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投资建议书【模板范本】.docx
-
资源ID:4639055
资源大小:125.58KB
全文页数:1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投资建议书【模板范本】.docx
CMC泓域咨询 /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投资建议书目录第一章 项目绪论8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8二、 编制原则8三、 编制依据9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9五、 项目建设背景10六、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10七、 结论分析1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市场预测15一、 大同市能源结构现状及优势15二、 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6三、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17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20一、 发展目标20二、 聚焦新兴产业和“六新”突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5三、 大同市产业现状及优势30四、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32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4六、 氢能源重点区域布局35七、 健全创新体系41第四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43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43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43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44第五章 建筑工程说明45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5二、 建设方案47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8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8第六章 法人治理50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0二、 董事53三、 高级管理人员59四、 监事61第七章 发展规划分析64一、 公司发展规划64二、 思路及措施65第八章 SWOT分析67一、 优势分析(S)67二、 劣势分析(W)69三、 机会分析(O)69四、 威胁分析(T)71第九章 劳动安全评价76一、 编制依据76二、 防范措施77三、 预期效果评价81第十章 进度规划方案83一、 项目进度安排8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83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84第十一章 项目投资计划85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5二、 建设投资估算86建设投资估算表90三、 建设期利息9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0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1四、 流动资金92流动资金估算表93五、 项目总投资9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4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5第十二章 经济收益分析97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4三、 偿债能力分析10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6第十三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108一、 项目招标依据108二、 项目招标范围108三、 招标要求108四、 招标组织方式110五、 招标信息发布114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115一、 项目风险分析115二、 项目风险对策117第十五章 总结分析120第十六章 附表附录12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4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6建设投资估算表126建设投资估算表12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8流动资金估算表12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1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876.3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732.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09%;建设期利息608.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0%;流动资金6535.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22%。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64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3159.80万元,净利润8052.8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07%,财务净现值2746.0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68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正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础结构50年内基本不会改变的现实,充分发挥大同煤炭资源在氢能源产业上游的优势,把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摆在前位,由能源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打造清洁低价的氢源成本“洼地”。同时,发挥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势,进行电解水制氢,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氢”产业路线。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编制原则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三、 编制依据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3、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4、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5、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6、相关市场调研报告等。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概况、市场需求预测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计划、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五、 项目建设背景氢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应用示范的全方位格局,在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中均有布局,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六、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把融入京津冀协同作为全市内陆开放发展的“牛鼻子”,以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参与的积极姿态,搭建高能级战略对话平台,打通内陆开放大通道,承接产业外溢转移,加强特色消费供给,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分工,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七、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91.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台氢能设备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876.3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732.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09%;建设期利息608.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0%;流动资金6535.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22%。(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5876.3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3453.85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2422.52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642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53159.80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8052.82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5.0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68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8071.17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0667.00约91.00亩1.1总建筑面积104691.331.2基底面积37613.54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6.272总投资万元35876.372.1建设投资万元28732.342.1.1工程费用万元24763.272.1.2其他费用万元3177.762.1.3预备费万元791.312.2建设期利息万元608.712.3流动资金万元6535.323资金筹措万元35876.373.1自筹资金万元23453.853.2银行贷款万元12422.524营业收入万元642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3159.80""6利润总额万元10737.09""7净利润万元8052.82""8所得税万元2684.27""9增值税万元2525.88""10税金及附加万元303.11""11纳税总额万元5513.26""12工业增加值万元19062.04""13盈亏平衡点万元28071.17产值14回收期年6.6815内部收益率15.07%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746.03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预测一、 大同市能源结构现状及优势大同市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化工能源基地,有“煤都”之美誉。