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4) .doc
-
资源ID:46294922
资源大小:21.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4) .doc
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作用,积极组织村干部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政策促动和资金补助。县财政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县直单位帮扶和捆绑部分农、林、水和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2006年,10个试点村的县级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创业人员捐资。目前,累计捐款、捐物达42万元。县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享受低息。 2、农民为主、干部帮扶。一是农民为主。按照“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出资以农民为主,投工投劳以农民为主。二是村“两委”牵头。建设资金由村“两委”筹集、管理,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由村“两委”由督促、监管。如八弓镇星光村村“两委”一班人连续6个月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促使该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12月底已基本完工。三是干部帮扶。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多数村寨脏、乱、差现象较严重等情况,我县组织县乡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投工投劳,协助筹集资金、搞好规划。此外,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我县从2006年7月份起,从建设、交通、农业等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下派了40余名干部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规划指导。县领导也多方为新农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如:县委副书记、县长樊昌林动员社会力量赠送了300吨水泥,用于瓦寨镇斗街村村寨道路硬化;款场乡的便路村,也由樊县长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近200万元、水泥近200吨,用该村家园重建。 3、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我县在充分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献出关爱之心。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4、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去年,我县制作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题问答、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告全县农民书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试卷,各部门和乡镇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让中央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在新的一年里,各乡镇还要继续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大力造势,使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主题,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及时跟进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5、以生产发展为核心,选准主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培育多种经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围绕“三大品牌”(*鸭、山妹子系列、金穗系列)战略目标,集中力量抓好战略重点,努力提升“三大品牌”对财政的贡献率。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好“三大品牌”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导各方面及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股份合作。建立和抓好农业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增收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精品果蔬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畜牧基地建设,抓好清香型烤烟生产,全县力争完成清香型烤烟种植3000亩。引导和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三农”的作用。一是加大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基地(站)的作用,分期分批抓好农村党员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二是强化班子自身建设。继续创新和深化“三培两带”活动。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基层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把握方向、完善思路的能力,促进发展、破解难题的能力,抓好协调、统筹运作的能力,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处事公正、保持廉洁的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贫困农民救助体系。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得好病、住得上房、读得起书”等实际问题。四是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结合“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法律集中教育。通过普法,逐步引导、促进农民法治理念的确立,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新型农民。五是依法打击“黄赌毒,偷盗抢”等行为。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露头就打”,并实行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制度,有力震慑和遏制各种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的“抬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是树立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非法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七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鼓励各示范点在本地声望高、脑子活、心肠热的“五老”干部、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中,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助村“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发动、资金筹集、质量监督、后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7、切实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确保取得实效。我县始终要坚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既可刷新创建,也可异地重建,或结合旧村改造实施。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制和摊派,不求“一刀切”、齐步走。村镇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有序推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抓好“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三建”: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三改”:改建村寨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主要是改厨、改厕、改圈)。“五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产业强化。“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从今年开始,以整脏治乱为契机,清理脏、乱、差的“三清”将在全县所有村镇全面铺开,明年内所有集镇和9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各乡镇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村寨亮化和产业强化的“五化”目标。 8、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县督促检查组、业务巡回指导组、规划实施组和宣传组的作用,加强各项的引导、督促、检查和指导。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不制定考核标准,但要确保有人抓,抓出成效。建立“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机制,每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对各乡镇、村进行检查,把项目资金投入情况与建设效果挂钩,对搞得好的一个乡镇、村,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要予以表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开展。 9、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和回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多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支持群众引资、合资开办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并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以此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对那些在外务工多年、积累一定资金和技能的成功人士,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 10、培育新农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搞活农产品流通,壮大传统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使全县60以上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目前,全县已举办5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2期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450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209人,就业380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壮大粮、猪、鸭、果、林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启动绿色食品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模式,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今年,我县将继续实施优质高产粮食工程。抓好2000亩杂交水稻制种稻基地、3万亩绿色大米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全县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气池l处以上。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稳步发展优质粮油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清香型烤烟产业,做好“良上贡米”品牌产业,着力打造“*鸭”品牌,加快*鸭产业化发展,力争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扶持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产、加、销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产业链。 2006年,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对我县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面对我县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各村的优势、特点,2007年,我县将继续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好“促农稳县”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落脚点,把“农业产业化”和“三大品牌”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三建三改五化五提高治六乱”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d7p 村10个,投入资金205万元,实施进寨道路硬化21公里,改厨、改厕、改圈850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是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有了新的进步。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8。全县有群众性体育组织11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伍37个。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情系百姓生计。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困有所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加大非农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顺利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广泛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共发放“两保”资金、遗嘱生活困难补助费和丧葬抚恤补助费1721.86万元、4万人次。七是认真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共争取并实施各种扶贫项目333个、资金2500.9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6.54万人减少到5.64万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情况 我县在确保国企改革改制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除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运行良好,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投融资体制、市政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朝着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改革开放、诚信和谐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 四、财政收入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富民兴穗的第一要务,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9461万元,比上年增长7.65,超过计划年均增长9的目标;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5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4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7,超过9的计划目标;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预计达到7319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3.2,贷款余额3695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8328万元;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59908吨。 五、金融支持 我县除了用好省、州的专项资金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县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向广大农民发放小额贷款,县扶贫办向农村组织扶贫资金,帮助农村发展各类产业。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0多万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立了优质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民的合作化程度。 六、基层党建 我县各乡(镇)、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了村班子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 内容总结(1)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汇报材料 作用,积极组织村干部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2)建设资金由村“两委”筹集、管理,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由村“两委”由督促、监管(3)建立和抓好农业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4)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模式,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