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教师资格深度自测试题.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韵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 D2. 【问题】 在创造性的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法”,以下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A.百家争鸣B.自由辩论C.抢答D.“胡说八道”【答案】 D3. 【问题】 从单尾金鱼卵细胞中提取RNA注入双尾金鱼受精卵中,发育成的双尾金鱼中有一些出现了单尾性状,这些RNA最可能是()。A.遗传物质B.tRNAC.mRNAD.rRNA【答案】 C4. 【问题】 奶酪是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乳汁浓缩制成的营养品。检测得知,牛乳汁中含有乳糖、乳脂、酪蛋白、抗体等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可检测并鉴别出酪蛋白或抗体B.乳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参与能量代谢C.乳脂的合成、抗体的加工均需内质网参与D.酪蛋白可被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答案】 C5. 【问题】 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的评价是()。A.配制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 C6. 【问题】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答案】 A7. 【问题】 按照生物分类等级顺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犬科狼种B.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犬科食肉目哺乳纲狼种犬属C.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犬科犬属食肉目狼种D.狼种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动物界一脊索动物门【答案】 A8. 【问题】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卵裂期胚胎汇总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答案】 D9. 【问题】 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A.教学媒体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答案】 C10. 【问题】 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制订了教学目标:“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应具备除以下哪项外的特征 ()A.指向性B.准确性C.可测量性D.以教师为主体【答案】 D11. 【问题】 对于蓝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单个细胞的直径虽比细菌大,但肉眼是分辨不清的B.蓝藻是自养的原核生物C.蓝藻的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D.发菜属于蓝藻【答案】 C12. 【问题】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答案】 D13. 【问题】 (2022上半年真题)导致“狼孩”心理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是( )。A.遗传有缺陷B.生理成熟迟滞C.自然环境恶劣D.社会环境缺乏【答案】 D14. 【问题】 下列品种的培育与育种原理相符的是()。A.无子西瓜的培育染色体数目变异B.高产青霉菌株的培育基因重组C.用花粉(Ab)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植株(AAbb)基因突变D.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 A15. 【问题】 ()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A.应用B.分析C.综合D.评价【答案】 D16. 【问题】 “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属于表述教学目标时的哪个要素()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 C17. 【问题】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答案】 D18. 【问题】 为了减少误差,()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A.评价B.测量C.测验D.评估【答案】 C19. 【问题】 教师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确定的重点为“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下列哪项不属于其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A.教材内容的主次B.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C.学生的知识背景D.学生的要求【答案】 D20. 【问题】 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 C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A.“亲知”B.“熟知”C.“闻知”D.“说知”E.“见知”【答案】 ACD2. 【问题】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类型可分为()A.认知策略B.调节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 ACD3. 【问题】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意见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E.无歧视原则【答案】 ABC4. 【问题】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加强中等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D.高等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答案】 BCD5. 【问题】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A.有效的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答案】 ABCD6. 【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A.思想B.政治C.情感D.道德品质E.智力【答案】 ABD7. 【问题】 学生理解知识的标志是()A.知道“是什么”B.知道“为什么”C.能举例复述D.融会贯通E.触类旁通【答案】 ABCD8. 【问题】 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关注问题E.行动研究【答案】 ABC9. 【问题】 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答案】 BCD10. 【问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起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A.不尊重学生B.过于自信C.对待质疑学生一棒喝退D.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答案】 ABCD11. 【问题】 教师成长与发展有等阶段。A.关注评价B.关注待遇C.关注情境D.关注学生E.关注生存【答案】 CD12. 【问题】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答案】 ABCD13. 【问题】 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B.内潜性C.展开性D.外显性E.简缩性【答案】 ACD14. 【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以业余为主B.以自学为主C.以长期为主D.以短期为主E.以国外学习为主【答案】 ABD15. 【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 )。A.发现教学B.程序教学C.情境教学D.合作学习E.掌握学习【答案】 ACD16. 【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 )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A.思想B.政治C.情感D.道德品质【答案】 ABD17. 【问题】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A.强化的内驱力B.认知的内驱力C.好奇的内驱力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附属的内驱力【答案】 BD18. 【问题】 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确信E.练习【答案】 BCD19. 【问题】 制约课程的因素有()。A.社会B.历史C.知识D.环境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答案】 AC20. 【问题】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A.政治思想素养B.教育思想素养C.职业道德素养D.业务素养E.