦尔登湖就是这神 圣、庄严的“神的一滴”。2 .重点句子分析(1)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 鸣禽歌唱?缪斯女神在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她们用轻歌曼舞为人们带来喜悦与快乐。作者借缪斯女神的沉默,反思森林的哀伤。“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 森林被大砍大伐,失去家园的鸟禽惊恐逃窜、无家可归。当人类肆无忌惮地攫取, 又怎能听见动物们往日的吟唱?瓦尔登湖那么圣洁、那么美好,是人类的贪婪将 这片净土撕裂,让人心情沉重,扼腕叹息。(2)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 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几十年过去,瓦尔登湖不曾改变,“我反倒变了“。与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 恒相比,俗世人生显得易变而虚幻。“我”历经世俗磨难之后,心境已不复当年, 而瓦尔登湖“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蹒中,保持着纯 洁、年轻、富有活力的面貌,带给人惊喜、快乐与幸福。(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 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 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瓦尔登湖虽然经历着人们贪婪的索取,却依旧澄澈。“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 了起来”,奢丽地在湖边生长,那么顽强。瓦尔登湖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生 灵,作者忍不住为它唱一首颂歌,“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 这份喜悦饱含对瓦尔登湖生命力的讴歌,对自然修复人类灵魂创伤的感恩。3 .写作手法解读玄思之妙,描写细腻精湛。作者倾心于瓦尔登湖,用玄思的笔法描绘湖光水 色的美妙变幻。画面由远及近,从远眺、近观、俯看入手,又以阳光、天气、水 深为轴,将湖水斑斓多变的色彩,刻画得饱满鲜活、趣味盎然。作者观察入微、 情思细腻,他的笔触好似画家手中的调色盘,用蓝色、绿色、黄色、白色,轻松 自如地调配出属于瓦尔登的绚烂。引经据典,蕴藏深刻寓意。作者善于用典,渲染情感,表达态度。希腊神话 中缪斯女神的“沉默”,是森林被砍伐后鸣禽的失声;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 木马和摩尔人,象征着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博弈;创造瓦尔登的“大勇者”, 那么隐喻北欧神话中智慧之泉的主人密米尔。这些神话传说,赋予了自然清丽的瓦 尔登深邃的意境。瓦尔登湖引导人们在与大自然交融中,感知自然、重塑自 我,进入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三、课堂探讨1 .分析以下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较、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锋宝剑,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 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地闪现,那深绿色与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浊了。生动比喻,妙用比较。句中将湖水的淡蓝色,比作“变色的丝绸”和“青锋 宝剑”。“丝绸”将湖水的飘逸、波光粼粼的观感呈现,彰显湖水的“柔”;“宝 剑”将湖面的凌厉、深沉厚重的质感凸现,刻画湖水的“刚”。这湖水的淡蓝色, “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湖水与天空比“蓝”,不仅让“蓝色”有比照物 参照,更让这色彩富有画面感。(2)这个湖水却是这样的纯洁,游泳者会白得像大理石一样,而更奇怪的是, 在这水中四肢给放大了,并且给扭曲了,形态非常夸张,值得让米开朗琪罗来做 一番研究。鲜活比喻,巧用夸张。句中将水中游泳者的肤色,比作白色大理石,突出湖 水的清澈、游泳者的矫健。通过水面的折射,四肢被放大、扭曲,形态夸张,甚至值得让米开朗琪罗来研究。这样夸张的写法,虽然没有提及水面,却将水的清澈、透明、厚都衬托出来,足见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2 .瓦尔登湖中不乏富有哲思的名言警句,例如“黎明带回了英雄时代”,与中国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在节选片段中任 选一处这样的警句,与中国经典名句进行比照分析。原文: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中国经典名句:嫌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那么稽人劝矣。宋书袁豹传梭罗没有对懒惰进行严肃的评判,而是以幽默的口吻、轻松的笔调来谈“懒 惰”,将懒惰比作“最诱惑人的事业”。用“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来形容生 活中懒惰情况的普遍,富有理趣、引人深思。在宋书中,懒惰是无法容忍的, 只有勤劳的人才有希望。中国古语沿袭着严肃说理的风格,将懒惰与勤劳进行比 较论证,强调懒惰的坏处,劝导人们要勤劳。二者说理风格迥然不同,却同样发 人深省。3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瓦尔登湖”,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请你以心中 的瓦尔登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心中的瓦尔登湖“迎面有海风吹来,我心里一片蔚蓝",伴着音乐,我在娱支洲岛的沙滩上 漫步。它不像海参威的海那么大气,也不像青岛的海那么艳丽,更不像日照的海 那么粗暴。它是那么纯洁、那么柔美,平静时仿佛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这里 的海水,蓝得透彻。这抹蓝色,不似天空般淡蓝,它比天空更深、更远;这抹蓝 色,不似湖泊般静谧,它比湖泊更活泼、更悠然。这片海,这抹蓝,似梦非梦的 畅想,亦真亦幻的期待,我在阅读它,它在照耀我。海风总是淘气的孩子,他总爱将海面的明镜打破;阳光也来玩耍,他的快乐, 让波光释放出钻石般的璀璨。海风的呼唤,又怎会少了海浪作伴?白色浪花一层 层涌向沙滩,化作幸福的泡沫。假设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似变色的丝绸,那么这片 海,就是那苏杭的绸缎,迎风飘扬,翩翩起舞。听,小海螺在歌唱。这一场华丽的演出,连海鸥也来欣赏,风在吹、浪在笑、海在舞蹈,一切将我拥抱。在这蓝 色的舞台,我是那么渺小,闭上眼,只有听海的心在颤抖。“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光着脚丫漫步沙滩,留下一串串印记。浪花说,我要将它收藏。这片 海装饰了多少人的梦想,点亮了多少人的希望。那一片片帆船,正要起航。梭罗 找到了他的瓦尔登湖,我寻觅了我的深海蔚蓝。教学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