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答司马谏议书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终必不蒙见察或见恕也 B.廊腰缰回建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函谷举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2 .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 .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 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4 .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5 .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6 .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7 .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8 .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9 .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本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10 .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11 .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以谓受命于人主()(5)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至于怨诽之多().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 5 .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 率粗疏,现在那么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主要说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 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丁第二层提到与司马 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不伤感情,态度坦 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 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 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 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由此转入正文。6 .文章以确凿的史实针硬当时士大夫们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就错了。说明自己 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说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 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说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 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7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直接批驳,如“为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 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3)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 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 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1)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全文批驳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 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 实不符,全是谬论。(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批驳的?”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领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那么问题名实问题。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 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 角度说,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诀不 为留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这是辩白,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 这种辩白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 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在论证中,有直接反驳,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有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还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 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 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8 . (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那么气盛;二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 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 盛言宜,铿锵有力。(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 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 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破疑典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论述方法及论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 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和论证语言特点。(1)从论证思路来看,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对方观点,进行一一反驳,只驳论点,不 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2)从论证语言来看,一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二是 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三是 理由充足,语言富有气势。9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 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工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 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 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 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说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 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10 .(1)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 战,表达了其非凡的胆略。(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 表达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去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 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文多处表达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表达。“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 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表达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 正义感。“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 现了其非凡的胆略。11 .名词作动词,办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事”本义是名词,这里做句子的谓语,后面带宾语“事”,应译成"办事二句意:如果说现在 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12. 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1)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2)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 修正。(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谓于人主受命句意: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13. 书信往返 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写回信【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 “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屡次重复。句意:(所以劝您)在书信 往返时候不宜鲁莽。(2) “区区。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小或少。句意:我小小的内心实 在仰慕到极点。(3) “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句意:所以简略地给您写回信。14 .舆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 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 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 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 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 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 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 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15 . 介甫半山王荆公北宋王文公临川先生文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 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开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 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 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 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 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16 .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己”,相当于“我”。那么:连词,表转折,“却(3)连词, 表顺承。(4)连词,表目的,“来”。