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docx
-
资源ID:46259165
资源大小:720.4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docx
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王仁君(刘宝楠画像)(封龙山颂碑拓片)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宝应人。嘉庆二十 四年(1819年)优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进士,历任文安、 元氏、三河、宝土氐等县知县。刘宝楠任知县时,关心民众疾苦,勤于听讼。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刘宝楠任元氏县令,葺建坛庙,百废具举,买捕蝗 蛹以千金计,县境大熟。其在元氏所作的政绩得到百姓认可。元氏县志(同治志)政绩篇载:“刘宝楠,扬州府宝应县 进士,道光二十六年任。才高学博、宽刑爱民,好文字,尤惜古 迹残碑。时坛庙颓废者,概经修作,务民义,敬鬼神,兼而有之。”刘宝楠曾作诗自郡城旋元氏道中悯旱作表达其对旱灾中 的元氏人民怜悯之情。诗文曰:“一雨万事足,悯兹亢阳苗。精 华已内竭,茎叶犹森翘。山民恃井溉,辘特相灌浇。苦竭一朝力, 某充中腹楞。自念为民牧,忽令悴以憔。行行停车幡,道渴良难 消。汲水不满瓶,人马同一瓢。仰瞻西山云,赤日相熏烯。何时 作霖雨,救我民生凋J刘宝楠与元氏人民感情特别深厚,为元氏人民做出很多贡献, 其最为引以为豪的是发现汉封龙山之颂碑,并将此碑移置 县城文清书院保存。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立。据记载,碑高168厘米,宽91厘米,厚 47厘米。碑阳、碑阴、碑侧均刻有文字。碑原立于元氏县封龙 山东麓,王家庄村西山坡天台三公庙内。(封龙山东麓天台三公庙遗址)此碑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宋代金石学兴起,欧阳修、赵明诚、 洪适被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宋代洪适隶释卷二七载:“汉 封龙山碑,在获鹿县南四十五里山上,延熹七年立宋代 郑樵通志金石略卷七三载:“(两汉)封龙山碑,镇州。”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亦提到此碑:“(元氏县)三十里封 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假设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 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 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 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到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汉封龙山碑云:“右 封龙山碑,在元氏县。汉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余年,石刻虽 颇剥蚀,而文字尚可寻究。碑首云'封龙山者,北岳之英也。' 此本得之刘智安主事。”明代孙克弘古今石刻碑目中有封 龙山神碑。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云:“道光廿七年(1847)十一月, 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即命工 运城中。运工恶其重,乃截裂为三段,后虽经嵌合,裂纹依然。”对于刘宝楠发现于王村山下,以前有人误解为苏村乡九泉山 下王村。后经考证元代米惠迪重修三公神庙之碑碑文,碑文 有:“大元真定府元氏县封龙山龙泉乡姬村郭得成等重修神庙碑”。 结合刘恭冕汉延意封龙山碑考考释可确定:封龙山颂碑 自刻成至清代被刘宝楠发现,一直立于元氏县姬村镇王家庄村西, 封龙山东麓天台三公庙内。关于刘宝楠发现并移置此碑的情况,其子刘恭冕在其所著的 广经室文抄有比拟详细的记载。广经室文抄卷汉延惠封龙山碑考载:“家君宰元氏 之明年,岁在丁未冬十有一月,访得此碑。在今县治西北四十五 里王村(今王家庄),其地有三公废祠。元米惠迪撰此祠碑云:魏孙该神祠赋:元氏西界有六神祠,吴观其一,然皆以三 公提额焉是也(元碑亦家君所得)。既命工人迁至城炭,置薛文 清祠之东箱。碑石故厚,工人恶其重,乃剥其碑阴,中分之碑, 上截断裂为三段。家君为之恨惜,累日爰命嵌合,增置石座,而 命冕考释其文”广经室文抄卷元氏移置汉碑记载:“嘉兴沈匏庐先 生(涛)著常山贞石志所收汉碑凡四,皆在元氏。道光丙午 家君作宰来此,明年冬复得汉延意封龙碑,于是以四碑移置 文清书院之东箱(即薛文清祠),增置石座,四碑者:一祀三 公山碑旧在明伦堂;一三公山神碑旧在南苏村;一三公 山碑旧在城角村;一封龙山碑旧在王村;惟白石神君碑 仍在学宫。元氏今称碑数,宋人所载尚有汉无极山碑,山在 今县西三十里,当更入山求之。”正是有刘宝楠、刘恭冕父子对封龙山颂碑的发现、保护 和考证,才使此碑重新为人所识,得以流传。故宫博物院藏有封 龙山颂碑整幅拓本,缺角处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张穆(石州)题跋:“此角初出土时所损,后复觅得补完之也。丁未 冬刘君念楼初访得此碑,手拓二纸,一以寄穆,一以寄梅郎中伯 言,伯言将南归,用以裹书赠鲁川比部,于是鲁川伸熨装潢之, 亦自诧有此碑初拓本矣。己酉十月张穆题记。”此拓本非同寻常, 乃封龙山颂原石的发现者元氏知县刘宝楠手拓,当时手拓两 份,一份寄给张穆,一份寄给梅曾亮,梅曾亮竟将此拓作为裹书 纸,随书一同赠予其学生冯志沂,冯志沂以其初拓珍护之并转请 好友张穆题跋。此碑的发现和传拓虽晚,但碑字书法骏爽而疏宕,朴质而高 韵,故深受碑帖收藏者喜爱,得到众多金石学家的好评。清杨守 敬在平碑记中谓:“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 魄之大,无逾于此。”评价甚高。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 云:“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 是东京人手笔。”享有“汉代艺术精神代表”之美誉。众多书家也争相从此碑中汲取营养,如清代赵之谦、张祖翼、 叶为铭、罗振玉、李瑞清等。当代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张 海、苏士潮,都曾临习题写过封龙山碑。刘宝楠为元氏县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世代相传,永不能忘。(元氏县政协封龙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