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部编版、有解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 目那么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局部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 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 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结合注释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 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 一样 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测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 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要点梳理工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 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 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 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精练精析】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1)解释划线字。先自度其足【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品质和性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读故事,根据重点句子分 析人物品质。重点句子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要思考王戎是怎么发现这个 问题的。只有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这也是给我们的启示。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 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答案】例如:我和妈妈在树林中迷了路,后来,我发现林中的草地上有踩过的痕迹, 我推测这一定是一条路。果然,我们沿着这条路,走出了丛林。【解析】此题考查生活能力。解答时,先回读课文,明确围绕什么现象,做出了怎样的 推理。联系生活实际,先写出现象,再写出根据现象做出的推理。这样的现象有很多, 如被人踩过的草丛,应该是一条小路;旗帜向南飘,刮的是北风;颜色鲜艳的蘑菇没人 采摘,可能有毒等。【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 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 苦李子。摘来一尝,确实如此。吾忘持度及反(2)文中画线局部3处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量(长短);尺寸,尺码;通“返”,返回(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3)这那么寓言挖苦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 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解析】(1) “先自度其足”大意是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故“度”的意思是量;“吾 忘持度”大意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故“度”意思是尺寸,尺码;“及反”大意是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故“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2)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 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故停顿应该这样划: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3)文章的道理蕴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先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再梳理出启示道理。 这那么故事主要讲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但因为办事太死板,不知道变通,最终没有买到 合适的鞋。因此,故事的道理也就明显了。【点评】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 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 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思想,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概括主题。【附参考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 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项练习】一、阅读以下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12分)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 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d书生以立威名,恐 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注释】系:抓。致:到达。L解释以下加点的词。(4分)(1)世乱(2)云鞭乎(4)释之.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惊弓之鸟B.君子何之C.置之度外D.久而久之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3 .这那么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参考答案】. (1)动乱说鞭打释放.C【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项“之”译为“到” ;D 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不译;C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1 .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到达社会太平的根本方法!2 .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墨鱼自蔽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那么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 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注释】墨鱼:乌贼。蔽:隐蔽。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迹:循着踪迹, 即跟踪。所以:的原因。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恃:凭借,依仗。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2)亦足以鉴。().试着把“那么以墨蔽其身。”翻译成现代汉语。2 .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o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D.墨鱼不会掩盖自己的行踪。【参考答案】.所以。 捕捉。 借鉴。1 .(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2 .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3 . A【解析】结合原文的意思,就能判断出来。【参考译文】:海中有一种生物,外形像一个拳头,叫作墨鱼。它的肚子里有墨水,在水 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捕鱼的人却会根据他游过而留下的黑色痕迹去捕捉它。哎, 它用来隐蔽保护自己的东西却给自己招来了祸事。像它这样自作聪明的人,也应该借鉴墨鱼了 O三、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假设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 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 ”丞 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流辈:人们。自假设: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 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好:使:执:2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3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这那么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参考答案】喜欢 派 拿着.(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3 .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他字迹潦草, 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四、阅读小古文,回答以下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1 .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3 .学习这那么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8 .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参考答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解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可陷之 盾”与“不陷之矛”两者不可同时存在于世上,这句话是正确的。1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张口结舌。2 . B【解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相矛盾。五、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 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 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 不远,不假设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 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 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选自新序杂事五)【注释】商歌:商声,五音之一。 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赁车以适齐(2)击牛角,疾商歌(3)权用其长者(4)遂举大用之2、比拟以下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执火甚盛/执其仆之手日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3、翻译以下。(5分)1)穷困无以进。(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4、“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请概括地答复,“从者”所“请”的内容是(2分)5、用自己的话答复,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 (3分)【注释】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 拜为上卿,迁相国。2干:求,指谋求官职。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4郭门:外城的城门。5辟:推开。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参考答案】:1、(1)至I、往(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动。假如只答“宏亮、激昂”也得分)(3)姑且(4)提拔(由“举起”引申为“提拔”,这里不宜解释为“推荐”,因为齐桓公 是最高领导)(“遣、疾、 举”均出于300个实词)(4分)2、A (3分。两个“执”的用法都是动词,两个“固”含义:前者是“果真”的意思, 后者是“本来”的意思)3、(1)(宁戚)仕途困顿,没有规定推荐自己(2分。要点:穷困、无以、进、通顺,各0.5 分)(2)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齐桓公(3分。要点:见、说、介后、合、 境内、通顺,各0. 5分)4、如何安置宁戚(2分)5、齐桓公求贤迫切,能够力排争议,正确地对待人才,不因为“小恶弃人之大美”,大胆 的发挥人才的长处。(3分)【参考译文】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规定推荐自己,于是做了 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翻开城门, 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宁戚正在车下喂 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调歌曲。齐桓公听了,拉 着他车夫的手说:“奇异喷,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 宁戚载上。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 接见他。”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第二天再拜见(齐桓公),用治 理天下来劝说他。齐桓公非常快乐,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 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 为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 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 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 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啊。【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假如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正 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齐桓 公即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得宁戚如此,得 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 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害,拜管仲为相。正因为桓公 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伟业。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以下各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 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对以下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确实如此)【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竞走” 是争着跑过去;“唯戎不动”是只有王戎没有动;“信然”是相信,确实这样的意思;“人 问之”,结合上下文,“之”指的是王戎,不是李子。因此此题选择C项。2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答案】李子树长在道边,李子成熟时,还有很多李子挂在树上,说明这个李子树上结 的果子是苦的,没有人吃。【解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分析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连接起来, 概括句子的意思。“此”指的是树上的李子,“必”是一定的意思。写的时候,只要意思 正确即可。3 .“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答案】例如: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解析】此题考查发散思维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道边有一棵李子树, 很多孩子都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去,这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因此别人一定是围绕“为 什么不去摘李子”来提问。4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例如:只有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