(5)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介词,“因 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1)“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 己”,相当于“我工(2) “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意思是“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那么”连词,表转折,“却十(3)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而二 连词, 表顺承。(4)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意思是“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抗他们' “以”,连词,表目的,“来工(5)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意思是“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您责备我因为我执政很久了以",介词,”因为工(1)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L(2)利: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害的事情媚: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工名词用作动词,“施以恩惠”。(5)名词用作动词,“办,做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1)句,“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是很简略地向上回复”,这里的“上”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之意。(2)句,“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这里的“利”“弊”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3)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好的做法)。“媚”, 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讨好,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4)句,“以膏泽斯民”意思是“给百姓带来恩惠”,“膏泽”,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施以恩惠工(5)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答什么事都不去做”,第一个"事。 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做工“辨”通“辩”,辩白。“卤”通“鲁”,粗鲁。“具”通“俱。详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 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 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中“辨”通”辩。分辩,辩白;句意: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于反复不宜卤莽”中“卤”通“鲁”,粗鲁;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马虎草率。“故今具道所以”中“具”通“俱”,详细地;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点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1 .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 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 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识别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 准那么。2 .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 分的证据和理由。17. chu guo lu bang ren xu xiong geng xu wu【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 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游处”的“处飞hti, “强聒”的“聒” guG, “胥怨”的“胥” X%18. 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被动句,“见”表被动。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 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1)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这是判 断句,有表示判断的标志“也工(2) “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这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见察”意思是被(您)理解。19. 书信往返回信【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一遍又一遍,屡次重复等。(2) “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 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20.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 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1)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第一个):名词 作动词,办事。(2)形容词作名词“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善:形容 词作名词,好事。“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利:形容 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21.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 拜见 同“现”,表现 修正, 修订 修建 长,这里指身高 修饰,装饰【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 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3)见“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渔人,乃大京意思是: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见,看见。“夜缱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见,拜 见。“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 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4)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修,修正,修订。“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修,修建。“邹忌修八尺有余”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好修容仪”意思是:喜欢整理仪表。修,修饰,装饰。22.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那么众人为什么 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 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3)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 又在朝廷上修正。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于朝廷”是状语,后置了。(4) “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意思是: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这是宾语前置 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了。25. 计划 考虑 过 量词,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持,一定【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 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1)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 计戈h“度义而后动”意思是: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度,考虑。“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度,过。“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的家里屡次听到您的唱歌。度,次。(2)固“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本来事先就知道会是这样。固,本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意思是:固,顽固。“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巩固。“少年固强之”意思是:少年坚持要斗(蟋蟀)。固,坚持,一定。26. 动词,算作,算是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名词,作为 介词,跟,同 和“所”连用,表被动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不为侵官”意思是:(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为:动词,算作,算是。“为天下理财”意思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为: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为:动词, 当作。“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为:介词, 因为。“未能助上大有为"意思是: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为:名词,作为。“缺乏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对外人说这件事。为:介词,跟,同。“假设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为:和“所”连用,表被动。古义: 今义:一遍又一遍,屡次重复。(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今义:小或少。(3)故略上报 古义: 今义:向上级汇报。14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 机关,负责在朝廷中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 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15 .王安石,字,号,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 世人亦称 O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历任扬州签判、郸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失势,新法皆废,郁然 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 0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16 .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冀君实或见恕也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4)欲出力助上以抗之(5)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17 .指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及含义。 故略上报 *(2)以兴利除弊 (3)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以膏泽斯民 (5)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何辞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告辞呢?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27. 