管理素养【答案】 A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是说,上山虽然费力,但不容易发生危险,下山虽然省力,但却容易失足跌下山。其实,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答案】上山容易下山难50年前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新西兰人希拉里说过一句话:“攀登珠峰的关键并不只是登上顶峰,我甚至觉得能够安全下山更为重要。”他是在“究竟谁才是登上珠峰第一人”的争论中发表意见时说这番话的。据说在希拉里之前,有两个英国人也可能曾经登顶,只是在下山途中发生了意外,遇难身亡了。无独有偶,中国登山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重复了希拉里说过的话:“登山不是登顶就结束了,还得安全返回才算成功。如果要登山的话,一定要留够回来的时间。”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山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下山就不一定了,因为很多下山的人都会死在路上,最后有去无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山容易下山难。在登山运动中,需要我们做好准备,摆正心态,同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岗位虽然风光,但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精深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意志情操等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整个教育效果,甚至更长远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教师踏上三尺讲台时,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与时代的潮流、社会的发展同步。当前,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向老教师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重点掌握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思路的设计等,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促进自己迅速成长。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相互观摩学习,最大程度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应有的教学能力,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不至于“跌落山崖”,迷失自己。2.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谁可以帮助老师总结一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历史背景吗?生:发动对外战争的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师:嗯,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其他方面的原因?生:领导对外战争的君主个人的雄才大略和扩张野心。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一下?生:交战双方存在地缘、商业、宗教等方面的冲突。生:师:大家总结的都很好,本节课我们讲了三个战争,谁能分别介绍一下大致经过?生: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团结起来同波斯三次交战,最终取得胜利。生:亚历山大大帝经过十年征战,先后打败希腊、波斯、埃及等国和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生: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以上内容就是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大致内容。正是在这些战争的促进下,各地区相对独立的封闭环境被打破,通过帝国的政治和交通网络联结起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物质上的交换。这些为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战争外,以商业、文化传播为主的和平方式也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答案】(1)优点:这位老师采取了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小结方式。在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回忆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达到了知识掌握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结束语中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做了相应的铺垫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下面新课的兴趣。不足:该教师在课堂小结过程中,对学生总结的散乱、并不准确的回答未加以总结和纠正,教师精心准备的本课知识框架和科学归纳未能发挥应有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记忆。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造成授课内容和教学环节缺失,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2)在树立实践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同时,应继续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德育。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小结方式,在保证授课内容完成的前提下,创新课堂小结方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3. 在一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请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分析教师们的发言。【答案】(1)材料中的认识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2)王老师的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3)李老师的看法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4.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10分)(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答案】(1)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本节课的模型是“速度×时间路程”。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模型有:“三角形面积1/2低×高”“数量×单价=总价”“a+b=b+a”等。(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简便计算的写法,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的练习、讨论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复习导入】师:今天先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口算能力吧,请看大卡片出示的口算。(卡片顺序出示口算题、学生作答)12×3250×2715×4060×7035×25师:通过刚才的口算,我知道大家的口算掌握得都很好,那我们的笔算掌握得如何呢?下面来做一道题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并请学生上台计算)师: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做完了,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回答)师:好,大家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检查黑板上的这道题。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教师请学生讨论、评价、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生: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师: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看来大家都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5.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萧乾吆喝原文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的声音。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又。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2学生发表见解师生共同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商贩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四、品读文章1学生细读课文并思考(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