大同具有储量丰厚的煤炭资源,境内探明煤炭储量为312亿吨,2018年煤炭产量为11167.2万吨。大同市这一煤炭资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原料生产替代石油和天然气制备氢气是不可或缺的。煤气化制氢具有技术成熟和制氢成本低的优点,是目前实现大宗氢气制备的重要技术选择。煤气化制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补集和封存技术(CCUS)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和资源化利,为煤制氢提供一条低碳环保的保障。在化工原料制氢方面,大同市拥有甲醇生产工业基础,可以进行分布式甲醇制氢,能够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提一条更为灵活的制氢路线。大同市地处山西省最北部,风、光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大同市以争创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市为目标,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风光电一体化。截至2019年年底,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6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的35%。其中,风电188万千瓦,并网发电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5,光伏268万千瓦,并网发电占全省装机容量1/3。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上述电力资源,通过水电解制氢获得氢源,能够为氢气的制备提供一条更加环保的制备路线。2019年全年大同市风电发电量39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38.1亿千瓦时,如果全部用于电解水制氢,则2019年可生产约16亿Nm3氢气,市场前景巨大。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煤都”,大同市氢能来源广泛,既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可以通过煤转化大规模制氢;又有大量的光电、风电等可供电解水制氢的存量资源。结合大同市的能源结构现状,在氢能产业布局和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制氢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优势互补,能够为大同市氢能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氢源保障。二、 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聚集效应较弱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氢能产业链还在构建过程中,部分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制氢企业氢气的下游企业供给方向不明,氢气储运装备产品的生产、制造、研发、示范仍未广泛开展。(2)区域协作有待加强现有氢能企业布局分散,缺少区域氢能产业协同总体规划,企业间无法有效协作联动,各环节的研发活动趋于封闭,资源不能共享,依靠单打独斗难以突破规模化量产的技术屏障,需支持和鼓励产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整体产业水平。(3)企业规模亟待培育除了拥有同煤集团5000吨/年弛放气制氢、新研氢能、雄韬氢雄三家企业外,较少有成规模的氢能相关企业,特别是在储运氢环节,大同目前仍属于空白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环节,本地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专用车研发能力和综合检车线,但是目前尚未真正涉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应将相关氢能发展意向尽快落实为具体项目。(4)研发创新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同氢能企业核心技术缺少变革性的自主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代差,亟需引导和鼓励氢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在氢气提纯、储氢材料与装备、加氢站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领军企业,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还有较大距离。三、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多年来,大同市一直致力于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产业为主的超重型的产业结构;煤炭、电力、化工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85左右,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这使得大同市整体工业经济呈现出初级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的依赖性过高,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本地生产总值拉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弊端。大同市这种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越来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为了破解这种经济困局, 2016年6月,大同市发布了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指出,大同市要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扎实推进大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大同市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替代产业,构建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大同市市长武宏文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大同市政府重点狠抓的“十大工程”,其中两项是围绕工业转型和能源革命展开的。强调了转型综改是大同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关键一招,要牢牢把握大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包括氢能、风电、光电等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引领大同是全产业的改革发展。随着经济转型政策在同市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大同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至2018年,全市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2.1%增长到56.1%,规模以上非煤企业数增加到206户,非煤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同市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以及丰富风能、光能,这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优势。近几年内,大同市已在煤制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装备等产业上不断发力,努力抢抓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市场。另外,随着大同市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将会发展为可再生资源发电-电解水煤制氢,这将会为氢能的制备提供一条“绿氢”产业链,真正实现氢能全产业的清洁无污染。大同市结合自身的氢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进行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将会为大同市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提供新的助力。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发展目标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分为近期(20202023年)、中期(20232025 年)和远期(20262030年)三个阶段,具体目标如下:(一)近期发展目标(2020年-2023年)近期发展目标:到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氢能产业体系、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到2023年,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发电-煤制氢为主体的氢能能源供应体系,构建制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完善氢燃料汽车核心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化及应用各环节上的产业链,形成氢能产业的闭环、循环、健康发展形式,值此,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规模约为1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规模约为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25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20亿。龙头企业到2023年,全市氢能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增强,引进或培育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氢能相关企业40家以上,产业链核心企业4-7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1-2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2-3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达到5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3年,重点攻克以煤制氢、工业副产制氢、CCUS等技术,实现氢气的低成本与清洁制备,同步开展氢气液化、压缩环节技术、氢气储运设备的研发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发展储氢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在应用环节着重通过产业引进、自主创新,实现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燃料机车、市政环保专用车的本地化制造生产。推动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建设市级氢能创新孵化平台。示范试点到2023年,在交通运输领域扩大氢燃料汽车示范线路数量和加氢站示范建设,氢燃料汽车示范投放数量达到1000辆以上,加氢能力不低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达到17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基本覆盖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结合能源革命“十大农村、十大社区、十大校园” 工程,开展氢能燃料电池联供技术应用示范、混氢天然气小区应用示范;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合作开展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示范应用。