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连词,表示结果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目的介词,把介词,拿,用 以为,认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故今具道所以''意思是: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以:和“所”连用,表 示“缘故,理由:“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以:连词,表示结果。 “以授之于有司”意思是: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以:连词,表顺承。“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以:连词, 表目的。“土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意思是: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以:介词,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以:介词, 拿,用。“自以寿不得长''意思是:(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以:以为,认为。28. guo lu mang shu jian bang bi xu geng xu wu【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有些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结合词语加强记忆:"聒”,如"聒噪”;"不恤",如"殒身不恤”; “胥”,如"狼居胥''等。29. 君实迂叟谏(su)水先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此题考查关于司马光的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注意从朝代(北宋)、字(君实)、号(迂叟)、 世称(辣水先生)、谥号(文正)、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深水记闻、潜虚等)以及生平思想等角度加强记忆。30. CC31. B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负罪婴曾/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 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32. (1)(我)孤身一人,朝中没有亲信党与,居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每日)与鬼怪 聚合成群。如果不是陛下您哀怜顾念我,又有谁肯替我说话呢?(2)自天宝年间以后,朝廷政治上稍有松懈。奸邪不忠之臣像虫子和棋子一样散布各处, 他们外表上顺从而内心叛逆。父子相继,祖孙相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 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此题要求选出“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如古诸侯自擅其地”的意思是“像古代的诸侯一样占有自己的地盘”,所以“擅”的意思 是“占有”。应选C。30 .此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 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拟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 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此题,A项,以:介词,在/,以:介词,因为;B项,其:代词,它的/其:语气副词,表示推测。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之:人称代词,代指自己/之:指示代词,这。应选C。3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要求选出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作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将潮州治理得相当不错”于文无据。原文中只是说皇帝兢兢业业。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 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这段话意思是“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我却负罪被拘囚于海滨之地,忧戚嗟叹, 一天天地接近死亡,不能够作为陛下的近侍小臣以呈献自己的小技”“当此之际”是时间状语,应该单独成句;“所谓”意为“说的是",“载一时”与“不可连之嘉会” 均为“所谓”的宾语,意思相同中间可断可不断:“而”表转折,“而臣”领起下面的内容,写的 都是作者自己的情况,"而”前应断开:“负罪婴要”“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均为四字 短语,为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应断开:“曾不得”领起后面的内容,“从官之内”“隶御之间”句 式相同,意思相同,中间可断可不断。根据以上分析,句子可断开为: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而臣负罪婴暨/自拘 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薄技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3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 行调、换、册U,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单立一身”,孤身一人;“亲党”, 亲信党与;“蛮夷之地。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膻魅”,指鬼怪;“苟”,如果;“哀”,哀 怜;“念。顾念;“之”,代词,代指自己,翻译成“我、“为”,替;“言、说话;“谁肯为臣 言者”,有谁肯替我说话呢。第二句中,“少”,稍微;“懈”,松懈;“蠢”,项虫子一样;“棋。 像棋子一样;“蠢居棋处”,像虫子和棋子一样散布各处;“外”,外表上;“内”,指内心;“悖、 叛逆;“父死子代”父亲死去,儿子代替,指父子相继;“父死子代,以祖以孙“,父子相继, 祖孙相代。【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存、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那么 “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存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淇中一 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工 参考译文:臣韩愈进言:我以放肆妄为、愚昧刚直,不知礼仪法及,上论佛骨表陈述陛下迎佛 骨之事,语言多有不敬,陛下辨正名分给我定罪,虽死犹轻。陛下哀怜我一片愚忠之心,宽 恕我疏狂直言之罪,说我的言论虽然可以判罪,但内心并无恶意,特地法外开恩,用我做潮 州刺史。既免除了对我的判刑责罚,又让我获得俸禄,您的恩德真是比天高,比地大;即使 我剖心沥血,竭尽忠诚,哪能表达我对您的谢意呢!臣韩愈惶恐万分,叩头拜谢。我因正月十四日承蒙您开恩任命我为潮州刺史,当日就登程奔波,一路上经过五岭,渡 过南海,水路陆路共计万里,于本月二十五日到潮州上任完毕。我与当地的官吏和老百姓等 见面,畅谈朝廷太平;天子神圣,既威武又仁慈,养育天下亿万百姓,从来不分亲疏远近, 一视同仁,即使是在离朝廷万里之外,在五岭和南海的偏远角落,也完全像对待京郊和京城 的百姓一样;天子有善必闻,有恶必见,很早就上朝,很晚才罢朝,兢兢业业,惟恐普天之 下有一物未得其所,所以派遣刺史来当面询问百姓疾苦,百姓如有不便之事,可以向天子陈 述。国家的典章制度完备,太平日久,地方官承伞奉行皇帝颁发的考察官吏的条令,违犯者 极少,虽然处在偏远落后地区,而百姓无不安定太平。百姓们听我称颂陛下的大德,只知击 鼓跳舞欢呼,不必劳心费力,安坐而无事。臣韩愈惶恐万分,叩头拜谢。我所治理的潮州,在广州府最东的边界上, 离广州府治虽说才有二千里,然而来往一次 动不动就要经历一个月。要经过海口,下恶水;急流大波壮阔凶猛,难以计算行程的日期; 又有台风和鳄鱼,祸患难以预测;州南临近边界之处,南海连天;毒雾瘴气,早晚发作。我 从小多病,如今刚刚五十岁,已经是头发斑白,牙齿脱落,按情理不会久处人世;再加上我 犯了最重的罪,所居住的地方又最远最险恶,忧愁惶恐,惭愧惊悸,不定何时就会死亡;孤 单一身,朝中又无亲近党羽,居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日与鬼怪为伍,如果不是陛下您 哀怜和顾念我,又有谁肯替我说话呢?我天生的性情愚昧浅陋,对于人情世故多有不通,只是酷爱学问和写文章,不曾有一天中断, 确为如今有名的人物所推重赘许。我对于当今流行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至 于论说陛下的功德,和古代的诗经、尚书相呼应;创作诗歌,用于郊庙祭祀;记录陛 下到泰山去封禅祭天,刻写陛下封禅及郊祀时的玉简文书;铺叙渲染陛下对上天的大功和美 德,发扬光大陛下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我的文章编入诗经、尚书之册而毫无愧色, 置于天地之间而毫无缺憾,即使是让古代的作者再活,我也不肯对他们多有谦让15 我认 为,大唐王朝受天命而据有天下,天下之人无不服从统治;南北东西四境,(古诗百科)各 有万里疆界。自天宝年间以后,政治与社会教化稍有松懈,用文治治天下未取得优异成绩, 用武力制敌也未见其刚强,奸邪嬖幸之臣比比皆是,他们骚扰为害以保护自己,外表上顺从 而心怀叛逆,他们父子相继,祖孙相代,像古代的诸侯一样占有自己的地盘,不向朝廷贡纳 赋税、不去朝拜皇帝已达六七十年之久。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位先君依次传位而传到 陛下,陛下即位以来,对各种问题都亲自听取情况,作出决断;扭转乾坤,把握关键问题; 雷厉风行,光辉普照;王师所向,无不安定顺服;普天之下,生殖蕃息之治到达了最好的程 度。高祖皇帝开创了大唐基业,他的功绩是伟大的,而当时国家的治理尚未到达太平;太宗 皇帝时国家太平了,而太宗皇帝所建树的卓著功勋,都在高祖在世的年代,比不上您在天宝 年间之后,承社会因循不前之余绪,又在其六七十年之后,令人注目地振兴起来,南面称帝, 指点江山,而获得如此伟大的治世功绩。凭您的功绩,应该制定乐章以告知神灵,应该到泰 山去封禅,将您的功绩上奏皇天,把您的丰功伟绩全部表现出来,以说明您的得志,使千秋 万代都敬服您所成就的功业。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我却负罪被拘囚于海滨之地, 忧戚嗟叹,一天天地接近死亡,不能够作为陛下的近侍小臣以呈献自己的小技,竭尽智慧和 稍力以弥补自己的罪过。想到这些,我内心悲哀万分,死不瞑目。仰瞻帝阙,我的神魂已经 飞到陛下身迈。切望作为主宰一切的皇帝陛下,哀伤怜悯我,我感激皇恩、思恋帝京,不胜 惭愧惶恐而情意恳切。恭敬地附上潮州刺史谢上表,陈述并致意于陛下。35. (1)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以孔子自己的话“圣 那么吾不能”“攻乎异端”为材料,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 是无稽之谈。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 言论。【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文章开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即提出 了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再分析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孔子说 “圣那么吾不能”意思就是我不能算是圣人啊。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意思是攻击错误邪说,那 指的一定是道教与佛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想讲授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 糊涂的听着记着,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从而揭穿代代相 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点睛】参考译文: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 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 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 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他 说“我不能成为圣人啊”,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 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想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 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 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 道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