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46351460
资源大小:375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陕西省咸阳市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咸阳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 淋巴因子B. 尿素C. 蛋白质D. 肌糖原【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详解】A、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尿素通过血液运输到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血浆中存在血浆蛋白,因此蛋白质可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正确;D、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 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淋巴液D.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B、肌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进入组织液,B正确;C、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血浆,C错误;D、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正确。故选C。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A错误;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也有可能因为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症,C错误;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D。4.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效应器,是感受器B. 刺激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 兴奋在处的传递是单向的D. 剪断后刺激处,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根据上存在神经节判断,表示感受器,表示传入神经,表示突触结构,表示传出神经,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是感受器,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后刺激处,能引起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点睛】关键:根据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进而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结构。其次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C. 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D. 言语区S区损伤就听不懂别人讲话【答案】C【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但是不会使人失去运动能力,A错误;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错误;C、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D、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D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运输到体液中C. 甲状腺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当某种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去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激素的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详解】A、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A正确;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D、下丘脑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正确。故选B。7.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正常情况下做出的调节反应正确的是A. 汗腺受神经的刺激增加汗液的分泌B. 皮肤血管产生反射性的舒张C. 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D.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体温明显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从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并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使代谢加强,从而增加产热。【详解】A、处于寒冷环境中,汗液分泌减少,A错误;B、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产生反射性的收缩,B错误;C、寒冷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D、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体温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8.运动员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 血浆pH略微下降B. 肝糖原的量减少C. 机体产热量减少D. 机体散热量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参赛运动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血浆中乳酸增加,由于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pH略有下降或基本不变,A正确;B、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由于运动血糖消耗较多,通过调节,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导致肝糖原含量减少,B正确;C、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运动消耗能量,机体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C错误;D、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D正确。故选C。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微量和高效B.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 通过体液运输D. 比神经调节反应更迅速【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效率很高,A正确.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正确.激素分泌到体液中,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 神经调节反应比体液调节更迅速,D错误.【点睛】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细胞,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兴奋在神经元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比激素的运输要快。1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分泌物被分泌进入内环境B. 三种调节过程中的信息都是以信息分子作为载体传输的C. 三种调节过程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密切的关系D. 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活性物质与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清除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A、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分泌物被分泌进入内环境,如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免疫调节中的抗体和淋巴因子,A正确;B、三种调节过程中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进行传导的,B错误;C、三种调节过程都参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密切的关系,C正确;D、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活性物质与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过程,神经调节中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液调节中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免疫调节中是淋巴因子与B细胞结合,D正确。故选B。1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 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B.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不同C. 接种疫苗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 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所以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B、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髓,B正确;C、疫苗属于抗原,接种疫苗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D、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D错误。故选D。12.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B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细胞D仅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B. 细胞B、C、D均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C. A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有溶酶体参与D. 若代表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效应T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能力;B是记忆细胞,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C是靶细胞,即被病毒侵入的细胞;D是效应T细胞,能够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细胞B是记忆细胞,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产生记忆细胞,A错误;B、细胞C不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B错误;C、A细胞是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吞噬、处理病毒的过程有溶酶体的参与,C正确;D、若代表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靶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能够准确识别图中各个细胞的形态和名称,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产生记忆细胞,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13.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极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HIV侵入人体后对B细胞的增殖分化没有影响B. HIV可利用T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为模板进行繁殖C. 感染HIV后的机体没有免疫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抗体D.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而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刺激,A错误;B、HIV繁殖利用的模板来自于自身RNA,B错误;C、感染HIV后的机体保留了少部分体液免疫能力,可以产生少量特异抗体,C错误;D、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D。14.下列哪组实验可用于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A. B. C. D. 【答案】A【解析】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可分别对尖端和尖端下部进行单侧照光,观察胚芽鞘是否发生向光弯曲。选A。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其产量B. 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 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A正确;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B正确;C、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D、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形态学上端生根,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D错误。故选D。16.金花茶是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之一,属于双子叶植物,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调查金花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为A. 目测估计法B. 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D. 逐个计数法【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而金茶花所以双子叶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宜用样方法。故选B。17.