产业布局到2023年,初步形成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应用等上下游企业结合紧密的产业链体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服务功能健全的价值链体系。(二)中期发展目标(2024年-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到2025年,本阶段氢能源供应基地已具备规模化效应,煤制氢低碳制氢成本继续降低。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逐步深入开展生物质制氢、煤制氢等多途径制氢技术研发;重点充实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功能,实现对企业技术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度条件,提速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扩充基地产品线。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45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8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1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1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10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50亿。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10-14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4家,储运氢企业3-4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3-4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5年,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形成一批具备氢能制备、储运核心技术专利与研发能力的团队,尤其在氢气的低碳制备、液氢储运环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关键装备以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要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以实现大同市的氢能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企业布局。示范试点到2025年,氢燃料汽车投放数量达到6300辆,配套建设加氢能力不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超过50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实现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全覆盖,在物流车、环保清洁车等专用车领域推广氢燃料专用车示范。结合大同市旅游景点,打造2条氢能旅游专线,开展氢燃料旅游大巴示范项目、配套高速示范加氢站、氢燃料供能示范景区建设。产业布局到2025年,氢能产业聚集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三)长期发展目标与未来展望(2026年-2030年)远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600亿元,氢能装备制造迈向高端,产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实力雄厚,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氢能交通体系和氢能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完善,氢能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规模到2030年,制氢技术更为丰富,大规模煤制氢技术发展成熟,大同市作为氢能源供应基地稳定向本省及京津冀地区乃至东南沿海供应优质、低价氢能;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成为全国氢能技术产业孵化领跑者,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新型氢能技术向大同市聚集;依托成熟的氢能源供应基地、先进的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大同市“氢都”可持续发展的接力棒。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40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50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3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150亿。龙头企业到2030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超过15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30家左右,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5家,储运氢企业6-8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5-6家,氢能应用企业5-7家。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投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氢能相关装备制造企业成为行业内又一主力。创新能力到2030年,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的先行优势,在煤制氢技术、储运技术成熟基础上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应用、氢能装备环节的科研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的企业。示范试点到2030年,氢燃料汽车投放量超过57000辆,配套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覆盖大同市主城区,配套投放一定比例的政府氢燃料乘用车示范,引导市民购买。产业布局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格局全部构建完成,并形成覆盖京津冀、晋陕蒙、东南沿海的氢气贸易的销售网络和输送网络,将大同市打造成东方“氢都”。二、 聚焦新兴产业和“六新”突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转型为纲,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一煤独大”向“多业鼎立”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支撑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构建“1+4+6”现代产业体系。做优能源“压舱石”产业。推动煤炭集中清洁高产高效发展,推动燃煤热电多联供,持续发挥火电基础安全保障作用,确保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先进煤电机组长期作为基荷电源。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聚焦煤矿机械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有色金属锻铸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通用航空装备等细分领域,激活本地企业投资与吸引外埠企业相结合,壮大先进装备制造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以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为依托,抢抓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机遇,以支持存量企业扩大产能、研发新品和发展合同加工外包为主要路径,壮大发展化学药,加紧布局生物药,特色发展黄芪、党参等现代中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山西省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排头兵。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氢能产业、储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构建新能源生产-储能-应用示范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围绕云冈、古城、恒山、长城四大核心板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全面融入“游山西、读历史”省域旅游大格局,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做精六大支撑产业。围绕通用航空、大数据、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纺织、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继续巩固发展通航产业,全力提速布局发展无人机通航,以完善通用航空机场群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网为基础,以强化科教人才培养和营造良好产业环境为保障,发展以测试为核心的研发服务、以集成组装为重点的整机制造和全领域运营服务。积极发展大数据,继续引进夯实绿色数据中心,瞄准硬件制造、融合发展、产业应用,积极引进数据清洗、标注、脱敏、预处理等数据支撑与测试、运维等服务企业,配套发展信创设备加工制造,支持大数据赋能传统行业转型。积极发展新材料,聚焦石墨、镁、玄武岩等资源,依托本地企业强化技术投入,壮大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提速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创新发展碳基新材料,突破发展前沿新材料,争取在一两个产品领域打造隐形冠军,成为新材料领域特色发展的新高地。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着力构建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和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纺织,以中银纺织城项目为基础,强化原料与产能优势,以规模化、资本化、绿色化、智能化、园区化经营,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毛纺全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构建优化布局奶业、肉业、杏果、沙棘、蔬菜、优质杂粮、黄花、中药材(药茶)、薯业、食用菌十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二)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法律服务、中介、会展等服务业竞争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休闲、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质量。