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46260149
资源大小:16.6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docx
劝学教学设计一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 .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3 .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春秋战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事不断,局势跌宕,然而中国古代的 思想文化此时却到达了一个高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让当时的天空星光璀璨。这些 巨擘大多都有代表作品一一道德经墨子论语庄子荀子。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开篇就是大家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劝学是荀 子的第一篇,那么,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论语的首篇是学而,表示儒家对“学”十分重视。劝学就是勉励人 们努力学习。“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这个古老的命题,自孔子及其弟子,到荀子之时经过几代人的阐述。荀 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也延续这一传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 化,对天性加以人为的改造,才能使人性向善。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就是 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唐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二)任务一:疏通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点。朗读读文,然后自我梳理,整理出如下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二)词类活用3 .而字的用法:(1)并列连词:蟹六跪而二螯(2)承接连词: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递进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3)转折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 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4)修饰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跛而望矣。顺风而呼。4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1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 .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4 .固定用法。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三)任务二: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提问】“学不可以已”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已”是停止的意思,即学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停止。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也就是这个意思。【提问】默读课文,请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为什么要学习)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缺乏。(为什么要学习)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如何学习)【小结】全文围绕“劝学”的问题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呢?因为学可以改变品行(第一段),因为学可以增长才干(第2段)。怎么学习呢? 一要“积累”,二要“坚持”,三要“专一”(第3段)。(四)任务三: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提问】为什么要学习?作者又是如何论述的呢?【明确】理由一:因为学习有意义,可以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段)(比喻论证)【提问】“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青” “蓝”与“冰” “水”都是喻体,且每句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 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 “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 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 即从无形到有形。二者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后者作 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为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 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原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提问】“敕”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明确】“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外表上是说“直木”非器, 变成“中 规”的车轮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糅”用火烤使之弯曲; 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过“棘”这种 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虽有槁暴” 一句进一步阐 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这都是为了说明后天学习 对人有重要的意义。【提问】“木受绳那么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明确】“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 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省”才 能增长知识,培养 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木受绳那么直,金 就砺那么利” 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 是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木受绳那么直(成材)金就砺那么利(成器)本体,即抽象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成人)荀子抛弃了传统“读书做官”的狭隘观念,因为人性本恶,礼仪道德和知识智慧, 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就要像木材一样“受绳”而变得通直,像刀剑一样就砺而 变得锋利,性恶之人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方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所以,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实现人的超越。这是从宏 观层面的论述为什么要学习。理由二:因为学习有作用,可以弥补缺乏(第三段)(比喻论证、比照论证)【提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 点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认“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 “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从微观层面来看,荀子认为只有学习的作用犹如生活中的“假于外物”,都是可 以弥补自身某一方面的缺乏。所以荀子说“终日的学习”比不上“须臾的学习“,就 如同“跛而望”比不上“登高博见” “顺见而呼”。所以,学习是人增强自我才干和 力量的凭借,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这是比喻论证。另外,还运用了比照论证:“终日思”与“须臾学” “跛而望”与“登高博见” 两组事例的正反比照,凸显“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又以“登 高而招那么见者远” “顺风而呼那么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四 个事例,从正面雄辩地论证了 “善假于物”的重要性。至此,荀子也就水到渠成地归 纳出了自己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说优秀的人、成功的人,生 性与一般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中之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利 用外在之力,帮助自己走向成功。而学习就是这个可以借助的“外物”。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一一积累、坚持、专心。【提问】荀子认为如何学习呢?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需要积累、坚持、专心。1,学习需要积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通过类 比得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2,学习需要坚持(比照与比喻论证)比照论证:“骐骥”与“笃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比照,突出坚持 的重要性。3.学习需要专心致志(比照与比喻论证)“蚓”与“蟹”比照,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五)延伸总结,形成完整的学习观【提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明确】1.人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责任。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用手去抓、摸周 围的事物,去感知事物的硬度、温度。2 .学习,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学习就是掌握一种生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 就是给自己增加必要的装备。学习最大的体会是,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别人早就遇过; 你遇到的所有问题,答案一定在某本书里。所以,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 要就像吃饭、穿衣、喝水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的必需。3 .见识到更大的世界,重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世界如 此之大,人与人的差异这么明显。而且当你见识过,什么是好东西后,你就不想用坏 的了,找到更高更明确的人生目标。4 .学习能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和做事行为。很多人一生勤俭节约,努力工作,却 还是一贫如洗。我们要意识到努力工作勤俭本身,并不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所以要 过上好的生活,光靠埋头努力还不够,一要努力学习,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有一句话 叫“你永远挣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总之,学习使人明理,学习使人强大,学习使人充实,学习使人开展。【提问】如何才能学习好?到达学习成功此岸有哪些条件?【明确】请大家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只谈一点,论述清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