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0只,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A. 125只/公顷B. 100只/公顷C. 75只/公顷D. 50只/公顷【答案】C【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30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5=30:10,则N=75只,因此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75只/公顷。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志重捕法的概念和相关公式,明确公式中相关字母的含义,并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即第一次和第二次捕捉的数量都大于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数量,可以让两个较大的数值相乘,再除以最小的数值。1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正确;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错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正确;渔业捕捞是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同学们应该注意的是:渔业捕捞是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19.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A. 种群B. 物种C. 群落D. 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物种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B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20.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 温度B. 氧气的垂直分布C. 光的穿透性D.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2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变化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即森林阶段C. 初生演替往往都是从苔藓阶段开始的D. 丰富度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都得以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变化,A正确;B、演替受环境因素影响,不一定能演替森林,B错误;C、初生演替往往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C错误;D、丰富度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都增大,D错误。故选A。22.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狼是A. 第三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 第二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D.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答案】B【解析】【分析】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狼捕食山羊过程存在的食物链是:植物山羊狼。【详解】在生态系统中山羊以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为食,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山羊狼,所以山羊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狼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故选B。2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A. 萤火虫发出荧光吸引异性B. 冬小麦必须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C. 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D. 蝙蝠发出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萤火虫发出荧光吸引异性,其中光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B、冬小麦必须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其中温度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C、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这属于化学信息,不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蝙蝠发出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其中声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C。2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B.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 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D. 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和丙均为消费者。【详解】A、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A正确;B、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B正确;C、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D、无机环境中的CO2来自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故选D。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C.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保护,B错误;C、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稳定,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6.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_释放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_和突触后膜。(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_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_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_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_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特异性)受体 (3). 突触间隙 (4). 胰岛素 (5). 下丘脑 (6). 大脑皮层 (7). 抗利尿 (8). 肾小管和集合管 (9). 浆细胞【解析】【分析】突触的结构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胰岛素是人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作用是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据图分析,图中a是由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效应器是为胃和肠道的平滑肌。【详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就会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得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突触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3)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4)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点睛】本题虽然是一个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综合题,但是由于每小题都是“补充完善式”的填空类型,学生只要基本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就容易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将相关内容填出来。27.请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些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茎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_。(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该物质是由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只能单方向地进行,称为_运输。(3)根据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4)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_;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答案】 (1). 抑制生长 (2). 两重性 (3). 吲哚乙酸 (4). 色氨酸 (5). 极性 (6). 大于m小于2m (7). 小于m (8). 大于i (9). 小于i【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乙中A、B、H点都是促进作用,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详解】(1)据图分析,对茎促进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该浓度对根和芽均为抑制作用,这也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为极性运输。(3)在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且背光侧的促进作用大,因此若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m小于2m。(4)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根和茎的近地侧的浓度都高于远地侧,但是对于根的近地侧是抑制了生长,而对于茎来讲促进作用更大,因此若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m;根的近地侧抑制了生长,远地侧促进了生长,所以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i,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小于i。【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准确分析图甲中三种器官对于生长素作用的敏感性以及最适宜生长素浓度的大小关系,明确图甲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图乙不能。28.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1知,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在ad间呈“_”型增长,e点种群数量比d点_,de段种群增长率_(填“大于0”、“小于0”或“等于0”)。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调节机制。(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 (1). S (2). 少 (3). 小于0 (4). 负反馈 (5). 次生演替 (6). 降低 (7). 增长型 (8). 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0a段,=1且不变,种群数量不变;de段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小。图2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代表了种群的增长率,且差值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D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详解】(1)图1中ad段先增加后降低,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据图分析已知,de段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即e点种群数量比d点少,同时也说明了种群增长率小于0;曲线中de段种群数量先快速减少,后缓慢减少,最后维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2)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农田中植物种类单一,所以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3)图2中,AB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点,明确两种曲线的增长率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进而对两幅图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29.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区分不同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_。图1食物网中蜘蛛和杂食性鸟的种间关系是_。(2)有机碎屑被分解者彻底分解产生的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填序号)。空间分布 迁入率 互利共生 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答案】 (1). 物种组成 (2). 捕食和竞争 (3). 无机盐、CO2、H2O (4). 水平 (5). (6). c (7). a-b【解析】【分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具有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特征。图2中a代表乙的同化量。【详解】(1)不同生物群落的主要区别是其中的生物种类不同,区分不同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图1食物网中蜘蛛和杂食性鸟均以蝗虫为食,杂食性鸟也可以蜘蛛为食,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的种间关系。(2)有机碎屑被分解者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CO2、H2O等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但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呈镶嵌分布,这种分布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