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在线服务新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与通用航空、能源、生物医药等跨界融合业态,完善产业生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改造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晋北和晋冀蒙交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三)聚焦推动“六新”突破。把“六新”突破作为“蹚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先行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打造转型发展竞争新优势。围绕新基建,加快建设5G基站、数据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布局一批前沿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础设施。围绕新技术,重点突破光伏、氢能、储能、材料精深加工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关键性技术。围绕新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石墨烯、玄武岩纤维等关键材料,打造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围绕新装备,重点发展轻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新型煤机、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围绕新产品,立足传统产业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四高”新产品。围绕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商、文化创意、消费及跨界融合新业态,推进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共享制造等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四)加强产业承载平台建设。围绕打造经济发展高地,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政策设计、土地要素、投资模式、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体制机制,构建园区主导产业链条,营造园区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核定开发边界,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全市创新驱动、产业提振、集群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氢都”新能源产业城建设成为能源先进制造产业创新集聚区。提升左云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荣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云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发展水平。借鉴省综改示范区经验,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区中园模式,推动天镇、阳高、浑源、灵丘产业集聚,实现产业政策全覆盖。聚焦盘活存量土地空间,瞄准供应链和产业链短板,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群竞争优势突出、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园区。(五)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晋能控股集团等大型企业资金和技术优势,建立地企联席会议制度,争取更多项目布局大同。健全市属国企内部运行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加强数智化管理,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市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打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配套完善政策清单和落实导图,完善政企沟通渠道,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动“创新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强化市场主体增量总量双考核,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三、 大同市产业现状及优势同煤集团作为大同市的主要煤炭企业,拥有煤田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总资产在2000亿元以上,资金实力雄厚。同煤集团的生产经营依托其所拥有的煤炭资源禀赋,除了主业的煤炭业务,还关注非煤业务,依托自身的煤化工产业优势,布局氢能产业。同煤集团与中科院大化所签署了煤基洁净能源综合发展战略联盟备忘录,致力于大同煤基能源清洁利用(煤制氢)相关技术的研发、试验、应用、推广。近期,同煤集团利用已建成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开展 5000 吨/年弛放气制氢项目,该项目技术成熟、绿色环保、成本低廉,建成后制氢量可满足当前大同市乃至周边省份的高纯氢市场需求。同时,同煤集团在液氢的制备及储运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做大氢能产业。从“十二五”至今,大同市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实施国家首个光伏产业“领跑者计划”,建成全球首个熊猫光伏电站,已列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目前,大同市拥有光伏企业约28家,风电企业约32家,打造了晋北风电基地、光伏平价上网+生态恢复示范项目、大同大昶移动能源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项目、西安隆基集团 2GW 单晶硅太阳能组件及电池项目等风光全产业链工程。截止到2019年底,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6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的35%。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提高风电和光电的利用率,大同市已经进行了制氢与储能综合互补的规划,一期建成625MW分布式光伏电站和100MW风电电站,并配套建设10MW电解水制氢高压储氢系统,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制取高纯度的氢气5000kg,可同时满足10座500kg加氢站的需求。在下游用氢方面,大同市汇集了新研氢能、雄韬氢雄、首航节能、中车集团、陕汽等具备氢能技术优势的企业。其中,新研氢能首座自用加氢站已建成,年产1万套氢燃料电池项目也已经投产,22台搭载大同氢动力系统的物流车正在试运行。雄韬氢雄建成山西首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投建的全国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已投入运营,累计制氢加氢7万多公斤,目前50辆氢燃料公交车已运营170多万公里,规划建设5万套氢燃料动力系统。首航节能规划五年内建设3座世界一流制氢工厂、10-20座加氢站、3-5座分布式氢能源电站项目。中车集团大同机车厂和陕汽新能源重卡研发基地,均发力大功率车辆氢燃料电池及车辆生产。上述企业在加氢站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装备等方面已趋于成熟,能够为大同市氢能源的下游应用提供保障。在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创建了大同市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园区内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同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全科盟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大同未来能源馆、清华启迪能源科技中心等,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国内合作方面,重点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和项目合作,与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以及深圳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国际合作方面,大同主要与以色列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大同市设立希伯来大学科技转移中心,加强中以双方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四、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氢能被认为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将会逐渐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源以其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截止至2018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其中,天然气制氢目前是氢气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5%左右,煤炭制氢占到15%;氢能应用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油和炼钢等,其中石油炼化占48%,合成氨占43%。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氢能的应用将会在交通、固定电源和热电联产等领域将会形成新的增长点,全球对氢能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增长。氢气的储运、加注方面,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掌握70 MPa氢气压缩、储存、加注及关键零部件等先进技术。从具体设备来看,美国PDC等公司已掌握具有三层金属隔膜结构的氢气压缩机制造技术,输出压力上限超过85 MPa;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均可自主生产耐压超过70 MPa的高压储氢容器;德国林德、美国空气产品公司等企业生产的70 MPa氢气加注机安全性与智能化较高,并实现量产。据H2 stations公布,在过去5年中,全球加氢站保有量增加了135%,2019年全球加氢站总数达到了493个,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全球加氢站中1/3是液氢加氢站,大部分在欧美和日本。在液氢方面,目前全球总产能为470t/d,北美占85%以上。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拥有了液氢的大规模制备、储运、加注技术;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低温液化储氢罐,容积高达1120 m3。氢燃料电池方面,目前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寿命、冷启动等关键技术与成本瓶颈已逐步取得突破。国际先进水平电堆功率密度已达到3.12kW/L,乘用车系统使用寿命普遍达到5000 h,其中商用车达到20000 h。根据 2019年燃料电池行业评论,2019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约为1.1GW,同比增长40%,预测2020-2030年将会是燃料电池崛起的十年。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 年全球氢能源消费将占总能源需求的18%,氢能源及应用年均市场规模将超2.5万亿美元,氢能市场前景巨大。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